人,离开了人际关系是活不下去的。人的言行举止,在无人的真空状态是进行不下去的。言行举止必定是针对某个“对象”进行的。
至于这个他者,我们是要当作敌人还是当作伙伴呢,根据不同的选择,我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交谈时是否有视线交流来判断。阿德勒说,不敢正视大人视线的孩子往往心里抱着不信任感。(《儿童教育心理学》)这倒不是说一定是心里怀有恶意才会移开视线。但是,即使是在很短的一瞬间,如果他移开了视线,就表示他内心是不太愿意与对方建立关系的。
我们叫孩子过来时,通过他跑过来站立的位置就能看到他是如何看待他者的。很多孩子,先选择与对方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探探情况,如有需要,再靠近或更加远离对方。
语言,也是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只是一个人活着,那就不需要什么语言,也不需要逻辑。(前述著作)使用一种只有自己知道的语言,就无法与他者交流。要想与他者交流、共生,就需要有语言、论理、常识等媒介。对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讲,常识是“私人化”的知识、理性。(《生活意义》)没有常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无法成立。“‘私人化’的的含义,是毫无意义的。真正的含义,唯有在和他人的交流中才具有真正意义。”(前述著作)
阿德勒认为,人活着就必须与他人产生某种关联性,此时的他人在他看来是“伙伴”,而非“敌人”。“伙伴”源于Mitmenschen,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共同体感觉”(Gemeinschaftsgefühl)及其同义词Mitmenschlichkeit都是源自该单词(“überdenUrsprungdesStrebensnachüberlegenheitunddesGemeinschaftsgefühls”),指的是“伙伴”(fellowmenship,Solidarit?t)、人与人(Menschen)是连接在一起(mi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