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者视为伙伴,这也是我们下的定义。阿德勒为什么要将他者视为伙伴呢?
阿德勒积极肯定他者的存在,将他者视为“伙伴”,是因为无论什么人都没有办法一个人活下去,一定会需要他人的援助和协作。但是,阿德勒并不止于此。不仅仅是“接受”,还需要“给予”。
这里所说的“给予”,可以用“贡献”来代替。不只是接受他人的,也要给予他人,这种想法唯有把对方视为伙伴而不是敌人时才会产生。正是因为把他人看成是伙伴,才会想为他者做出贡献,如前面所述,做出了贡献,人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问题是总有人认为他者是敌人,自己住在“敌方,处于危险之中”。(《个体心理学讲义》)
“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在剧场看到了一个刚上映的童话。一直到晚年,他都坚信这个世上的确存在卖毒苹果的女人。很多孩子,无法正确理解主题。或者只会大概懂得故事的梗概。作为父母,有义务向孩子解释和说明,直到他们理解到位。这是父母的课题。”(《儿童教育心理学》)
说起孩子的玩具或者游戏,阿德勒认为玩具武器、战争游戏不应该让孩子玩。赞美英雄或战争的书也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前述著作)
“对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们来讲,一般的社会新闻有可能扭曲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孩子,会认为世间处处都是杀人、犯罪、恶性事故。有关恶性事件的报道,会让孩子们感到沮丧,尤其是对幼小的儿童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能从大人的发言中了解到,大人们小时候有多害怕火灾、对火灾的恐惧感是如何折磨他们幼小心灵的。”(前述著作)
这里阿德勒所说的“一般的社会新闻”指的是为大人而写的新闻,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写的。
最近,每次看到新闻报道卷入孩子的恶性事件时,我都很担忧孩子们看到这些报道会不会变得把他者视为敌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地方。
一旦把外部的世界看成是危险的,会有可能以此为理由不去外面,也有可能不再积极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确,这个世界并非“粉红色的世界”(前述著作),也有事故、事件或灾害发生。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过度煽动孩子们产生不安感。我想帮助孩子们不要以为犯罪、事故、灾害就是世间常态。的确,让人痛心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也有人比以前还要关注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我希望孩子们能把这样的大人当成是自己的伙伴。
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影响孩子们的外部影响。(前述著作)孩子们之所以会把他者视为敌人,把世界当成是危险的地方,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学校、家庭里大人对孩子的接触、交往方式。
在大人的责骂中长大的孩子,不会重视语言,反而爱感情用事,自然而然地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当然,把大人当成反面教材的孩子也不少,然而,不得不提,孩子爱使用武力、轻视生命,很大原因是受了大人的影响。
虽然方法比较委婉,但是,阿德勒很想把孩子们培养成,不是只考虑自己、觉得自己好就可以的自私的孩子,而是可以替他人考虑的孩子。阿德勒的这种心愿有没有实现了呢?很遗憾,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