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作为军医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兵役服务期间趁休假的机会在常去的中央咖啡馆(CafeCentral),在一帮友人面前首次披露“共同体感觉”这一理念。(霍夫曼《阿德勒的一生》)
阿德勒考虑到,实质上组织化的杀人和拷问的战争不可取,因此,很突然地(给人这种感觉)、开始使用起了“共同体感觉”(Gemeinschaftsgefühl)这个词汇。
那么这个共同体感觉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们来听听Sicher是怎么说的。Sicher以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政治学》)为论证。他认为,人与他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人所做的事情是整个关系网中的局部,也是与他者之间的合作协助关系(interdependence)中的一部分。(TheCollectedWorksofLydiaSicher)人与世界具有无法隔断的关系,不管以什么形式、总会先给予对方。
比如,向池子里投一颗小石子,水面上会形成水波,水波会逐渐消失,但是它的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人是“整体的一部分”(Sicher,ibid。),不可能被世界隔离、独自生存。人也在不断地接受世界的给予。只有我自己幸福,他人皆不幸,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想要自己幸福,必须得考虑全体的幸福(Sicher,ibid。)。必须考虑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生活在整体里的局部,自己在对整体产生影响、自己和这个世界是相互协助关系。Sicher将这种意识称为社会意识(socialconsciousness)、社会觉醒(socialawareness)(ibid。)。这和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一致。
然而,就因为提倡“共同体感觉”思想,阿德勒失去了很多友人。因为他们都认为根据价值观而形成的思想并不科学。的确,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是价值的心理学、价值的科学(《生活意义》),他也主张共同体感觉是“规范化的理想”。(前述著作)之所以需要将共同体感觉理想化,是因为阿德勒反对人们去适应现有的社会。
我有一次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年轻人。他就坐在我旁边,突然问我“您在读什么书呢?”我们经常会在地铁上看到坐在旁边或对面的人在读书,心里不免会好奇他们在读什么书,但是很少有人会开口问对方。所以当他开口问我这句时,我很惊讶。我告诉他我在读一位精神科医生写的书,他回答道:
“我有抑郁症,周围的人都在劝我住院治疗。大人们告诉我应该适应这个社会。可是,这等于让我死啊。您说我该怎么办好呢?”
他在尽全力反抗别人强迫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个体心理学绝对不是一门教人们如何适应社会的心理学。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普洛克路斯忒斯的床的故事(《儿童教育心理学》),社会制度是为个人而存在的,相反的设定是不成立的。的确,个人要想被解救,就得有共同体感觉。但是并不意味着像普洛克路斯忒斯所为,让个人适应社会这张床。
而且,共同体感觉中的“共同体”是“无法到达的理想”(《难教育的孩子们》),绝对不是现有的社会。此处的共同体,是当前自己所属的家庭、学校、职场、社会、国家、人类等,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类乃至活着的以及死去的人类等全部都包括在内的整个宇宙。(《理解人类本性》)并不是指大人们说服你一定要适应的现有社会。
相反,有时候我们还会碰到坚决反对现有社会共通观念和常识的情况。当年纳粹强迫人们做出表态时,很多阿德勒派别的人表示反对纳粹,结果被拉到集中营遭到杀害。阿德勒派曾经一度几近灭绝。(霍夫曼《阿德勒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