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的确是很有意思的分析。首先是寻求称赞,接着是引起关注,如果这些都无法实现则挑起权力争斗,然后又发展为恶劣的复仇,最终阶段则是证明自己无能。
哲人:并且,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青年:是的,非常符合阿德勒心理学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理论,关于这个分类我认可。
但是,您忘记了吗?我们应该讨论的话题是“批评”的对与错吧?总之,我已经实践了阿德勒式的“不批评教育”。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批评,只是等着他们自我觉悟。结果,教室里成了什么样呢?没有任何规矩,简直就像是动物园!
哲人:所以你就决定进行批评。批评改变了什么吗?
青年:一片混乱的时候大声呵斥,当场会安静下来。或者是有学生忘记做作业的时候,批评之后倒也流露出反省的表情。但是,归根结底只是当场有些作用而已,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开始捣乱,又开始不做作业。
哲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青年:都怪阿德勒!最初决定“不批评”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刚开始对他们和颜悦色,不管做什么都表示认可,所以,才会被他们小瞧,认为“那家伙没什么可怕的”或者是“不管做什么他都不管”!
哲人:如果一开始就进行批评,情况则不会如此吗?
青年:当然,这是最令我后悔的一点。任何事开始很重要,明年如果再接了其他班级,我要从第一天起就严加批评。
哲人:你的同事或者前辈中应该也有非常严厉的人吧?
青年:是的,有好几位老师虽然没有到体罚的程度,但经常训斥或者用严厉的语言教导学生,在学生面前彻底扮黑脸,彻底履行教师的职责。
某种意义上,他们可谓是专业典范。
哲人:多奇怪啊!为什么这些老师“总是”发火呢?
青年:因为学生们做坏事啊。
哲人:哎呀,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会“总是”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你不觉得不可思议吗?
青年:……那些孩子们可没有那么听话!
哲人:不是的。这最好地证明了“批评”这一手段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效果。即使明年你从一开始就严加批评,情况也不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甚至也许会更糟。
青年:更糟?!
哲人:刚才你也已经明白了吧。他们的问题行为甚至已经包含了“被你批评”。也就是说,被斥责正是他们希望的事情。
青年:您是说他们希望被老师训斥,被训斥之后很高兴?!哈哈,这不是受虐狂嘛。先生您开玩笑也要有个度啊!
哲人:没有人被训斥之后会开心。但是,会有一种“自己做了‘被训斥的特别的事情’”之类的英雄成就感。通过被训斥,他们能够证明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青年:不,这首先应该是法律和秩序问题,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问题。眼前有人做了坏事,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首先是破坏了规则,对其进行处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公共秩序就无法得以维护。
哲人:你是说批评是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
青年:是的。我并不是喜欢批评学生,也不是愿意惩罚他们。当然了,谁会喜欢这种事呢?但是,惩罚是必要的。一是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另外也是对犯罪的一种抑制力。
哲人:抑制力是指什么?
青年:例如,比赛中的拳击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劣势都不可以踢对方选手或者将其猛摔出去,因为如果这样做就会马上被取消参赛资格,取消参赛资格这一重大“惩罚”就会作为违规行为的抑制力而发挥作用。倘若“惩罚”措施含混不清,则无法发挥其抑制力,拳击比赛也就无法进行。
惩罚是对犯规的唯一抑制力。
哲人:很有趣的例子。那么,如此重要的惩罚也就是你的斥责为何没有在教育现场发挥其抑制力呢?
青年:见解多种多样。有些老教师甚至很怀念允许体罚的年代,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是因为时代变了,惩罚变轻了,所以才失去了其抑制力的功能。
哲人:明白了。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为什么“批评”会在教育上失去其有效性。
哲人所说的“问题行为五阶段”,其内容准确把握了人类心理,而且也揭示了阿德勒思想本质。但是,青年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是管理班级的唯一成年人,必须教给学生们社会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如果不对犯错者进行惩罚,这里的“社会”秩序就会崩塌。我不是靠理论忽悠人的哲学家,而是必须对孩子们的明天负责的教育者。这个男人根本不明白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责任之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