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青年:好吧,对立点已经很明确了。先生您认为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班级的问题。而且还认为蔓延其中的竞争原理是万恶之源。

另一方面,我关注的是个人。为什么呢?哈,借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尊重”。学生们作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存在着,他们每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有的孩子温顺文静,有的孩子活泼开朗,有的孩子认真严谨,有的孩子热情好动……学生的性格多种多样,他们并不是毫无个性的“集合”。

哲人:当然,的确如此。

青年:不,您口口声声说民主,但却并不去关注一个个独立的孩子,而是把其放在组织中去看。您还说“如果改变组织,一切都会随之而变”,简直就像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我与您不同。组织怎么样都无所谓,它是民主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什么都可以。我关注的归根结底是个人的肺炎,而不是整个班级的肺炎。

哲人:因为你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吧。

青年:那么,具体如何去治疗肺炎呢?这也是对立点。我的答案是“认同”,也就是满足其认同需求。

哲人:嗬!

青年:我知道,知道先生您否定认同需求。但是,我却非常支持认同需求。这是我基于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所以不会轻易让步。孩子们渴望认同而罹患肺病、都被冻僵了。

哲人:你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青年: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同需求。为什么呢?拘泥于认同需求的人过于期待他人的认可,不知不觉就会过上他人期望的人生。也就是说,过他人的人生。

但是,人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无论对方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人也好,我们都不可以选择满足“那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是这样吧?

哲人:是的。

青年:一味在意他人的评价,就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就会陷入被剥夺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保持自由。并且,如果想要追求自由的话,那就不可以寻求认同……这样理解没错吧?

哲人:没错。

青年: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可能那么坚强!你如果也观察一下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就会明白。他们虽然极力表现出坚强,但内心却抱着极大的不安,无论怎么做都找不到自信,深深被自卑折磨。这就需要他人的认同。

哲人:所言极是。

青年:我不会轻易赞同你这位落伍的苏格拉底!总之,先生您所说的人终归是大卫像!

哲人:大卫像?

青年:对,您知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吧?肌肉发达而匀称、没有一点儿赘肉,简直是理想的造型。但是,那终究是无血无肉的理想造型,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活着的人既会有头疼脑热也会有流血受伤!但你总是在拿理想的大卫像来谈论人!

哲人:呵呵呵,很有意思的表达。

青年:另一方面,我所关注的是活在现实中的人。是有着柔嫩鲜活的肌肤和细腻丰富的个性,常常会犯错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一一对待,并以更加恰当的形式来满足认同需求,也就是需要表扬。若非如此,根本无法找回受挫的“勇气”!

您戴着善人的面具,却丝毫不同情弱者。您只是在一味地宣扬雄狮理论,根本没有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

哲人:的确。假如我的话听起来像是脱离实际的理想论,那也绝不是我的本意。哲学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必须进行脚踏实地的思考。关于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认同需求的原因,我们从其他角度来进行思考吧。

青年:哼,又是苏格拉底式的辩白!

哲人:正好我们可以从你刚刚提到的自卑感入手。

青年:哦,要谈自卑感吗?正好,我可是这方面的专家!

哲人:首先,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大前提。

青年:毫无例外?

哲人:是的,人类恐怕是唯一一种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的生物。其他生物心理和身体的成长速度一般都保持一致,唯有人类是心理先成长、身体发育却相对滞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好比是被束缚着手脚生活。因为,心灵是自由的,但身体却不由自主。

青年:哦,很有趣的观点。

哲人:结果,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有些事情对于周围的大人们来说能够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大人们摸得到的架子自己却够不着,大人们搬得动的石头自己却根本搬不动,年长者谈论的话题自己无法参与……

经历了这种无力感,进一步说就是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到自卑。

青年:您是说人生本来就作为“不完美的存在”而开始?

哲人:是的。当然,并不是孩子们作为人“不完美”,只是身体的发育赶不上心理的成长。但是,大人们只看身体方面的条件,往往把他们“当孩子对待”,根本不去理会孩子们的心理。如此一来,孩子们自然就会深受自卑之苦。因为,明明心理和大人没什么区别,但作为人的价值却得不到认可。

青年:所有的人都作为“不完美的存在”而开始,因此任何人都会经历自卑感。您这观点可真悲观啊。

哲人:也不全是坏事。这种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青年:哦?怎么回事呢?

哲人:如果人可以像马一样驰骋,那就不会发明出马车,也不会发明出汽车。如果人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那飞机也就不会被发明出来。

如果人有北极熊那样的毛皮,就不会发明出防寒服。如果人可以像海豚一样擅长游泳,那肯定也就不会有船和指南针的出现。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青年:正因为人类比较脆弱,所以才创造出这么了不起的文明?

哲人:是的。进一步讲,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自狩猎采集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集体中,与同伴协作捕获猎物、养育孩子。人类并非喜欢协作,更确切一些说,这是因为人类很脆弱,不可以单独生存。

青年:您是说人类因为“脆弱”才形成集体、构建社会,我们的力量和文明都是拜“脆弱”所赐?

哲人:反过来讲,人类最害怕的是孤立。孤立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安全受到威胁,就连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之下。因为人类本能地清楚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常常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坚固的“联系”……

你知道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吗?

青年:……不知道,是什么?

哲人: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

青年:什么?!

哲人:正如无法想象没有壳的乌龟或脖子很短的长颈鹿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脱离他人的人。共同体感觉不需要去“掌握”,而需要从自己内心“挖掘”,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作为“感觉”共有。阿德勒指出,“共同体感觉常常反映出身体的脆弱,人类根本无法与之彻底脱离。”

青年:源于人类“脆弱”的共同体感觉……

哲人:人类身体方面脆弱,但其心理比任何动物都要强大。这下你该明白致力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多么违背自然规律了吧。共同体感觉并不是云端之上大而空的理想,它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根本生存原理。

共同体感觉!那么难以理解、内容不明确的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到此也渐渐明朗起来。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建立的“联系”,所有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共同体感觉。哲人说人要挖掘自身的共同体感觉,寻求与他人之间的“联系”……青年好不容易才又开始发问。

幸福的勇气》_人生始于“不完美”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幸福的勇气人生始于“不完美”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