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那么,我还要接着问。不得不信任或者不得不协作的关系,这得限于劳动现场而言吧?
哲人:是的。拿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体育比赛的队员之间就是典型的分工关系。为了赢得比赛,必须超越个人好恶全力协作。因为讨厌所以无视,或者因为关系不好所以不出场,类似的选择根本没有。比赛一旦开始,每个队员必须忘记个人“好恶”,要把队友看成“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看成“朋友”。并且,自己也要努力当好功能的一部分。
青年:……比起关系好来说,更应该优先考虑能力。
哲人:这一点无法逃避。实际上,亚当·斯密甚至断言分工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利己心”。
青年:利己心?
哲人:例如,假设有一位制造弓箭的高手。如果使用他所造的弓箭,命中率和杀伤力都会大大提高。但他并非狩猎高手,不善奔跑、视力也不好,虽然拥有上好的弓箭,但并不擅长狩猎……这时他就会悟出,“自己要专心于制造弓箭。”
青年:哦?为什么?
哲人:如果只专心于制造弓箭,一天就可以制造几组几十组弓箭。如果把这些弓箭分发给擅长狩猎的同伴们,他们就能够捕获比之前更多的猎物。然后,自己分得一些他们拿回来的猎物即可。因为,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青年:的确,不仅仅是一起劳动,还应该各自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
哲人:狩猎高手们如果能够得到性能高的弓箭,那也是最好不过的事情。自己不造弓箭,而是只集中精力狩猎。然后,将捕获的猎物给大家平分……如此,人们就完成了比“集体狩猎”更先进更高级的分工体系。
青年:确实很有道理。
哲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谁都不牺牲自己”。也就是,纯粹的利己心的组合使得分工成立。作为追求利己心的结果,一定的经济秩序产生。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分工。
青年:在分工社会中,“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但是,阿德勒提倡“他者贡献”吧?三年前,你强烈断言,贡献是人生的指针——“引导之星”。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种想法不与“他者贡献”相矛盾吗?
哲人:一点儿都不矛盾。首先来看工作关系。通过利害与他人或社会相联系。如此一来,追求利己心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
青年:虽说如此,如果进行任务分工的话,就会产生优劣吧?也就是,负责重要工作者和承担无足轻重工作者。这岂不是违背了“平等”原则吗?
哲人:不,一点儿也不违背。如果站在分工这一观点上考虑,职业不分贵贱。国家元首、企业老板、农民、工人或者是一般不被认为是职业的专职主妇,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
青年:您是说无论什么工作价值都相等?
哲人:是的。关于分工,阿德勒这么说,“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也就是说,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
青年:如何致力?
哲人:例如,你辞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选择了教育者之路。现在,眼前有几十名学生,你感觉自己掌握着他们的人生,感觉自己从事了极其重大并且有益于社会的工作。或许甚至还会认为教育就是一切,其他职业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从共同体整体来考虑的话,无论是图书管理员还是初中教师抑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工作,一切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并不分优劣。假如有优劣的话,也只是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青年:何为“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哲人:原则上,分工关系中很重视每个人的“能力”。例如,企业录用员工时也会以能力高低为判断基准。这并没有错。但是,分工之后的人物评价或者关系状况就不会仅仅以能力进行判断,此时更加重要的是“是否愿意与这个人一起工作”。因为,如果双方不愿意一起工作,就很难相互帮助。
决定“是否愿意与这个人一起工作”或者“这个人遇到麻烦时,是否愿意帮他”的最大要素就是那个人的诚实和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青年:那么,您是说只要诚实而真挚地致力于其中,从事救死扶伤工作的人和乘人之危放高利贷的人,其价值也没有区别?
哲人:是的,没有区别。
青年:嗬!
哲人:我们的共同体中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所以需要从事各种工作的人,这种多样性正是丰富性所在。如果是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需要任何人去做,很快就会被淘汰。一份工作没有被淘汰而依然存在,这就说明其具有一定的价值。
青年:所以高利贷也有价值?
哲人:你这么想也很自然。最危险的就是提出何为善何为恶之类并不明朗的“正义”。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正义的干涉”。而这种干涉的结果就是自由被剥夺、整齐划一的乏味社会。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而别人从事什么工作也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