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三章 看得清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

有人对你恶语相加,也会有人对你说上一世情话

有时候你是不是也会觉得,无论你多么尽力地做好自己,也控制不了他人的蜚短流长。

在后台收到一段读者留言,他在出版社工作,是一名图书策划。工资不高,但自己一直喜欢文学,所以也并不介意薪酬,更何况他家庭条件优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本来日子过得很舒心,但一次无意中别人发错了聊天记录,他才知道……

同组的其他几个同事有一个单独的微信群,聊天记录的内容是背后议论他因为家庭条件好,所以托关系来出版社,也是因此才受到领导器重。有一个人还愤愤不平地说,他家这么有钱何苦跟我们来抢工作业绩,就当个不劳而获的富二代不好吗?

他看后假装不知情,但心里十分愤怒。他说,当初大学毕业要是靠家里安排工作绝不至于只是来出版社,只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愿意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策划图书,这股认真劲儿被领导口头表扬过几次而已,根本不是同事猜测的那样一切都靠自己的家庭。

他没想到自己平时挺谦虚和气的一个人,对同事和领导同样尊重,从不轻易得罪别人,也不会卖弄自己的家庭条件,为何还会受到这样恶意的揣测和背地里的言语攻击?他说虽然表面上装作没什么,但心里过不去这道坎儿。他问我该怎么办。

我想说,活着,除了迎接善意的帮助和支持,同样也会遭受恶意的攻击和掣肘,这些都再正常不过,有时这样的攻击可能跟你平日的言行、人品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无论你多么尽力地做好自己,也控制不了他人的蜚短流长。这恶意在那些中伤者眼中,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合理的联想(也可以称之为归因方式)。甚至你有时也无意中成为了制造留言和恶意中伤的人,因为恶意与否,会随着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

看到地铁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那就一定是因为年轻人没有爱心;看到马路上男人冲女人大发雷霆,那就一定是男人没有气度;看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开豪车,那一定是被包养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不否认,这种臆断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这些因果关系确实存在,且是一种常见的存在,但确实并不是唯一而正确的解释。

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有没有可能是身体抱恙?吵架的情侣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女人做出了极其过分之事?年轻貌美的姑娘有没有可能就是能力出众,再不济也可能人家有个有钱的爹吧?一件事情的发生,背后的原因不计其数,无法穷尽,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只愿意在众多解释中选择一个,且认定它就是原因呢?

一方面是人们为了简化认知加工。我们生活在一个忙乱的世界里,每天要琢磨工作怎么做好,钱怎么能多赚一点,家庭怎么能和谐等等……一天下来脑细胞不知道要死掉多少,如此生活,有谁愿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琢磨别人的人生呢?

更何况往往这个别人也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就用最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去判定那些没那么重要的人和事,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工那些更为重要的信息。

说白了,别人的揣测和判断,不客观不全面,于他而言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于你而言,更是无足轻重没有过多参考价值的闲言碎语。

另一方面,任何认知方式或者说归因模式都是自我服务驱动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利己的,在并不能确凿去给一个人一件事下定论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去选择一个利于自身的解释,并且深信不疑。

就像他的几位同事,或许早就对工作不满,赚的不多又没有得到领导重用,恰逢知道了自己的同事背景显赫,自然会愿意理解成他就是靠关系得到了工作和领导赞扬。因为这样解释,便减少了内心的不平衡感,以及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不满。

我想起在地铁上听过的两个姑娘的对话,议论起她们都认识且现在还过得春风得意的一位女友,满脸的不屑,言语中也充满鄙夷,讪诮着说:“她不就是靠着男朋友养着嘛,就凭她自己怎么背得起那么贵的包?”虽然没有聊天背景,但听起来还是充满了优越感,背后的心思也显而易见得很:“或许我没你过得那么好,也没背那么贵的包,但我靠自己啊!”

毕竟议论一个跟她们生活毫无瓜葛又风生水起的名人,总没有可以肆意评价周遭的人有快感,或许今晚她们想起自己不如意的人生黯然神伤之时,又转念想想地铁里这番交谈,也能内心安然地睡个好觉吧。

这种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也恰恰保护了内心的脆弱和自卑,也可以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毕竟,如果我们把一切问题的原因都联结到自己的失败和无能上,将极大地损害我们的幸福感,而如果对别人优于自身之处,我们选择了一种“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方式,便不会因此自责和无助。

你看似听到了别人在恶意评价你,话题围绕着你,但那背后的真实声音和动机却是围绕着他自身。说你的不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说你靠关系,其实是为了反衬自己的独立和正直,一切评价不过都是为了他的自我表达,这种自我表达有时无需被他人听到,说给自己听就罢了,在自己内心强化自己比他人好,足矣。

虽然那些不符合我们认知和归因的事情依然每天发生,甚至不少于我们相信的那些事实,但我们都更愿意去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事情,更愿意相信那些跟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致的事情,谁愿意没事儿给自己添堵,造成内心冲突呢?

长此以往,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可以打动自己内心的逻辑,我管它符不符合实际,至少我看到的就是这样!我管它是否带有恶意,又没有直接造成人身伤害!我管它是否另有隐情呢?又不是我自己的人生!

所以,大多数没有转化为实际行为的恶意,也都是无心而已。至于怎么做,我想说的是什么也不要做,或者你原来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

对于恶意的流言蜚语,默摈置之就好。这个世界的恶意和善意一样多,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善意更多一点,但遭遇恶意的时候,你怕是想不起曾经也被善意对待过,你将自己深陷在恶意当中,局限的只关注恶意,那么你的眼里耳里心里只盛满恶意,流露出来的也只会是恶意。

恶意对恶意,这种恶性循环太难改变。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里提到:“人的恶意就像杂草丛生的土壤,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孕育出一棵参天大树出来。”

如果真的要在人生里长出一棵茂盛的大树,为什么不选择一颗充满善意、未来会结满善果的种子呢?

我知道很多人面对恶意的时候,一定会有一种冲动,想要反驳,想要解释,想要扳回一城。有什么用呢?

我上初二的时候,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那个学期,数学就是我集中攻克的敌军。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成绩竟然是班级第二。说真的,我挺激动的!但是我同桌的话像兜头的一盆冷水泼下来,我的心都跟着凉了。

他说:你这回数学考这么高分,是怎么蒙的这么准?

我没有说什么,却为此闷闷不乐了几天。回家跟我妈说起,觉得自尊心受挫,心里还是想着要怎么回击同桌。我妈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今天:“你觉得你去跟他争论,就能争回你的尊严吗?”

初二就明白的这个道理,今天同样适用。

气不过又不想忍,想通过辩白挽回自尊、分清黑白,真的是太一厢情愿的办法了。

说这句话的人早就把这些忘在脑后了吧?你去反驳,说不定在他心里,你的反驳恰好“坐实”了他的推测。而你苍白无力的辩驳之词又跟他信口开河的判断有何区别呢?都无法作为证据,都无法书写出尊严。

但你的行动可以,它是最好的证明。如今的你自然不必像当年的我一样再用一张高分数学试卷来证明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但你需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用事实说话,用结果反击。

当然,并不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赢得他人给予的“尊严”和“相信”,我们要做的是无论他人如何,捧也好,骂也罢,不改你自己的初衷,自己给自己赋予尊严。

因为你若不自尊,你若计较,只能每天被恶意撼动,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和情绪的代价,甚至搞砸了自己的人生。而如此,只会让曾恶意揣测你的人有了继续攻击你的理由。只有成为真正有尊严的强者,才是对恶意最好的回应,再没有什么可以刺激到你,到那时你可以默摈置之,更可以一笑而过。

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尽管生活中你遭受过恶语相加,但同样也被善意和爱包围,我们不是因丑恶而生,我们是为善和爱而活。

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_第三章_看得清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_有人对你恶语相加,也会有人对你说上一世情话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第三章_看得清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_有人对你恶语相加,也会有人对你说上一世情话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