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二、哲学与宗教

佛学补中国哲学之不足

济: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中,佛教虽然是外来文化,但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年。如何依循这些文化传承,建设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造就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在今天尤为重要。包括西方哲学,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地方。

周:这是一个普世价值的问题。佛教思想中有很多普世价值,这些是可以打通的。

济:西方的很多观念,比如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也是佛教重点提倡的。比如佛教称佛陀为“得大自在”,自在就是最高的自由。除了重视社会环境的自由,尤其重视心灵自由。佛陀入灭后,没有另立一位教主,而是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师、僧事僧断,强调法治、民主。此外,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而大乘佛教提倡菩提心,对一切众生都要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些思想和西方哲学有相通之处,但佛法立足缘起无我的智慧,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究竟圆满。

周:哲学与佛教论证的途径很不一样,但追求的价值目标有相通之处。

济:社会上受过教育的人,还是接受西方哲学的观点比较多。

周:其实也不多。

济:哲学在中国始终处于不景气的状况。我听到一些学生说,之所以读哲学系,是因为进不了别的系。即使读了哲学系,大多数人也成不了哲学家。你是研究哲学的,对这种状况应该体会更深。

周: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念哲学系的时候,环境就已经是这样。那时候,大部分考哲学系的同学,是因为考理工科没有希望,或是在中学里当学生干部,以为学哲学就是当干部,真正喜欢哲学的很少。整个社会上关心哲学的人就很少,这和我们民族的实用品格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有关。从传统来说,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过于关注国家、社会、家族的层面,很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它主张的道德,也是为社会的稳定服务的,不太关心人的精神上的提升。

济:儒家关注的是怎么做人和治理国家。

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把中国人的精神层次提升了一大截。佛教对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宋明理学,接受了很多佛教的内容。如果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儒家或道家,但它们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儒家,不思考那些终极问题,包括生死问题、心性问题。你曾经说,佛教所思考的两大问题,就是心性和生死问题。到了宋明理学,两者都成了主题。所以说,佛教让中国哲学深刻化了,更有形而上学的底蕴,弥补了中国哲学的缺陷。

济:佛教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在此过程中,为了在这片土地生根,必然会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而中国文化本身非常强大,所以佛教进入中国后,首先经历了冲突期,然后再进入融合期。冲突期的主要矛盾有两点。首先,按中国的传统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人看到皇帝都要礼拜。但在印度,反而是国王看到出家人要顶礼。因为出家人是出世的修行者,是追求觉醒、解脱,传播真理和智慧的人。不论你在世间地位多高,哪怕贵为国王,也要对这些人表示恭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中国的传统中,帝王才是九五之尊,是天下最高贵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南北朝起就有不少高僧撰文批驳。最著名的是慧远大师的《沙门不拜王者论》,就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礼拜帝王的问题,提供了很多理论依据。

周:这真是源头上的不同,一个是崇拜世俗权力,一个是敬仰精神高度。孔子在后世被尊为万世师表,可是在活着时找不到一个肯尊他为师的诸侯。古希腊的情况比我们好一些,政治领袖会把同时代的某一个大哲学家尊为老师,比如阿那克萨戈拉是伯里克利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不过,都比不上印度对圣者的尊敬。

济:其次是关于不孝的问题。儒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也”等观念,早已被国人奉为真理。而出家人不仅剃除须发,还独身无后,自然为社会大众所诟病。于是,当时的高僧大德又从佛经中找到各种依据,告诉大家,出家并非不孝,正相反,这是一种令现生乃至往昔父母都能受益的大孝。

周:这仍然是注重世俗价值还是神圣价值的区别。

济:这些理论逐渐说服了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领略到佛法智慧的高深。包括很多优秀知识分子,也逐渐接受并信仰佛教。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出家人,不少是社会一流的知识分子。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能有一位方外之交,在一起参究佛法,畅谈人生,觉得是非常荣耀的事。在经历冲突到接纳之后,佛教开始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艺术、文学等等。在此过程中,当时的高僧大德为了让佛教顺利发展,让人们知道佛教和儒家文化也有相通之处,会带着佛学思想去注解《论语》《易经》,乃至《老子》《庄子》等。这样一些注解,无形中把孔孟和老庄思想佛化了,他们做的其实是这么一件事。所以,说中国文化对佛教有多大影响,我觉得其实并不多。只不过说,在特定时期,为了便于国人接受,它在一些概念的表达上会有相通之处。

周:这是一个方面,是高僧大德们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儒家的学者们也在主动地接纳佛法思想,把它融入到儒家理论中,宋明理学是这种情况。

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缺少完整的建构。诸子百家对某些问题有思考,但不像佛法或西方哲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周:西方哲学和佛教,相同之处是重视本体论,对世界本体要说清楚,并且重视逻辑,而中国儒家缺少这两样东西。

济:儒家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说,又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不太关注现世之外的东西。

周:智慧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吗?

济:汉魏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基本可以算是主流文化。儒家比较唯物,也比较功利,对心性、生死和世界本质的思考,总体比较薄弱。关于这些问题,佛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严格意义上,单纯的儒家文化可能算不上是一种哲学。

周:不是哲学,更不是宗教。

济:只能是一种道德,一种治理社会的伦理和规则。

周: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王国维。他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没有本土的宗教,只有政治学和道德学。孔子和孟子都是政治家、道德家。中国缺乏形而上层面的最高哲学,道家有一些。

济:非常简明,一条一条,并不是很系统。

周:对本体有了一种关注,提出了道的概念。

济:刚才讲到一个问题很有意思,就是诸子百家多半是为政治服务的,缺乏对生命自身的关注。

周:这是个缺陷,佛教传入后打破了这一点。但中国传统的势力还是很强大,打破得还很有限。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_二、哲学与宗教_佛学补中国哲学之不足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二、哲学与宗教_佛学补中国哲学之不足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