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三、本体与空性

佛教的认识论

济:印度佛教特别重视思辨,用因明层层阐述。西方逻辑是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但大前提往往属于假设,是不可论证的。上帝创造万物,但上帝不可论证。如果否定这个大前提,别的内容就无法进行了。

周:对,三段论,如果要证明大前提,就要往前推,又有一个新的三段论。推到最初,上帝是第一个大前提,只能相信,无法论证。

济:佛法不是这样的。它先是抛出一个论点,接着提出论证。比如论点(宗):声是无常。然后提出成立的理由(因):所作性故。再举例(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犹如桌子;若非所作,见彼是常,犹如虚空。“宗因喻”为三支比量,通过正确的推理,严谨的规则,保证论点的成立。不存在不可论证的大前提。

周:佛教的逻辑是因明吗?

济:因明属于古印度的尼迦耶学派,佛教继承这一思辨方式,以此作为认识论。

周:佛教的认识论是最博大精深的,没有一种哲学比得上。在认识论方面,好像又是唯识最为完备,是不是这样?

济:大乘佛教有三个体系,即如来藏、唯识和中观。每个体系和宗派都有不同的重点。

周:中观的重点是什么?

济:中观讲缘起性空、无自性空。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解构,帮助我们认识存在的本质,认识到一切都是条件的假相。除了条件和变化,根本找不到独存不变的自性(本体),从而瓦解我们对各种现象产生的自性见。从中观思想来看,任何自性见都会让我们陷入二元对立的世界,成为轮回的基础。唯有摆脱自性见,才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束缚,通达空性。

周:中观的主要经典是什么?

济:我们熟悉的《心经》《金刚经》《般若经》等,都属于中观的重要经典,也是汉传佛教地区流传最广的典籍。另外还有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提婆菩萨的《百论》等,针对当时思想界流行的各种自性见,从缘起无自性的角度逐一击破,所向披靡,建立了般若中观的修学体系。后来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

周:如来藏系统的重点呢?

济:如来藏的思想则说明,每个众生都有觉悟本性,又称佛性。在佛性层面,众生和诸佛都是本来具足的,没有差别。禅宗即立足于如来藏的见地,直接告诉学人:你就是佛,只要当下承担,把佛性开显出来,就能在根本上解决一切人生问题。而要认识觉性,必须摆脱对现象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执著,否则就会卡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不得自在。不同人有不同的障碍,哲学家卡在各种思想里,凡夫卡在名利、地位、身份、观念、情感等种种执著中。

周:怎么破除这种执著呢?

济:中观的对治方法是,你卡在哪里,它就从哪个地方入手,告诉你不是那么回事,是你自己制造的障碍把自己卡住了,此外没有什么在束缚你,进而各个击破。只有把卡住你的东西解开,你才可能回归觉性,回归无限的状态。所以,中观的主要手段是破,甚至破而不立。立足于如来藏见地的禅宗法门,有时会用机锋棒喝,破除学人的执著;有时会直指人心,让人直下承担,体认觉性。

周:那么唯识在觉悟的过程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济:唯识是解决认识和存在的关系,告诉我们:心灵世界是怎么回事?心和世界是什么关系?唯识是立足于妄心来阐述各种心理现象和修行原理,更接近常人的认知模式,和心理学也有相通之处。总之,三个系统各有侧重,也可以是互补的。我有时把这三方面串通起来说,这样有延伸的空间。

周:整体上说,佛教的认识论是怎样的?

济:唯识学非常重视认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就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佛教把认识称为“量”,有现量、比量和非量之分。现量,在时间上指现在,空间上指眼前,而且这种认识尚未介入思维和概念,是对境界的如实呈现。一旦介入思维或概念,就属于比量、非量而非现量的范畴。在唯识学中,前五识和第八识是现量缘境,第六意识也有现量的成分,体认空性也是现量。比量,指正确的推理,唯识学是通过宗、因、喻三支比量来完成。其中,宗的建立要离九过,因要离十四过,喻要离十过。通过严谨的推理和思辨,建立正确认识并教化他人。非量属于错误的感觉或推理。人虽然活在共同的世界,但其实是活在各自的认知模式和需求模式中。如果这两个模式有问题,生命就会在延续过程中不断制造问题。所以,改造生命要从改造认识模式下手。

以佛法智慧来看,我们的感觉和推理都没有离开迷惑的妄识,但佛法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觉悟的潜质、无限的智慧,是有能力认识世界真相的,关键要接受智慧文化的传承。佛教各宗派的思想,首要任务都是树立正见。如声闻经论讲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乘经论讲缘起无自性、诸法唯识,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是帮助我们建立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同时,佛法还重视止观禅修,通过禅修,将通过理性、推理获得的正见转化成观智,从而平息妄识,超越认识的有限性,通达空性,成就解脱。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_三、本体与空性_佛教的认识论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三、本体与空性_佛教的认识论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