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四、自我与无我

因为无我,所以慈悲

济:无自性,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和众生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生慈悲心。

周:这个关系是怎样的?

济:我们为什么会和众生形成对立?就是因为建立并执著自我。这种执著就像一道围墙,把“我”围在其中,与众生产生隔阂、对立。

周:我对此还有些困惑,无自性好像还会导致相反的情形:既然我是无自性的,你也是无自性的,大家都是虚幻的存在,都是在假象中生活,何必认真?我何必管你的事?

济:无自性,是看到一切事物的虚妄本质,搞不好确实会导向虚无。这个关系到底在哪里呢?从我们自身到世间一切的存在都是现象而已,本身没有任何对立,也没有任何界限。现象和现象的存在,以及现象和生命的存在,完全可以融为一体。但在现实中,大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小到个体之间的冲突,可谓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与我执有关——是我执进行的自我保护。可见,我执正是我们不能广泛接纳他人、平等慈悲众生的关键所在。只有消除这个“我”,我们和众生才是一体的,息息相关的。佛法所说的无我,就是要拆掉我们和众生之间的这道墙。

周:破除我执之后,可以消除人与人斗争的根源,会变得宽容平和,但未必是仁慈。如果每个自我都是虚幻的,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们?这会有什么价值?西方哲学有一个观点认为,每个“我”都是有价值的,每个生命体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生命。我爱我的生命,看重我的自我,就能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知道别人也是爱他的生命、看重他的自我的,所以要同情和帮助别人。仁慈的逻辑是这样推出来的,是从有我推出来的,和佛教正相反。

济:佛法有真谛和俗谛之分。从真谛的角度来说,自我是虚妄的,没有本质的存在,但同时还从俗谛的角度认可它的存在,认可生命悲欢离合的各种状态,否则就属于佛法批评的断见了。关于空和有的关系,佛法归纳为“毕竟空,宛然有”。从本质上说,根本就了不可得,但如果彻底否定它的存在,则是断见,同样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众生慈悲?每个生命的习性不同,在生活中,有的从小乐于助人,只要觉得好的东西,就主动积极地和他人分享;也有的天生对人不感兴趣,不愿和外界有什么接触,更谈不上利他了。所以,佛教对人有种性之分,包括菩萨种性、缘觉种性、声闻种性、不定种性和无种性。对于菩萨种性之外的其他种性来说,尤其需要培养慈悲心。而在消除我执之后,你会感受到自己和六道一切众生从根本上是一体的,这样就更容易生起同体大悲之心。就像你身上哪里痛了,手本能地就会去抚慰、施救。如果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无二无别,自然会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慈悲也会成为本能。佛法认为,如果一个人只顾个人解脱,对觉性的开发是不完整的,属于偏空的智慧。虽然也能解脱,但不是对生命潜能的圆满成就。

周:不是一个最高的境界?

济:对,那只是个人解脱。要成就无上菩提,必须带领众生共同解脱。在修行过程中,要广泛接触众生,才能断恶修善,圆满悲智。比如破除贪著,可以通过不断布施来修习。当你愿意倾尽所有地帮助每一个人,就代表内心已没有任何贪著了。再如嗔恨心,也要在受到挫折时才能得到检验,看自己还会不会被境界所转。如果没有众生作为对境,就很难发现自身问题。

周:佛教的慈悲,我一直理解为一种大悲悯。我们作为有情来到这个世界,却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无根的,生命本身是虚幻的,用我的话说,人人都是孤儿,都是空空世界里的过客。由这种大悲悯,产生了对众生的大爱。慈悲慈悲,慈是从悲而来的。

济:大悲心的成就更离不开众生。我最近在讲授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论中告诉我们:在学佛路上,佛和众生同等重要。首先要有佛陀指引方向,帮助我们开发智慧,但要成就慈悲,就离不开众生。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一切众生犹如树根,诸佛菩萨犹如花果,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以大悲心为树根浇水,才能开花结果。论中甚至讲到,当众生伤害你的时候,也要对他心怀感恩,感恩他来成就你的修行。因为不是谁都愿意来伤害你的,看起来是他在伤害你,其实他是通过伤害自己来成就你,真正受到伤害的是他自己。在这部论中,寂天菩萨以非常理性的思辨,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利他的重要性,从而调整观念,修正心态。

周:这部经论造于什么时代?

济:这是印度佛教中后期寂天菩萨所造的论典,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论典。作为大乘佛子,从选择菩提心,以发展觉醒的心作为生命目标,再到完整开发生命内在的觉性。在此过程中,不同经论是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提供指导。

周:对于恶人、不义之人,持一种接纳的态度,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宽容,就是知道他是身不由己,受经历、习惯、环境、业力、情绪等等支配,在这个意义上予以谅解。另一个是修身,一切负面遭遇都是自己修身的教材。耶稣也主张,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让他打。在这一点上,孔子比较有分寸,他主张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从社会的角度说,对恶人是必须惩治的,当然,惩恶也是为了让他从善。

济:寂天菩萨说,在成佛道路上,众生和佛同等重要。这个重要并不是说,众生和佛在功德上是一样的,而是说,佛菩萨帮助你成就智慧,众生帮助你成就慈悲,两者缺一不可。佛法认为,利他也能开发智慧。为什么这么说?人之所以不能解脱,就是因为陷入错误的自我状态。我们设定了一个自我,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又会不断强化自我的感觉,越陷越深。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断想着社会大众,想着利益他人,就是弱化我执的过程。当我执被不断弱化,建立在我执上的所有烦恼也在逐步瓦解,觉性就得以显现出来。所以利他不仅能成就慈悲,同时也在开显智慧。

周:很有道理,利他本身是一种无我的实践,而无我就是觉醒,就是智慧。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_四、自我与无我_因为无我,所以慈悲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四、自我与无我_因为无我,所以慈悲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