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三篇 超越美国可以不是梦

第九章 以毒攻毒:赶超美国须有“心战略”

一、中国要有怎样的金融业

中国金融业首先要和美国建国之后两百年的美国金融那样,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实际促进作用。这是我所谓的金融的实的一面。

陈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所鼓吹的金融的治国战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中国的金融非但没有上升为虚的国力(后面解释这是什么意思),就连金融最实在的功能我们都远远没发挥好。

其一,我们的股市远没有像美国19、20世纪的股市那样成为鼓励科技创新的摇篮。

我们的股市是为国企服务的,国企这30年来有什么科技创新吗?能拿得出一两件在国际上叫的响的成果和产品吗?没有。中国股市的发展方向必须是走向美国19、20世纪股市的方向。2009年中国推出创业板,我觉得是个好事,尽管这远没有走出中国的体制弊病,但它至少是朝着当年美国股市那个方向发展了,开始鼓励“创业”。(中国的创业板的弊病仍然是:很明显为国企服务,国企比重大;行政干预严重,许多地方政府把争取本地企业进入创业板当做政府工作来攻坚)

其二,我们的借贷消费非常落后。

其实,除了印钱购物,借贷消费也可以在很大程度解决工业化之后的产能过剩经济矛盾,前面我已经说了美国就是这么干的,当然他们最后演变成了跨出国门的印钱购物了,最终美国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完全没了产能了,跨出国门的印钱购物把美国的大部分产能都消灭了。

中国不指望对别国实施印钱购物,我们继续搞自己的印钱购物来消化过剩产能,而借贷消费也可以作为印钱购物的补充,一起来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当然,中国唯一和美国干的一样好的就是政府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发行国债、和国有银行“串通一气”的办法,施行凯恩斯主义很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金融首先要在上述这些实的层面做好。下一步,才能谈虚的战略。

中国金融要成为虚的国力,就是指它跨出国门所爆发的力量,是中国的人民币与美元对抗的力量,是中国的金融产品与美国金融产品对抗的力量,是中国的世界金融中心与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对抗的力量。

那么,中国的金融怎样才算形成了与美国抗衡的虚的国力?

我想引用一下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的说法,他说中国金融的崛起需符合以下五项标准:第一,要有国际化的人民币;第二,要有经营和管理几种国际货币的大型金融企业;第三,在香港之后要有像上海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在国际金融体系要有发言权;第五,会同有关新兴经济体,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研究和决定重大金融问题时有影响力。

戴相龙是在2010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说这番话的,他还指出这五点当中最核心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中国金融崛起最根本的标志,而当前正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机。

面对双顺差形成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长期稳定的外部条件,中国应不失时机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但通过货币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也通过政府之间、央行之间的信任来推动。

在金融产品上,戴相龙还建议,中国可允许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大型企业等到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也可和有关国家协商,通过特定安排,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我基本认同这样的判断和措施。

中国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案例:什么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障碍?

2009年初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发布政策信号支持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媒体和政府透露出来的都是信心满满。

有雄心壮志固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认清这件事的真实困难,就不会办成这件事。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难在哪?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小年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香港不要担心,国际金融中心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机场,不是你的电脑系统有多发达,不是你的办公大楼有多少。造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是什么?是软实力,是法律体系、是监管体系、是信用、国际化的信用,是和国际操作的接轨,是国际化的人才,是国际化的Business Process。”

“OK,这些东西你数一数上海哪一项有?所以上海想追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这个美好梦想的实现,首先要改革法律体系,要改革监管体系。OK,要改革所有不适于国际金融操作的这些规章制度等等,也就是要提高上海的软实力。造就金融中心的,不是硬件,是软件。”

的确,法律体系、监管制度、国际化金融人才都是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首先面临的巨大难题。

暂且不提制度层面,单就语言环境这么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试问世界有哪一个金融中心不是英语普及之地?一个老外跑到上海问路都没人答得上来,这样的城市怎样成为为全世界提供金融服务的世界金融中心?

说到国际化金融人才,郎咸平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中国一个国际金融操作高手都没有。这或许有点夸张,但是我还真没听说过华人中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有,各位不妨告诉我,姓甚名谁。

不过许小年先生说的这些虽然也是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困难,但是并没有搞明白最根本的困难,而且他还犯了一个重大错误,那就是把香港当成了国际金融中心。

我先来拷问一下,香港到底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

答案是否定的,说香港是国际金融大鳄们的提款中心还差不多。

首先来看香港是怎么变成表面的金融中心的。这得从1950年代说起,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量资本家逃到香港,大量资本聚集在香港,同时东南亚的政局也动荡不堪,其大量资金也流向香港。

接下来,由于中国自己的自闭以及美国的封锁,香港成为中国和世界进行贸易的要道,中国巨量的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香港进行,有货物交易就得有资金的结算,也就带动香港银行和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英国殖民当局不失时机对香港的金融进行规范的管理,使之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请记住,它的金融中心地位来自于背后的无比巨大的港口贸易,主要就是中国大陆的进出口贸易。

然而当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的全方位开放,香港的这种作为大陆对外贸易窗口的地位已经逐步丧失。没了贸易的金融中心还是金融中心吗?完全成了空壳子嘛。你看看其他的世界金融中心,哪一个不是靠背后的产业支撑着的。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在历史上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这种地位,都是以他们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发达的工商业为支撑的。现在香港什么也没了,剩下一个空壳子,既没有制造业,也没有了以往的巨量港口贸易,它怎么可能再是世界金融中心。

各位看到香港今天仍然汇集世界各地的很多钱是真的,这给各位造成它仍然是金融中心的幻觉,其实钱多并不等于就是金融中心。你得看看这些钱是来干嘛的?你猜对了,这些钱是来香港捞钱的,投机香港房地产,“金融赌博”。

香港的所谓金融中心,顶多是存贷款中心,也是国际洗钱中心和金融赌博中心。欧美金融机构是经常到香港来洗钱的,所谓金融赌博,就是诸如对赌合同、保证金交易之类的东西。没有了实际工商业为基础的香港金融中心,更成为国际金融大鳄们的取钱中心。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是欧美金融机构开设赌场骗取整个东南亚各地人民钱财的中心,是国际金融巨头的巨大提款机。金融风暴之后,更是有数不清的欧美金融机构以香港为基地,诱导中国大陆的各种大额资金到香港玩各种对赌项目,香港在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比澳门更厉害的赌场。

可见,以目前这种模式发展下去,香港不会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之下,上海是有条件成为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因为它有长三角的广阔工商业腹地,并且上海从清末到今天一直都是中国的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上海的港口贸易也日益发达。

当然,许小年先生讲的那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难点,也是事实。事实上,最难、最根本的地方还不是许小年先生说的那些,最难的是什么呢?

是中国没有那种傲视全球的魄力,是中国人在国际上说话没底气,像个肾亏阳痿的人。

很少有人认清玩国际金融的根本在于说话,在于影响和控制世界范围的舆论。这一点我在本书的第一章的结语中就说明了,金融这种东西,话语权相当重要,别把国际金融操纵想得太高深,你控制了国际舆论,你就玩转了国际金融。

一个跑到国外说话都没有底气的中国,怎么可能搞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来?

我们如果还这样对洋人唯唯诺诺,一切听他们忽悠,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除了我们自己缺乏自信的原因外,从客观上看,还在于外资在中国本土经济中占据了太重要的位置,你看看我前文中提到的中国的汽车行业被外资控制的程度就可见一斑了。这些外资怎么可能为中国说话呢?这些外资显然要雇用无数的人为他们在中国国内外的媒体上放炮,为他们在中国的利益说话。

中国太缺乏自信了,不自信到连黄金储备都要存在美国,我们这样怎么可能搞出国际金融中心,你自己都不自信,怎么让世界人民信任你?

三、打一场娱乐业的“卫国战争”(上)

事实上,目前影视娱乐业并没有让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中国剥削到像品牌剥削那样多的财富,我前面说它是美国剥削中国的四驾马车只是从这种东西的潜力上说的。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掀起去影院看电影的热潮,你看看我前文中说的中国人均拥有的银幕数量就知道了,看看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总额与美国的票房对比就知道了。

其次,盗版的泛滥导致美国收不到本来应得的很多影视业的版权费。

但是你得知道,从潜力上讲,美国影视娱乐业在中国的剥削翻100倍都不成问题,目前这种翻番成长的苗头已经呈现出来了,《阿凡达》是首部在大陆超过10亿人民币票房收入的电影,这就是标志。

我把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票房过亿的好莱坞电影按年份先后罗列出来,你就清楚地看到这种趋势:

真实的谎言 | 1995 | 102000000 |

泰坦尼克号 | 1998 | 359500000 |

生死抉择 | 2000 | 116500000 |

珍珠港 | 2001 | 105000000 |

金刚 | 2006 | 101840000 |

达·芬奇密码 | 2006 | 101200000 |

变形金刚 | 2007 | 282000000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 2007 | 145000000 |

蜘蛛侠3 | 2007 | 145000000 |

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 | 2007 | 124700000 |

全民超人汉考克 | 2007 | 103700000 |

功夫之王 | 2008 | 186500000 |

功夫熊猫 | 2008 | 180000000 |

007大破量子危机 | 2008 | 142000000 |

木乃伊3 | 2008 | 110000000 |

钢铁侠 | 2008 | 105900000 |

2012 | 2009 | 465000000 |

变形金刚2 | 2009 | 450000000 |

冰川时代3 | 2009 | 156900000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 2009 | 156350000 |

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 | 2009 | 130500000 |

博物馆奇妙夜2 | 2009 | 121320000 |

终结者2018 | 2009 | 112320000 |

阿凡达 | 2010 | 1330000000 |

在2006年之前,很少有在大陆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票房过亿,二十多年才冒出了四部。但是从2006年就开始逐渐增多,直至开始扎堆出现,2007年和2008年都有五部,2009年更是有7部之多,显然,它是在以加速度增长。照这样的加速度,未来十年扎堆出现大量票房过10亿的好莱坞电影都不是难事,这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年总票房在中国要比现在翻十倍乃至几十倍,20年之后呢,可能就是百倍。

电影业的趋势反映的是整个娱乐业的趋势,随着中国去影院看电影的人逐渐翻倍上涨,随着中国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断加大,美国人在中国收到的票房收入、娱乐产品版权费也将翻着倍增长,一二十年内翻100倍都极有可能。

这是一种多大的剥削呢?

单单电影这一行业,20年后很可能每年就要被美国人卷走上千亿人民币的票房。到了这种地步,美国娱乐业的对中国的剥削效率就会接近美国品牌的对中国剥削效率了。这是一种比当年帝国主义武力抢劫还厉害的掠夺啊。现在所有人都把金融较量比作战争,谁又能看到不久的将来娱乐业的竞争也会成为巨大的战争呢?

中国从现在开始,必须着手准备打一场娱乐业的“卫国战争”。

怎么打,就是用国家的力量支撑以电影业为核心的娱乐业,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发展,一定要不惜用举国力量打造能够和美国好莱坞匹敌的中国电影生产基地。

这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娱乐业的“生产技术”还没有像高科技那样被限制“出口”,只要肯投钱,就能把全世界最好的导演、道具师、化妆师、剧本作家、演员、3D画面制作大师……全部挖到中国来,中国政府甚至可以动用一切国家力量为中国的电影拍摄服务,包括调集荷枪实弹的军队为电影充当道具,飞机、坦克、军舰全部可以为拍电影免费服务。这与在国庆展示具有同样深刻的意义。

各位以为我疯了吗?

没有,这些事情美国政府早就做了,好莱坞与五角大楼一直保持着无比暧昧的关系,美国军队从来都是任凭好莱坞调遣,免费为他们服务的,包括美国的航空母舰,都要为好莱坞拍电影免费服务,顶多象征性的给军人发点报酬。

你不信吗?

那我举例来说明:刚跨入21世纪的某一天,美国上空突然出现了两架B2战略轰炸机、两架F16战斗机、三架海军陆战队CH53E直升机、一架UH60陆军直升机以及一架由波音747改装的负责通信指挥的飞机,这架名为“全国空中行动中心”的飞机本来是供总统在发生核战时使用的;地面上,有四辆特种车、50多名士兵;海上,一艘排水量9.7万吨的核动力航空母舰,载着80多架飞机和5000名水手。

各位,这是美军准备出动陆海空军去阿富汗打击恐怖主义吗,或者是美军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吗?

都不是,这是为好莱坞电影《恐惧的总和》的拍摄而上演的一出大规模“银幕军事行动”。说白了就是帮这部电影布景。各位可以去查,这部电影已在2002年6月份开始全球上映了。

事实上美国政府和军队对好莱坞电影的支持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西点军校的工程师便亲临片场帮助他们重演美国内战的细节,并出借古董军火做道具;1924年电影《美国》得到了陆军1000多名骑兵和一个军乐队的协助……美国国防部为好莱坞调兵遣将成为了家常便饭。

美国政府为什么和好莱坞穿同一条裤子,仅仅是为了让好莱坞宣传美军形象,吸引美国年轻人参军,以解决招兵难的困境吗?

这样的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好莱坞事实上已经是美国综合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为美国在全球谋取的利益已经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之一,不仅仅是直接的票房收入,还有推广美国文化、美国价值带来的无形收益,有多少人是因为受了美国影视剧的影响而热衷购买美国的各种品牌、逛美国的各种连锁店?世界各地有多少人从小怀着对美国的憧憬、奋发努力成为高端人才而投奔了美国?难以估量。

都说美国是一小撮聪明人统治着大部分傻瓜,作为高智商高情商的这些美国政客,当然能算清楚这些账,全力扶持好莱坞,就等同于维持美国的核心利益!

所以,你会再为我的提议感到可笑吗?一点都不好笑,你再笑说明你是傻子。

四、打一场娱乐业的“卫国战争”(下)

我讲中国要把娱乐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不是基于娱乐业本身有多大价值,也不是基于娱乐业能创造财富,我前面说了,它不创造财富,而只是导致财富的转移。

当然,我们发展强大的娱乐业的第一步目标也不是为了用这个从其他国家转移财富到我国,我们第一步的目标是防御性的,就是防御即将到来的美国娱乐业在中国每年卷走数千亿元人民币财富的可怕剥削。

也就是说,第一步是反抗美国的娱乐剥削,保卫我们的财富,这就是一场娱乐业的“卫国战争”。

怎么才能遏制美国的剥削,我们不能靠行政手段限制美国电影在中国上映,就只能用市场的手段把美国电影挤出去,这就需要我们拍出比好莱坞更吸引中国人的电影来。让中国人用脚投票去看国产电影,当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无利可图时,它自己就撤军了。

中国能做到这点吗?

你可能又要说这是天大的笑话,国产电影怎么可能打败好莱坞电影。我要告诉你,没有什么是我们党做不成的。她基本上干什么都干成了世界第一。

远的不说,就说近30年来,1978年开始搞市场经济,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举世无双、亘古未有;搞奥运奖牌,从零开始,一直搞到2008年奥运会金牌榜第一的位置,又是世界第一;搞奥运会,那开幕式的宏大规模和壮观也是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届奥运会。所以,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超越好莱坞,而在于党愿不愿意搞。只要能拿出搞奥运会的架势来,一定能搞过好莱坞电影。

决定愿不愿意搞的是值不值得搞。我掐指算了一下认为是非常值得的。

首先是把好莱坞电影赶出去,就可以免遭将来美国电影每年千亿的剥削,并且如果中国政府不主动出击,每年的剥削量一定会不断攀升。2005—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趋势每年千亿你觉得不可能吗?的确,2009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才62亿人民币,但是你必须看增长趋势和总的潜力。

上图是艺恩咨询公司绘制的2005—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趋势图。其中2005—2009这五年是已经发生的真实数据,你可以看到,这五年每年都是以大于27%的高速增长的,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27%,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30.5%,2009年则比2008年增长了43%之高,这是在以加速度增长啊!短短五年时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翻了两倍(变成了原来的三倍):从20.46亿元增长到62.06亿元。2010—2012这三年则是预测的数据,我认为这种预测是过于保守的,他们可能认为2009年是因为阿凡达等多部好片的上映才导致票房那么高,2010年要开始减速增长。即便是按照这种保守估计,三年之后的2012年年底,中国的年票房总收入又比2009年年底翻了一倍多,达到了145亿多元。我们就以五年翻两倍的速度计算好不好,也就是五年之后票房就变成五年前的三倍。那么你算算20年后的2029年中国电影业票房是多少?我还是列一个表吧,为简化计算,2009年的票房就取整数60亿好了。

无限制条件下每五年翻三倍的中国电影票房情况

2009 | 2013 | 2017 | 2021 | 2025 | 2029 |

60 | 180 | 540 | 1620 | 4860 | 14580 |

各位看清楚了,按照保守估计,也就是按照2005—2009年的每五年变为三倍的速度,中国到2029年的票房收入可以达到1.45万亿元!按照现在美国片占据中国票房一半的比例计算,2029年美国将从中国卷走7000多亿人民币。可怕吗?很可怕。事实没这么可怕,1.45万亿元早超出了中国票房的增长极限。和今天的北美对比一下看看就知道,2009年美国电影在本国和加拿大总票房收入是106亿美元,我也没查到其他电影在这两个国家的票房,干脆假设这两个国家的人只看美国电影算了。北美一共多少人口呢?3.3亿。这是两个发达国家的票房收入,到2029年中国也是个发达国家了,那时的人口是接近15亿(预计中国人口在2033年达到15亿的峰值),差不多是北美的5倍,那中国也应该有500亿美元的票房,也就是3000亿人民币。

打个折扣吧,2000亿元作为中国票房的极限好不好?

有极限的条件下每五年翻三倍的中国电影票房情况

2009 | 2013 | 2017 | 2021 | 2025 | 2029 |

60 | 180 | 540 | 1620 | 2000 | 2000 |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在2022年左右就会达到2000亿票房,以后就稳定在这个数据,波动不会太大了。这样,从2022年开始,美国每年用电影从中国搜刮1000亿元的财富。事实上,现实比我们的想象和预测来得更残酷更猛烈,2010年的中国票房并没有像艺恩咨询公司预计的那样减速增长,反而发生了剧增。最新的数据已经出来,据专业机构数据统计,2010年前5月的票房已突破40亿,而截至6月20日,内地票房已高达44亿,预计整个上半年票房将达46亿元,这个数字比去年上半年的25.53亿元总票房激增80%。业界保守估计2010年全年总票房将突破100亿大关,远远大于我们上图预计的83.91亿。这意味着什么呢?这表明,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爆发式的增长,正式形成了加速度增长,一年比一年的增长速度加快。

各位,这难道不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消息?以这样的速度,五年内中国的电影总票房就会超过一千亿,七年内就达到两千亿。中国电影业迅速成为美国的超级提款机,以美国电影票房占据50%的估计(实际上要大于这个比例,比如2010年上半年进口片票房26亿元,占59%,国产片票房仅18亿元,只占41%。),五年后美国一年从中国提取500亿,7年后提取1000个亿……这只是美国娱乐业的一部分,综合起来更多。

中国政府有没有必要保卫这每年千亿乃至数千亿的财富?

当然有必要。账还没有算完,防御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开始进攻了。在把好莱坞电影赶出国门后,我们拍的大片也可以进军全世界嘛。

我们拍出的是比好莱坞大片更好看的片子,难道就不能跟它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

当然可以,就假定我们把好莱坞在全球的1/3的市场夺下来好不好。2009年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是近300亿美元,即便20年后世界票房市场保持不变,那也是100亿美元。用20年的时间,打败好莱坞电影,从一场娱乐业的“卫国战争”一直“打”出国门去,每年少被美国剥削1000亿人民币,每年还从世界收获100亿美元(其实算上增长的话应是好几百亿美元)。

这样的事情中国不干吗?账仍然没有算完,中国电影也可以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最有力武器,可以成为在全球建立中国软实力最强措施。这种效益是无法计算的。

难道这不比花无数银两在全球建孔子学院有效得多?孔子学院到底花了多少钱,从他们总部自己披露的一个数据就吓死人,他们建一个网站(所谓的网络孔子学院,各位可以上网查新闻)招标都花了一个亿。投资搞孔子学院绝对不如投资搞中国电影,孔子学院是只赔钱不见效或收效甚微的买卖,电影则一本万利,赚钱的同时还推广中国文化。

在所有虚的产业中,我认为就只有这一条中国政府有能力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办成,因为它的门槛很低,只要前期不顾一切地烧钱,把全球最好的设备、人才搞来,就一定能干掉好莱坞。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有可能干掉好莱坞。美国导演和明星动则数千万、上亿美元的报酬可怕吗,我们付不起吗?美元是有点可怕,但是人民币呢?不可怕了吧?现在中国的导演和演员都有达到这个价位的(片酬人民币数千万)。那不就好办了,我前面不是说了吗,印钱消费之后人民币可以尽情升值,就升到和美元一比一算了,那么1000万美元也就是1000万人民币而已。

只要肯花钱,整个好莱坞都可以一锅端过来。当然端过来之后我们不能搞成和美国好莱坞一样,我们要有中国特色嘛。

五、在品牌上杀出一条血路

品牌的重要性我不想再多说,品牌也同样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理由和娱乐业类似。我们只有有了自己的国家品牌,才可以终止美国利用品牌对我们的掠夺。以我们的品牌对列强的品牌,我们就不吃亏。

第一步是守,把列强的品牌剥削赶出国门。

第二步才是攻,打造出中国的世界品牌卖到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以拥有它为荣,到这一步,品牌就成为为中国谋取巨大财富的利器。

中国必须在品牌上杀出一条血路,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汇和句式,因为这条路一定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必须豁出去才有可能成功。在第四章中我说了海尔、联想、TCL的国际化都是不成功的,现在我告诉各位为什么这几个企业根本不可能成为国际品牌,很简单,它们不符合中国这样的国家创造国际品牌的基本逻辑。

什么是中国的国际品牌创造逻辑呢?

一句话,中国这样的国家想要搞出国际品牌,必须靠革命性的技术,中国现阶段只能创技术性的品牌。

海尔、联想、TCL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

海尔集团在美国不过搞了些小冰箱而已,这有什么创意呢?小冰箱又不是什么不可取代的技术,没了小冰箱我可以用大冰箱,并且也不止海尔能造小冰箱。

联想和TCL知道自己没什么核心技术,不可能靠技术而成为国际品牌?他们想到的是并购路线,搞拿来主义,把列强既成的世界品牌拿过来,然后我来借壳生产产品,贴上标签卖到全世界。这其实是一条好思路,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没有核心技术的难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中国产品荣誉性(面子性)差的问题。

就面子问题而言,的确是中国产品的极大劣势,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炫耀性的,中国的产品在欧美人眼里简直就是耻辱的象征,买了中国的产品都不好意思跟人说。并购外国品牌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什么联想和TCL的这种看起来很美好的国际化思路也同样遭遇困境呢?

我想,很多人分析的不无道理,列强只会把衰败的品牌卖给中国企业,好的也不会卖给你。你想去把麦当劳、肯德基、阿迪达斯、通用汽车的品牌买过来,门都没有。既然联想和TCL并购的只是列强不想要的品牌,那就是个破壳子,买来了也没什么用。所以并购的路线注定行不通。

中国的品牌创立逻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创立品牌不外乎两种逻辑,一是靠革命性的、无可取代的技术,造出的产品具有别人无可取代而又确实是世界人民大量需求的产品,你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世界品牌,最原始的品牌都是这类品牌;二是靠概念,靠精神“信仰”,这就是符号化的现代国际品牌,这些品牌不需要什么核心技术,就因为人家产在高贵的欧美,人家就成了世界品牌,你就是造出和他们一模一样的东西,你也不构成对他们的任何一丁点威胁。比如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各种服装品牌、各种奢侈品、星巴克咖啡连锁店……这些都不是靠技术,而是靠文化势能。欧美就是时尚的代表,就是高贵的象征,你去体验一下,那感觉就是飘飘欲仙啊。

显然,在世界中处于非主流文化地位的中国,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压根不可能产生出后一种国际品牌。而并购它们也不可能,人家压根不卖给你。所以中国只能用第一种品牌打造逻辑,谁让咱是一个东方国家呢,如果咱也是一个欧美国家,咱就可以双管齐下同时打造两类品牌。

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怎么办?

没什么大不了,人家日本和韩国也和我们一样,也只能靠技术创品牌,日本拥有了那么多的世界级品牌(索尼、松下、日立、夏普、东芝、丰田、本田、三菱、尼康、佳能、日产等),韩国也至少有三个(现代、三星、LG)。事实上,中国就是要走日本和韩国的道路。日本和韩国创立世界品牌的历史也证明了并购思路行不通,你看看日本韩国现有的品牌无一不是靠核心技术自己打拼出来的,如果并购行得通,当年他们早就做了。好东西欧美人不卖给咱。

中国怎么走这条路?

我还是那句话,要靠党,只有靠举国体制才有可能在科技创新上杀出一条血路,就是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进行艰辛的科研创新。但我要说,看样子共和国长子(国企)不是这块料,干脆不要再把科技创新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事实表明,国企要么只会靠垄断地位牟取暴利,要么则极为短视不愿意投入足够的科研力量,因为这些老总干几年就走嘛,走了之后这个企业又不是他的,费那么大力气搞科技创新不是为别人(下任)做嫁衣嘛。

那么,科技创新、创国际品牌的希望在谁身上呢?

当然是民企身上。

华为、中兴、比亚迪、华旗就是中国开创国际品牌的希望所在!你不得不佩服这些可爱的民营企业,他们在极度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拿出来如此巨大的科技创新投入,他们是信奉技术为王的企业。

比亚迪:突破电动车核心技术,世界第一,无可取代,奔驰想让它开放这一技术,被比亚迪拒绝。

华为:它是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取得国际化成功的典范,其在全球设有7个研发中心,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总体销售收入的10%左右,87000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9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42543件。在3GPP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华为200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365件,位居世界第4,前三名的企业分别是松下、飞利浦和西门子。

华旗资讯:华旗资讯信奉技术为王,长期储备高素质的软硬件产品专业研发和技术人员五百余人,“成为令国人骄傲的国际性企业”是它的奋斗目标。它的爱国者产品比华旗的名号更响。

需要对爱国者格外提出表扬的是,它竟然在现阶段就打响并打赢在品牌上的“卫国战争”,爱国者MP3随身听入市仅一年即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已连续三年销量遥遥领先,将垄断此领域长达四五年之久的众多韩国品牌远远甩在后头,成为IT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首个领先于众多国际对手的民族品牌;爱国者显示设备及其他外设产品一直稳居国内市场第一集团,其中电脑机箱市场占有率连年第一。爱国者的这些成功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标志着中国在便携视听电子产品领域内抵御列强剥削的首次成功,在这些领域打得外国国际知名品牌毫无招架之力,并且这种打败不是靠廉价,而是靠技术!好得很,中国以品牌对抗外国品牌的第一步目标(抵御、防守)就这样被爱国者(在它所在的领域内)实现了。可以说,爱国者已经在外国品牌重重包围的中国本土杀出了一条血路,爱国者的下一步,就是要走出国门去和三星、LG这样的国际品牌一决高下。

中兴:河北中兴汽车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及整车研发能力的现代化皮卡、SUV生产企业,是中国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品牌皮卡车的诞生地。中兴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首批通过国家汽车产品3C认证企业,首家全线产品通过电喷发动机“三高”(高原、高温、高寒)环境标定试验企业,全线产品达到或超过欧洲Ⅱ排放标准。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美国RAB认证和海湾认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定为“中国对外贸易信用体系指定示范单位”。

中国政府就是要支持华为、比亚迪、华旗资讯、中兴这样的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取得的成就已经充分表明他们完全有能力成为世界级品牌,像爱国者、华为可以说距离这个目标仅一步之遥,只要政府推他们一把,就一定能跻身国际品牌的宝座。

回顾当年日本同一历程,他们何尝不是靠着政府的力量支撑诸如索尼之类的企业去欧美市场上拼杀,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

索尼公司的创办者盛田昭夫以新技术为公司生命线,而政府则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支持其搞诸如显像管这样的科技攻关,终于打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产品,成功占领美国市场。

最后,我想说中国要在虚的产业上全面超越美国,就必须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超越美国,也必须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因为无论是品牌、娱乐业、金融业都与这两者密切相关,这些产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必须以文化和技术的世界第一为前提。只有技术,就只能成为日本,而只有同时有了全面的软实力,才会有像今天美国那样既有技术性品牌,也有精神符号性品牌,双轮齐动席卷全球财富。文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才是真正厉害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有朝一日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对中国品牌如同神灵一样顶礼膜拜,让他们发自肺腑地以拥有中国产品为最高荣誉、最大的面子。

此外,我还要提出,中国要真正成为像美国一样的富强国家,还必须寻找下一家接棒者。世界上不存在哪个发达国家是靠自己的国民辛苦劳作而过着富足生活的,凡是发达国家,必须有能力让别国的劳动者为本国生产物质产品,而本国人则大多数从事服务业的清闲工作。

中国实施印钱购物,就是开发出本国人的产品生产能力的极限,靠自己的劳作过上富足生活。但这样的富足生活绝非真正的发达国家的人民所享受的那种富足生活,因为我们的大多数国民还要去从事产品生产的劳苦工作。

要走向真正的富足生活,就必须进一步地把我们的大部分国民都从产品生产中解放出来,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只能靠我们在印钱购物实现初步富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我们的文化、创立我们的世界品牌、把我们的影视娱乐业推向全球,让这些逐渐成为为我们获取财富的强大手段。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个X国,我们为这个国家提供品牌、娱乐、专利产品,我们收取天价的品牌费、票房、专利费,X国则靠巨量的制造业产品才能换来我们的这些东西,这种关系,就如同今天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样。

我们做了那么多年的美国打工仔,我们是该把自己也变成美国,同时也在全球寻找我们的打工仔了。

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_第三篇_超越美国可以不是梦_第九章_以毒攻毒:赶超美国须有“心战略”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第三篇_超越美国可以不是梦_第九章_以毒攻毒:赶超美国须有“心战略”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