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附录 张爱玲年谱

1920年 出生

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祖籍河北丰润,乳名张煐,10岁时改为张爱玲,曾用笔名梁京。

祖父张佩纶,字幼樵,一字绳庵,同治进士,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祖母李菊耦为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父张廷重(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靠祖上留下的遗产过日子。母亲黄逸梵(素琼)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1921年 1岁

弟弟张子静出生。

1922年 2岁

随父母迁到天津法租界张家旧宅住。

1925年 5岁

母亲黄逸梵与姑母张茂渊结伴去法国学习。

1926年 6岁

母亲走后,父亲将“姨奶奶”接回家中居住。父妾原是妓女,绰号老八,入张家后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吵闹,后被赶走。

家里为她与弟弟请了塾师,张爱玲开始接受私塾教育,背经书,时常为背不出书而苦恼。

1928年 8岁

全家由天津乘船迁往上海。张爱玲在船舱里重读《西游记》。写过一篇乌托邦式的小说《快乐村》。

1930年 10岁

春,父亲病好后,故态复萌,不拿出生活费,要母亲贴钱,两人激烈争吵。终于协议离婚。

夏秋,张爱玲进入上海黄氏小学,正式更名为张爱玲。

1931年 11岁

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2年 12岁

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这是她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说。

1933年 13岁

是年前后,张爱玲画了一幅漫画,投到上海《大美晚报》发表,收到报社寄给自己的第一笔稿费五元钱,张爱玲为自己买了一支小号丹琪唇膏。

散文《迟暮》刊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

她开始写长篇,写了类似鸳鸯蝴蝶派的长篇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

1934年 14岁

夏,升入圣校高中。

1936年 16岁

散文《秋雨》发表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

1937年 17岁

随笔《论卡通画之前途》,刊于圣校校刊《凤藻》上。

夏天,张爱玲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

母亲黄逸梵为她留学事从法国归来。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到英国留学的请求,被父亲和后母嘲骂。

张爱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亲家住,回家后遭到后母与父亲的毒打。第二天姑姑张茂渊来说情,也被打伤住院。张茂渊与兄长自此不再往来。张爱玲被父亲关押在家中一秋一冬。

1938年 18岁

旧历年前,趁家人不注意,逃出父亲家中,与母亲住一起。从小照看她的女佣何干被牵连,后母把张爱玲的一切个人用品都分给别人。

因为她从小没有自立生活过,在待人接物的生活常识上显得呆滞、愚笨,母亲对她很失望,给她两年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并提出,如果嫁人,就不必要文凭,如果要学业,就没有多少钱供她打扮。她思考过后准备学习,入校补习,母亲为她聘请英国教师辅导,准备报考英国的伦敦大学。最终,她虽然考取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 19岁

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

本年冬或次年初,上海《西风》杂志举行三周年纪念征文,以“我的……”为题,张爱玲写了《我的天才梦》应征。

1940年 20岁

4月16日,《西风》月刊征文揭晓,张爱玲的《天才梦》本为首奖,但正式公布时,排除在一、二、三等奖外,列名誉奖第三名,在《西风》8月号上发表。次年获奖征文以她的《天才梦》为书名结集在西风社出版。

在香港大学认识了同学炎樱,二人成为终身的朋友。

1941年 21岁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香港。她经历了香港被围的全过程,参加“守城”工作,休战后在大学临时医院做看护。

1942年 22岁

香港沦陷以后,香港大学停课,张爱玲未毕业即在本年下半年回到上海。

回上海后,报考圣约翰大学,因国文不及格,曾入校补习国文。开始用英文写作一系列影评与散文。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如《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万紫千红》、《借银灯》等。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

1943年 23岁

5月,《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月刊上登载。张爱玲邀请周瘦鹃到家中,与姑姑张茂渊设西式茶会答谢。

6月,《沉香屑:第二炉香》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

7月,在上海福州路昼锦里附近一个小弄堂的一间家庭式的厢屋——《万象》杂志编辑室里,与柯灵会面,张爱玲把短篇小说《心经》交给柯灵,与柯灵结下了深厚友谊。

同月,短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月刊第11卷4期上发表。

同月,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在《杂志》月刊第11卷5期上发表。

8月—9月,短篇小说《心经》在《万象》月刊2、3期上发表。

9月—10月,小说《倾城之恋》在《杂志》第11卷6、7期发表。

11月—12月,小说《金锁记》分两次在《杂志》月刊第12卷2、3期发表。

12月,散文随笔《更衣记》在《古今》第34期发表。

1944年 24岁

1月—6月,小说《连坏套》在《万象》月刊7—10期发表。

3月,小说《花凋》在《杂志》月刊第12卷5期上发表。

5月—7月,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在《杂志》月刊第13卷2—4期上发表。

夏秋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旁有炎樱为媒证。

1945年 25岁

3月—6月,小说《创世纪》在《杂志》月刊第14卷6期,15卷1—3期发表。由吴江枫记录整理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在《杂志》第14卷6期发表。

4月,散文《吉利》在《杂志》月刊第15卷1期发表。

同月,散文《我看苏青》在《天地》月刊第19期发表。

5月,散文《姑姑语录》在《杂志》月刊第15卷2期发表。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仪式上签字。之后,汉奸胡兰成遭通缉,化名张嘉仪潜逃。

1946年 26岁

2月,胡兰成为躲避通缉,隐匿于杭州温州一带,又与一村妇范秀美同居。张爱玲到这里探望胡兰成,发生争吵,返回上海,次年与胡兰成关系破裂。

1947年 27岁

4月,散文《华丽缘》在《大家》月刊上发表。电影剧本《不了情》被上海文华电影公司搬上银幕。由桑弧导演。

5月—6月,小说《多少恨》(根据《不了情》改编)在《大家》2、3期上发表。

11月,小说集《传奇(增订本)》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在初版基础上增收新作6篇,依次为《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另有前言《有几句话同读者说》、跋语《中国的日夜》。封面由炎樱设计。

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 28岁

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

1950年 30岁

7月,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在夏衍的关照下,应邀出席,坐在后排,在一片灰蓝中山装的代表中,她身着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非常突出。

1951年 31岁

11月,《十八春》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

11月至次年1月,中篇小说《小艾》在《亦报》第三版连载。

1952年 32岁

赴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赴港后,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翻译《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美国七大小说》(部分)。认识美新处处长麦卡锡,以及居住在香港的宋琪(笔名林以亮)夫妇。

1953年 33岁

《秧歌》英文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六文学评论》、《时代》周刊相继发表书评。

1954年 34岁

长篇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先后在香港《今日世界》连载。《赤地之恋》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单行本。

7月,《传奇》改名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由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

父亲张廷重于此年去世。

1955年 35岁

秋,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离港赴美。

1956年 36岁

2月,获得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 Dowell Colony)写作奖金,搬到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彼德罗居住,为期两年。

在这里,她结识了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在纽约结婚。

1957年 37岁

1月,小说《五四遗事》(中、英文)在台北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1卷5期发表。

母亲黄逸梵在英国逝世。

1958年 38岁

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才两得》等剧本。

1961年 41岁

10月,为创作剧本《红楼梦》赴香港。取道台湾,由麦卡锡安排与台湾大学的青年作家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王祯和等会面畅谈,又到花莲、屏东,观看当地的山地舞与民族风俗。

10月,赖雅在美国中风。得知赖雅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后,又乘飞机到香港。

11月,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改编《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等电影剧本。

1962年 42岁

年初,回美国,与丈夫移居华盛顿,把根据好莱坞影片改编的《南北喜相逢》寄到香港。因剧本丢失,未拍摄。

1966年 46岁

4月,《怨女》单行本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年 47岁

开始用英文翻译《海上花列传》。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看了《红楼梦》许多不同版本和有关研究著作,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研究。

10月,赖雅在波士顿病逝。

获邀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

英文长篇小说“The Rouge of the North”(即《怨女》)在英国伦敦出版。

1968年 48岁

长篇小说《秋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先后在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9年 49岁

《半生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杂志发表《红楼梦末完》。

转入学术研究,任职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1972年 52岁

译著《老人与海》(海明威)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

《红楼梦未完》在台北幼狮文艺研究社出版的“幼狮月刊学术丛书”《红楼梦研究集》第30卷40期上发表。

1973年 53岁

《幼狮文艺》刊载《初评红楼梦》。

是年秋,张爱玲移居洛杉矶。

1974年 54岁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谈看书》《<谈看书>后记》。

1975年 55岁

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皇冠》杂志刊载《二详红楼梦》。

1976年 56岁

散文小说集《张看》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入《忆胡适之》、《谈看书》、《谈看书后记》,以及上海沦陷时期未收入《流言》的散文旧作《姑姑语录》、《论写作》、《天才梦》,两部未完成的小说《连环套》、《创世纪》,并有自序一篇。封面为自己设计。

《联合报》刊载《三详红楼梦》《<张看>自序》。

1977年 57岁

花了十年心血撰写的红学专著《红楼梦魇》,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年 59岁

《中国时报》社刊载《色戒》。

1981年 61岁

国语本评注《海上花》由台北皇冠杂志社出版。将原来吴语对白的《海上花列传》(韩子云著)译成国语,加了注评,并将原书六十四回的四回作了删并,成为六十回本,有序言和译后记。

1982年 62岁

2月,《关于〈笑声泪痕〉》发表。刊物不详,后收入《续集》。

1983年 63岁

6月,小说剧本集《惘然记》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入短篇小说《色戒》、《浮华浪蕊》、《相见欢》。四十年代的《殷宝滟送花楼会》(加了“尾声”),《多少恨》(附“前言”),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书前有“序言”。

1984年 64岁

1月,《〈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在台北《联合报·副刊》发表。

《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唐文标主编)由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收集张爱玲许多图片、小说初稿与有关研究文章。

1986年 66岁

2月,小说集《传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印,前附作者像。

12月至次年1月,《小艾》在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

1987年 67岁

《余韵》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入旧作散文《散戏》、《中国人的宗教》、《“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气短情长及其他》、《我看苏青》、《华丽缘》、小说《小艾》,后两篇略有改动。

1988年 68岁

《续集》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收五十年代以后的作品散文《关于〈笑声泪痕〉》、《羊毛出在羊身上》、《表姨细姨及其他》、《谈吃与画饼充饥》、《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电影剧本《小儿女》、《魂归离恨天》,短篇小说《五四遗事》中、英文本。另有自序。

1989年 69岁

5月,剧本《太太万岁》在台北《联合报》连载。

1990年 70岁

台北《联合报》副刊二月九日刊载《草炉饼》。

1991年 71岁

6月,姑姑张茂渊在上海去世。

7月,《张爱玲全集》由台湾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4年 74岁

《对照集》作为《全集》的一种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5年 75岁

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港台大陆的报纸纷纷作了报道。19日遗体火化。

9月30日,生前好友美籍华人夏志清、张错、林式同、张信生、高全之等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_附录_张爱玲年谱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附录_张爱玲年谱

书籍
上一章
34/34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