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自由行”给你我带来了什么?
有件事,是件事儿,是个说法,也是个做法,后来给内地和香港的老百姓都带来了不小的“实惠”,这就是我们大家现在已经朗朗上口了的“自由行”(香港也叫“个人游”)。
2002年香港旅游发展局那位“无孔不入”的主席周梁淑怡,在内地见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后来周太(也是我问到她“自由行”究竟是怎么来的?)很自豪地对我说:“那时候我琢磨这个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都感到两地的旅游很不对等,就大着胆子向总理提出:‘现在香港人什么时候想去内地,说去就去,很方便;可是内地人想要来我们香港看看就很困难。国家能不能开放一条政策,让广大的内地同胞想来香港就能来,这样也可以让我们多一些旅游的客人和收入’。”
为了香港旅游并以此带动整个香港的经济,周太“拉客”都拉到了国家总理。
“当时总理的态度怎么样?”我问。
周太说:“很高兴啊,总理当时就表态,说‘好’,国家那个时候当然也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内地人多,政策一旦放宽,香港的旅游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2003年7月28日,从这一天开始,内地连续批准了对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16个省、市的49座主要城市开放了“居民以个人身份赴香港、澳门自行旅游”,其中广东省因为离着香港最近,陆续开放的城市截止到2006年12月已经达到了21座。
2005年年底,香港迎来了第2000万个访港旅客,周梁淑怡都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个“2000万”的数字不仅突破了香港过去多少年来的历史纪录,而且其中很大比例都是通过“自由行”来到香港的内地人。
2006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规模共有3452万人次,其中“首选”目的地很多都是香港,这不能不说和“自由行”有关。
由于有了“自由行”,内地人在香港吃、在香港住、在香港大把大把地花钱消费,这种政策乐得普通内地人再也不会把去趟香港当成奢望,同时更乐得香港商家人人笑口常开,直到今天都合不拢……
内地人到香港带旺了香港的人气,帮助了香港的经济,这自不待言,但是他们自己通过“自由行”得到了什么?满足了“来看看”的欲望这是其一,背回去了大包小囊是其二,那么其三呢?收获了更多精神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开眼、认识,受启发、受教育,甚至包括“受刺激”。
让我先说说内地人在香港感到风光的事:
2006年年初,我的四位大学同学通过“自由行”来到香港,她们四个人当中其中只有一人是首次来港,其余的三位都是多次。这些女人到了香港,一是吃喝,二是购物,走到哪里出手都特别“大方”,让香港人看得目瞪口呆。比如有一次在一家眼镜店,因为过去我曾经在那里挑上过一副眼镜,大家看了都觉得挺好看,于是就决定让我引路带她们去看看,结果到了眼镜店,好家伙,有人买了一副,有人买了几副,最多的一个“眼镜欲望”不经意被突然点燃,最后竟在香港买下了7副,回到住处摆在床上,白被单衬了7双花花绿绿的大“眼睛”,还特意请我去看,立时吓得我不知道应该给她道贺还是应该把她痛斥一番——“烧包”。
“从何时开始你们内地人变得这么有钱?”
她们走后,眼镜店的小老板问我(替她们去取眼镜),我说:“啊,内地人比你们香港人有钱吗?”小老板没听出我的“弦外之音”,还接着说:“当然啦,你想想我们香港人什么时候买东西会是这个样子?大家一般选中了哪样物品,总要反反复复地看好几次,等到商店打折了,他们才会往外掏钱。”
“自由行”让内地人在香港摆足了个个“大款”的姿态,这种“姿态”在内地没人捧场,到了香港却吓坏了当地人。尽管我知道,其实很多内地人到了香港只是集中消费,他们在家,完全不会这么“潇洒”,也根本没必要这么“摆谱儿”。
举完了内地人在香港购物开心的例子,我就要说说“受教育”特别是“受刺激”了,这种“刺激”依我看只有利用“自由行”才能享受,如果换了“公务”,出差的人走到哪儿,个个有身份、有地位,还不处处都得让自己尽可能地显得“正人君子”?
2005年9月中旬,香港迪斯尼乐园开幕,紧跟着就是内地“国庆”7天长假的“旅游黄金周”,因此很多的内地客都选择了“十一”特意来到香港“自由行”。
10月的香港,天气还很热,大家在“迪斯尼”玩转了一会儿就满身冒汗。
不过同样是热,香港人受得了,内地人却受不了,这本是常情,可是你内地人别在香港的文明世界里肆意而为呀——有人热到无奈,找到一条长椅,坐下来就把鞋子脱掉,赶快放两只大脚丫子出来透气风凉,这样的举动大家在内地也许并不一定会觉得那有多么的缺少教养,公共场合,又不是密不透风的小屋子?但是香港人就看不下去——于是“十一”长假没过,香港的很多报纸就开始连续多日有文章指责内地人“没有公德”、“没有教养”,“当众脱鞋”、“随地吐痰”,甚至“一个人霸住了一条长椅竟然躺下来休息”,“有人一时找不到厕所干脆就让小孩子随地大小便”,哎呀,香港人对这些简直接受不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埋汰”,我天天看报,天天心里不是滋味儿,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人家香港人数落的难道不是事实?
如果没有“自由行”,如果没有一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到另一个社会的普通老百姓当中去彼此相见,彼此碰撞,人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凡事一经“比较”,印象就更加深刻。
有几次我回家不知道该对谁发火,一个劲地对老公说:“哼,香港人他们神气什么呀?好像他们自己就不是从落后与愚昧当中刚刚走了出来?哦,别的不说,光看到内地人到你们香港来到处散德行来了,他们怎么就不看看这么多的内地人到香港来消费,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多少的好处?”
老公没有加磅我,相反倒是非常理智:“嘿嘿,‘桥归桥,路归路’,你可别把两件事情弄到一起,这样你要是嚷嚷到外面,显得多‘护犊子’?多小家子气!”
我明白老公提醒我的话有理,文明与贡献本来就是两个层面上的不同事情。其实对于内地游客的“素质”,即使香港人不骂,我自己在朋友的圈子里也经常抱怨他们“净出来给大家丢人现眼”!
香港回归已经十年,两地人员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个过程人们注定会互相影响、互有磨擦,但利大于弊是本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不仅我有,香港人对自己一定也有许多,只是方面不同,层次不一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