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博士后的生活方式(代序)

还是在1月份参加在贵州举行的野外探险与网络挑战赛的时候,听说通过网络报名的华夏网民二队中有一位博士后,心中便想:学问做到如此程度的人,还有精力和体力从事这种较为艰难而时尚的户外运动?

他说:在他这样层次的人群中,人们基本上都无此闲心,但他是一个个例。这么一位高知识阶层的特殊个体,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叫汪晓东,1967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后在京郊某偏远的工厂上班。两年后考回母校读硕士学位,1996年他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进入韩国斗山电子株式会社研发中心做博士后,其研究领域也从工程材料转向电子材料。经过两年半的光景,学成回国,在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了电子材料研究室。

因为电子材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是比较新的领域,所以汪晓东的研究课题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相当重视,曾获得过专门授予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5.5万元的资助,广东东莞某合资企业也给他的课题投了15万。有了研究方向和坚强后盾,脑子好使的他很快便有了成果。他开发的一种“绿色印刷电路板基材”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的水平。过去电子产品中的印刷线路板,起阻燃作用的是一种含溴有毒化合物,汪晓东领导的研究室寻找到了无污染的替代品。

然而,在取得学术上成功的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尤其是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工作的压力非常大。科研经费需要自己费劲巴力地去申请,教学工作又不能有丝毫的耽误,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12点以后;他带的研究生的工资、经费都是由他自己出,所以大家都叫他“老板”。他说“这个老板不是这么容易当的,压力巨大。”这样日积月累,积攒起来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总要找机会释放一下,户外运动就成了他最好的舒缓压力的方法。

尽管热爱大自然的汪晓东早在上大学期间,就是个自助旅游的爱好者,因为这是最适合青年学生的旅游方式。那时候,他几乎每个假期都不放过。他独自一人穿越过曾吞噬了不少勇士性命的虎跳峡,走过大半个四川,背包旅行过西双版纳、丽江、九寨沟、大足石刻等名胜古迹。但真正把野游当作一种缓解压力的生活方式,他还是在韩国学习期间形成的。和日本一样,韩国成年男子的工作压力很大,似乎在离开“高压舱”般的工作环境后,必须找个地方发泄。于是,有的人去泡酒馆,有的人郊游、爬山,因为韩国的山很多。

回国之后,他把这种解压手段也带了回来,并投入了相当的资金购置一些适合旅行的装备,如专用的背包、睡袋、服装等。然而令汪晓东苦恼的是,他的行为不被同事们所理解,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有时间还不如多做些实验,这样可以多弄些钱,更能改善自己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汪晓东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常年的熬夜和过度地消耗自己的体质,使这些青年科学家的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如果让我的这些同龄人像我一样满山遍野地跑,比如像这次‘野外探险与网络挑战赛’每天走10小时、三天走100多公里,他们的身体肯定吃不消。心理压力大、过度焦虑是身体健康的最大敌人。”

汪晓东说,有一段他自己的信念都会动摇:我是不是学术界的一个另类,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于是他就到网上搜寻同路人,结果是“户外一族”大有人在,而且那些人对户外运动的迷恋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心里也就坦然了: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是目前都市人所崇尚的一种时尚。

在汪晓东所有的户外行动中,最令他津津乐道的要数去年暑假期间,他历时34天自助旅游到西藏的经历。有人说西藏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的人,对这块地方都充满了向往。所以,为了这次旅行,他从身体到物质,作了一年的准备。那段时间他坚持冷水浴,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防备在高原上感冒;坚持各种有氧训练,以加强野外旅途需要的耐久力;通过书籍、网络,了解甚至研究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自然及旅游的线路。

尽管这次西藏之行花销相当大,其费用去欧洲玩一趟也完全足够,但他觉得值,了却了他埋藏已久的心愿,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并且带回了几大本影集和上万字的体会。从本期起,我们《中国体育报》(绿色生活导刊)将连载蕴涵了汪晓东体会与实践经验的《亲历西藏》。

汪晓东认为,人们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就是为了自己及更多人生活得更好。那么怎样才算生活质量高呢,也许有人就以为在酒桌上才能获得最大的享受,但他却喜欢将自己融入到绿色的自然之中。有锻炼习惯的他,经常去游泳、打羽毛球,但他有点厌恶体育馆浑浊的空气,他希望人们、特别是他的同事们在假日里能够到山里走走。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健康的生活。

亲历西藏》_博士后的生活方式(代序)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亲历西藏博士后的生活方式(代序)

书籍
上一章
1/19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