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置身血肉战场

红场1941:漫天飞雪中的悲壮阅兵

我们都看过阅兵。阅兵的一大目的,是检阅部队将来奔赴战场的作战能力。而这篇文章说的这场阅兵,部队在广场上经过检阅,没有任何等待,就直接奔赴了战场。

1

1941年11月7日清晨,克洛奇科夫·季耶夫望着漫天的鹅毛大雪,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克洛奇科夫是苏联红军316步兵师某连的政治指导员。他在4个月前刚刚被紧急征召入伍——事实上,整个316步兵师也是刚刚组建起来的。

在11月7日的早上,克洛奇科夫所在的步兵师被召集到了莫斯科红场一侧候命。整个集合过程非常神秘,上级一直没有明确告诉他们究竟要去干什么,一开始只是说莫斯科的市民想看保卫城市的子弟兵列队走一下。直到11月6日晚上才有明确命令传达下来:届时全体列队正步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同志的检阅。

列队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同志的检阅?

这不就是阅兵吗?

在寒风凛冽的1941年11月,克洛奇科夫知道,此时此刻,在红场举行一场阅兵,是多么危险的一个举动。

2

1941年11月初的苏联,几乎已经被德国打趴了。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分三个方向直扑苏联。

二战期间最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

由于苏联对德国的入侵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再加上刚刚被斯大林大清洗的苏联红军战斗力严重下降,所以,苏军在当时几乎堪称全世界战斗素质最高的德军面前丢盔卸甲,第一天战斗就损失1200架作战飞机(其中800架还没起飞就被炸毁)。

在北线,苏联红军两周内溃退450公里,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失守,24个师被全歼,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在中线,苏联红军溃退350公里,30个师被全歼,70个师损失一半以上人员;在南线,苏联最强的西南方面军70个师在基辅苦战10天后全部被歼灭,60多万人被俘虏“,基辅战役”被希特勒愉快地称为“史上最大围歼战”。

战争才开始3个月,苏联就被逼到了悬崖边——德军已经兵临首都莫斯科。

1941年9月30日,德军乘胜发动“台风计划”——集结180万军队,在1700辆坦克和11000门火炮的支援下,开始发动对莫斯科的总攻。

第一阶段,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轻松歼灭了60万苏联红军,大获全胜。随即,莫斯科外围阵地全部被攻克。按照希特勒的乐观估计,莫斯科已经失去了抵抗能力,他准备于194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的红场进行德军的阅兵仪式。

11月7日是苏联光荣的传统节日“十月革命节”,是纪念当初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节日。就像一定要让法国人在“一战”德国战败时签署协议那节火车车厢里签署投降协议一样,希特勒最乐意用最能刺痛对手的方式羞辱敌人。

德军的部分官兵,已经领到了11月7日阅兵式的新礼服。

3

此时的莫斯科,确实危在旦夕。

1941年10月10日,莫斯科电台发布消息称:苏军在莫斯科近郊莫扎伊斯克的防线被德军突破。这条消息让莫斯科的市民终于意识到:德国人真的打过来了。

一时间,整个莫斯科陷入了混乱:地铁停运,物价飞涨,德国的间谍和“苏奸”到处搞破坏活动和散布流言,而苏联政府和各国大使馆也已经开始撤往古比雪夫(今萨马拉)。所有迹象都显示,莫斯科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的姿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10月19日早晨,斯大林在莫斯科火车站的特别专列前徘徊了近2个小时,在与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通话并反复确认后,他决定放弃撤离,重新坐上汽车,回到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决定不走的消息很快传开,莫斯科的守军和市民都开始恢复信心:地铁开始重新运营,一批不法商人和间谍被抓起来枪毙,物价开始稳定,而大批市民尤其是妇女自愿参与工兵队伍,不分昼夜地挖战壕、筑工事。

而斯大林想做的事情,还不止这些。

1941年10月28日,斯大林召见了莫斯科卫戍部队司令员阿尔捷米耶夫将军和空军司令员日加列夫将军。在会议室,斯大林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过几天就是十月革命纪念日,我们要不要在红场上举行阅兵式?”

两位将军一下子愣在了当场:此时德军的数十个师正在拼死扑向莫斯科,城里所有的部队都被调到了前线,莫斯科随时面临被狂轰滥炸的危险。

但斯大林又问了一次:“我再问一次,要不要举行阅兵式?”

两位将军此时已经领悟了斯大林的决心,表示一定要办好这个阅兵式。

几天后,斯大林又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再一次表达了要举办一次阅兵式的想法。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在惊愕之余,都表示支持。

既然意见都统一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搞?

4

在身陷重围的城市广场举行一场阅兵,确实面临极大的风险。

斯大林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德军会不会在这期间发动总攻?

为此,斯大林两次召见重新组建西方面军的司令员朱可夫。朱可夫给斯大林的答复是:由于在之前的战斗中德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需要重新补充兵员,所以近期内不会发动大攻击。

但是,如果德军的陆军不发动攻击,空军会不会出动轰炸机呢?阅兵现场人员密集,一旦发生轰炸,后果不堪设想。

做出保证的还是朱可夫:莫斯科外围的防空力量会全部加强,并调过来一批歼击机,力争不让一枚炸弹落到红场。

在得到这两点保证之后,斯大林心里有了点儿底,随后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把阅兵时间从上午10点提前到8点,尽量趁天还没亮透就结束阅兵,避免空袭;医疗队随时待命,以防万一有空袭轰炸造成伤亡,但阅兵坚决不能停止;让所有的报刊和宣传机器待命,届时要将阅兵实况实时广播到全世界……

斯大林还特别强调:除了少数人知道外,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阅兵的事。

1941年11月7日清晨,莫斯科的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

苏联西方面军《红军真理报》的记者叶甫根尼作为报道阅兵式的记者,站在了莫斯科红场列宁墓的左侧看台,看到斯大林走到了列宁墓上的主席台。

他听到斯大林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风真厉害。”

第二句是:“布尔什维克真走运,连上帝都帮他们。”

上午8点整,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阅兵式,正式开始。

5

在数十万赶来观礼的莫斯科市民的注视下,斯大林首先发表了演讲。

按理说,在阅兵式上发言的应该是检阅部队的司令官,但在这个时候,发言的只能是斯大林。

斯大林的开场是:“同志们!今天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德寇背信弃义的进攻,及其强迫我们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威胁我国的危险。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门前。

“敌人指望在第一次打击之后,我们国家立即屈膝投降。可是,敌人打错算盘了!我们的陆军和海军虽然遭到暂时的失利,但还是在全部战线上英勇地击退着敌人的攻击,给敌人以严重损失。并且我们的国家,我们全国组成了统一的战斗阵营,以便我们陆军和海军一起粉碎德国侵略者。”

斯大林演讲的结尾,更是穿越雪雾,在整个红场上空回荡:“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吧!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你们吧!

“为完全粉碎德国侵略者而战!

“消灭德国侵略者!

“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我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万岁!

“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斯大林的讲话一结束,红场上就响起了当时的苏联国歌——《国际歌》。此时的红场上,数十万冒着严寒赶来的市民和接受检阅的部队都高声呼喊“乌拉!”和“苏联万岁!”,很多人已泪流满面。

阅兵式随后开始。

首先通过检阅台的是炮兵学院、列宁格勒军事学院的学员。随后是第2、第316步兵师这些成建制的部队,海军部队,以及捷尔任斯基师——这是一支负责莫斯科地区安全的内卫特务部队,如今也被拉出来准备奔赴前线。

很多官兵都是刚刚从前线回来,根本就没有经过阅兵排练,队伍并不整齐,脚步也不统一,但他们却目光坚定,斗志昂扬。他们手里握的枪都装满实弹,每个人都背着行囊——离开红场后,他们不会回到营房,而是将直接奔赴前线,与入侵的德军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阅兵队列中一个特殊的方阵引发了观礼人群的一阵骚动:那是民兵方阵。

这个方阵与其他部队的方阵不同:服装五颜六色,步伐散乱,扛的枪以及扛枪的姿势也五花八门。但观礼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在这个方阵中,有工人,有农民,有机关干部,还有学生,而他们的另一个身份是观礼市民的父亲、儿子、丈夫、兄弟……。此时此刻,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战士。他们也将为保卫这座自己父老乡亲所在的城市,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

紧跟在步兵方阵后面的,是机械化部队方阵。在隆隆驶过的大炮方阵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些100年前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的老式大炮——它们被人从博物馆里拖了出来,只要还能打一发炮弹,就被投入前线。

大炮方阵之后,是坦克方阵。在有近200辆坦克的队伍中,出现了大批最新式的T34坦克的身影。它们在通过主席台后,甚至没有按照常规路线走完全程,而是抄近路驶向了莫斯科郊外,与古德里安统率的德军四号坦克集群展开血战。更为先进的苏军T34坦克此后成了德军坦克手们的噩梦。

而此时的德军,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6

希特勒还是从广播中听到苏联阅兵的消息的。

一开始,希特勒还以为自己听到的是某个德国节日庆典的现场直播,直到广播中传来“乌拉”的欢呼,他才意识到,苏联人居然在德军的眼皮底下搞了一个阅兵式。

暴怒的希特勒立即冲向电话,让手下接通了位于莫斯科前线的德军中央集团军司令部司令费尔多·冯·博克的电话,然后对他破口大骂。随后,希特勒又亲自打电话给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司令,要求立刻出动轰炸机,在一小时内将莫斯科红场炸得片甲不留。

虽然当时大雪纷飞,再加上狂风大作,并不适合空军飞行,但德军的轰炸机编队还是在希特勒的催促下强行升空飞往莫斯科。当德军飞机接近莫斯科上空时,遭到了朱可夫布置的高炮部队的猛烈炮火截击,而附近机场苏军的米格–1战斗机也纷纷升空迎击。

在激烈的空战中,为了确保红场阅兵的安全,甚至有米格–1的飞行员不惜驾机撞向德军的飞机。

最终,德军的轰炸编队在损失了25架轰炸机后悻悻而回,没有一颗炸弹能扔到红场。

而此时的红场阅兵也接近了尾声。

在漫天的大雪中,有28467名苏联红军官兵接受了检阅,随后他们便毅然决然地由红场直接奔赴战场,与德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而这场阅兵也通过广播直播传向了全世界,所有人都明确无误地领会了苏联人努力传递的一个信息:

我们决定抵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

7

1941年11月16日,莫斯科保卫战进入最后的白热化阶段。

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铁路站,苏军316步兵师的一个连队苦战4个小时,已经打到只剩下28人。而他们的任务,是要阻击对面扑来的50余辆德军坦克。

这时候,连队指导员在战壕里对自己的战友大声喊了一句话:

“苏联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战友们听到这句话后无不动容,拼死阻击。

而这位连队指导员在喊了一声“苏联万岁”之后,抱着一捆集束手榴弹冲向了德军坦克。

他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位克洛奇科夫·季耶夫。

在参加完红场阅兵之后,克洛奇科夫和自己的战友随即奔赴前线。而许许多多当初和他一起冒着漫天飞雪,昂首挺胸走过红场的战友,最终都永远倒在了莫斯科郊外的战场上。

但是,他们都没有白白牺牲。

1941年12月5日,在顶住了德军最后一轮强弩之末的攻势之后,凭借严寒带来的天气优势,苏军开始全线发动反攻。一个月内,德军在莫斯科地区由全面进攻转入全面防御,最终被迫撤退,丢下了1300辆坦克和2500门火炮,以及付出了50万人伤亡的代价。

这是苏德战场上苏联的第一次胜利。以此为起点,苏联人开始慢慢站稳脚跟,止住了溃败的态势。

关键是,他们恢复了信心。

而信心恢复的起点,就是1941年11月7日,那场漫天飞雪中的悲壮阅兵。

馒头说

我小时候就在课堂上听语文老师讲过这个故事。

现在我还记得老师的那些话:“那些坦克啊,从工厂里出来就直接开上前线。那些人啊,离开红场后直接就去城外打仗了,大部分都牺牲了。”

当时我年纪小,听着只觉得很新奇。长大后再回味,觉得很震撼。

尽管他们抵御的是德军,保卫的是莫斯科,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在读这个故事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我想,这当然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经历过这样的生死时刻有很大关系,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我们作为人类的天性:当自己的家园即将被侵略者占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迸发出最大的热血和能量。

那是一种决战到底的态度,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所以,在这场漫天飞雪的红场阅兵中,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站在主席台上的斯大林(事实上他应该为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巨大失败承担相当大的责任),而是在台下列队走过的一个个普通苏联士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历史记录中留下一星半点的文字,但他们在慨然奔赴战场的那一刻,都已经是自己父母、妻子、儿女眼中的英雄,也是这个国家应该永远铭记的英雄。

而我相信,每当国家和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样的英雄一定会出现。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纪录片《红场阅兵之1941》(上、下)(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爱奇艺)

2.《1941年红场阅兵:苏军战机撞德机阻止轰炸》(《新民晚报》,2015年5月7日)

3.《兵临城下:1941莫斯科红场阅兵震惊希特勒》(徐元宫,青岛新闻网“读报参考”,2014年6月1日)

4.《兵临城下!悲壮的1941年红场大阅兵》(董磊,《参考消息》,2015年5月8日)

5.《苏德战争初期:“我能看见的只有溃败和死亡”》(崔木杨,《新京报》,2015年7月13日)

6.《1941年苏联大阅兵:走过红场,直奔战场》(马骏,《时代邮刊》,2015年11月22日)

7.《苏联红场阅兵引希特勒震怒 大骂轰炸机指挥官:笨驴》(《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2015年5月5日)

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_置身血肉战场_红场1941:漫天飞雪中的悲壮阅兵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置身血肉战场_红场1941:漫天飞雪中的悲壮阅兵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