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杨素之死
杨素是隋炀帝一朝最大的功臣,隋炀帝给了他高官厚禄。他也是隋炀帝最为猜忌的大臣,隋炀帝让他胆战心惊。一赏一防之间,杨素尝尽了伴君如伴虎的辛酸。面对猜忌成性的隋炀帝,老谋深算的杨素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猜忌杨素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会发现,有些时代,是皇帝大放异彩,而大臣默默无闻,比如秦始皇时代;有些时代,是皇帝和大臣交相辉映,比如唐朝时期的唐太宗和魏徵;还有些时代,是大臣彪炳史册,而皇帝作用不突出,比如明朝的张居正时代。
隋炀帝时期属于第一种情况,皇帝大放异彩,大臣默默无闻。隋炀帝东奔西走,除了在西巡问题上裴矩发挥了一些作用之外,其余功业中,很少有其他大臣的影子。隋炀帝时期的大臣为什么显得默默无闻?很简单,因为隋炀帝非常猜忌,不愿意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从杨素之死这个问题上能看得清清楚楚。
杨素是何许人?他是对隋炀帝上台帮助最大的功臣。毫不夸张地讲,没有他,就根本没有隋炀帝。他对隋炀帝有三大功劳。
第一,帮助他当上太子。当年,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在宫里巴结母后独孤皇后,在朝中巴结宰相杨素,这两个人利用自己巨大的影响力,里应外合,这才促使隋文帝改变心意,推倒了法定太子杨勇,改立了杨广当太子。在这个过程中,杨素居功至伟,所以说,没有杨素的大力襄赞,杨广根本当不上太子。
第二,帮助他当上皇帝。隋文帝病重之际,杨广一直和杨素互通声气,跟他商量接班事宜。还因此发生了所谓密信误传事件,信差误把杨素写给杨广的回信交给了病榻上的隋文帝,隋文帝一怒之下,想召回废太子杨勇,重新洗牌。这时候,又是杨素帮助太子杨广控制住隋文帝,同时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勒死废太子杨勇,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才保证了杨广顺利登基。所以说,没有杨素帮忙,杨广也很难当上皇帝。
第三,帮助他坐稳皇位。因为隋文帝临死之前这么一番波折,所以,当时朝野上下都议论纷纷,怀疑杨广当皇帝的合法性,杨家老五——汉王杨谅甚至起兵造反,直接向隋炀帝发出挑战。汉王杨谅兵强马壮,而隋炀帝准备不足,一时之间,形势相当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又是老将杨素领兵出征,一举消灭杨谅的势力,这才让杨广坐稳了皇位。
把这三大功劳加起来,杨素对杨广都做了什么事情?典型的扶上马,又送一程,算得上是劳苦功高,恩重如山。
杨素对隋炀帝恩重如山,反过来说,隋炀帝对杨素也不错,让他做高官、领厚赏,还予以隆重表彰。
杨素做了什么高官?尚书令,也就是尚书省的正长官。尚书令是宰相,但是又不同于一般宰相。
不同在哪里呢?要知道,隋朝的宰相是由三省长官构成的,尚书令、内史令和门下侍中都是宰相,但是,独独尚书令比其他两省长官的级别都高。其他两省长官是三品官,而尚书令是二品官,这也是隋唐时期职事官系统中的最高官职,绝对是位极人臣。
正因为位高权重,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后期开始,尚书令的职位就不再轻易授予大臣,隋、唐两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只有杨素、李世民、郭子仪三个人曾经当过尚书令。这三个人中,李世民南征北战,打下了唐朝大半个江山,而郭子仪则是收复两京,再造唐朝,都是重量级的人物。杨素能够和他们比肩,算是相当高的荣誉了。
怎么叫领厚赏?举几个例子。平定杨谅叛乱之后,隋炀帝赏赐杨素布匹五万段,高级丝绸一千匹,女伎二十人。大业元年(605),杨素官拜尚书令之后,又赐给他东都洛阳“甲第一区”,也就是高级住宅一套,另外,还赏赐布匹两千段。而且,按照史书记载,这样的封赏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不可胜数,待遇相当优渥。
怎么叫隆重表彰?杨素平定杨谅叛乱之后,隋炀帝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上说:“公乃建累世之元勋,执一心之确志。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公得之矣。乃铭之常鼎,岂止书勋竹帛哉!功绩克谐,哽叹无已。稍冷,公如宜。军旅务殷,殊当劳虑,故遣公弟,指宣往怀。”杨公您最优秀的地方,不仅仅是建立了不世之功,还因为您有一颗忠贞不二的心。古人说“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在我心里您就是劲草,您就是忠臣。我一定要把您的名字镌刻在鼎上,让您的名字流芳百世。现在天越来越冷了,您在外面作战一定要注意身体。我没有办法亲口向您表达谢意,就派您的弟弟到您身边去转达我的意思吧。
一封信,不仅有崇高的评价,还有亲切的关怀,皇帝能做到这个程度,作为臣子,也就应该知足了。
如果只看这些,那就得承认,隋炀帝和杨素是君臣关系的典范了。杨素对隋炀帝劳苦功高,隋炀帝对杨素也仁至义尽。是不是呢?完全不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实情况是,隋炀帝对杨素充满了戒备和猜忌。
为什么这么讲?从两件事能看得非常清楚。
第一件事。隋炀帝让杨素当尚书令,本来应该是百僚之首,位高权重,但是,杨素当了尚书令之后,反而闲下来了。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办的几件大事里,几乎看不到杨素的痕迹。这说明杨素虽然位极人臣,但事实上已经被隋炀帝挂起来了。
从第二件事就看得更清楚了。大业二年(606),有太史上奏说:“隋分野有大丧。”
所谓分野,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占星术的一个说法。古代人把黄道分成十二个部分,分别叫作星纪、玄枵等十二星次,类似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或者现在所说的十二星座。这在天文学上叫分星。然后,再把这些星次和地面上州、国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叫作分野。
古人认为,占星专家可以通过观看天象,来占卜它所对应地面上的吉凶祸福。观测天象是太史的责任,这时候,太史声称,根据他对天象的观测结果,隋这个分野有大丧,这意味着会有一个重要人物死去。
太史把这个“科研成果”汇报给了隋炀帝,隋炀帝怎么反应?隋炀帝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下子暴露了他的心迹。他立刻把杨素封为楚国公,食邑实封二千五百户。表面上看,这是进一步抬高杨素的地位,实际上,他这也是在搞厌胜,拿杨素挡灾。因为古代人认为,隋和楚在同一个分野。按照隋炀帝的逻辑,既然这个分野上会死一个重要人物,那就让杨素去应这个天象吧。这不是巴不得让杨素去死吗?
隋炀帝为什么这么巴望杨素死?很简单,杨素功劳太大了,正所谓功高震主。而且,他的官职、封爵都已经达到极限,让皇帝无以为报了。一个大臣,如果让皇帝产生无以为报的惶恐之感,那么,皇帝巴不得他死就是必然的了。
隋炀帝猜忌杨素,杨素知不知道?作为隋朝数一数二的聪明人,他怎么可能不明白?看明白皇帝的用心之后,杨素出了一个怪招。他一改不拘小节的洒脱风范,拼命求田问舍,积累财富,表现出一副贪婪的模样。按照《隋书·杨素传》的记载:“素贪冒财货,营求产业。东、西二京,居宅侈丽,朝毁夕复,营缮无已。爰及诸方都会处,邸店、水硙并利田宅以千百数,时议以此鄙之。”杨素在东、西两京大张旗鼓地买房子,装修房子,早晨装,晚上拆,故意搞得尽人皆知。另外,在地方也大肆买进土地以及旅馆、水磨等经营项目,拼命赚钱。他这么一搞,朝野上下自然议论纷纷,都很鄙视他,杨素的声望一下子大幅下降。杨素为什么要这么干?这其实叫韬光养晦,古人又称之为“自污”,就是以各种方式来证明,我这个人很没有理想,就认得钱;我也没什么威望,全国舆论都鄙视我。
要知道,虽然理想和威望是褒义词,贪婪和鄙视是贬义词,但是,比起一个有理想也有人缘的大臣,皇帝倒宁愿喜欢贪婪和受人鄙视的大臣,因为前者对他构成威胁,后者则构不成威胁。这其实也是汉朝建立之后,功臣萧何求田问舍的故技重演。
那么,杨素这样自我败坏、韬光养晦有没有用?并没什么用处。杨素聪明,隋炀帝也不傻呀!杨素越这样,隋炀帝就越不放心。而他越不放心,杨素也就越紧张。最后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