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杨素之死
三、评价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杨素之死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先得看看,杨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杨素这个人非常复杂,身上同时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方面,文韬武略,识人成人。
所谓文韬武略,是说杨素是隋朝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武的方面,他是隋朝四大名将之首。隋朝的四大名将分别是杨素、史万岁、贺若弼、韩擒虎。其中,贺若弼和韩擒虎的功劳主要体现在平陈,史万岁则体现在打突厥,都有局限性。只有杨素,无论是平陈、打突厥还是中原的战争,他都参加了,而且,都是台柱子。另外,杨素还有一个纪录无人能够打破,那就是他打仗从来没有失败过。把这两个优点加起来,他作为四大名将之首的地位也就无人撼动了。
再看文的方面。在上册书中我曾经提到,隋文帝恐怕是冒牌的弘农杨氏。但是,杨素可绝对是正牌弘农杨氏出身。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擅长草隶,工于诗文。他写诗的水平,在隋朝也是数一数二的。仅以代表作《出塞》为例:“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这首诗是在吟咏汉朝的两个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既可以指卫青打漠南匈奴,也暗含霍去病的典故。霍去病当年有一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不是正好和这首诗的情境类似吗?因为匈奴还没有打完,所以将军们又出征了。第二句,“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这是讲霍去病东临碣石,攻打东北的匈奴。“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这里连用两位将军的典故。所谓冠军,是指冠军侯霍去病。而长平则是长平侯卫青。因为有这两个人的奋击“横行万里外”,所以,才会有“胡运百年穷”的结局。很显然,有这样的将军拼命打仗,胡人的势力不能长久,这才缔造了汉家的荣光。表面上看,这首诗吟诵的是汉朝的两个将军,实际上呢,杨素这是在自我标榜。因为我奋力厮杀,所以我们大隋才得以安宁。
杨素的诗篇既有风骨,又有气度,和隋炀帝非常相似。清朝文学评论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曾经感叹:“武人亦复奸雄,而诗格清远,转似出世高人,真不可解。”杨素是一员武将,也是一个奸雄,但是他的诗清新高远,就好像出世的高人,真让人困惑不解。这种令后人惊叹的水准,正体现了杨素卓越的文韬。
再说说知人之明,成人之美。如果说文韬武略主要讲才能,那么知人成人,就主要指他为人方面的优点了。先举两个例子,证明他的知人之明。
第一个例子。隋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有个外甥,名叫李靖,当年还是个年轻人,没什么名气。结果,杨素一看到他,马上指着自己的座椅说:“卿终当坐此!”小伙子,总有一天你会坐到我这个位置上来。这句话杨素说得准不准?准得无以复加。这个李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卫公,他是唐朝最著名的将军,也是唐朝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的形象画在了唐朝的凌烟阁上,他的《卫公兵法》直到清朝还是考武举的必读书,他和红拂女的爱情,更是中国人心中的千古传奇。
第二个例子。隋朝有个人叫封德彝,当时也是个小官,谁都没太注意他。但是,杨素一看,马上和他倾心结交,而且也指着自己的座位说:“封郎终居此坐。”封郎,有一天你会坐到这个位置上来。这句话后来实现没有?也实现了。封德彝是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本人在唐朝官居宰相,是唐朝初年最有影响力的大臣。
杨素指了两次椅子,就给唐朝指出了一将一相,这还不是知人之明吗?
什么叫成人之美?除了前面讲过的,杨素放侍妾乐昌公主与落魄的前夫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故事之外,再讲一个《隋唐嘉话》里的故事。隋文帝时期有个宰相叫李德林,他的儿子李百药非常聪明,出口成章,但是跟好多文学青年一样,比较多情也比较轻浮,竟然吃了豹子胆,跟杨素的爱妾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发现了。
怎样处理这对奸夫淫妇?杨素最开始的反应是勃然大怒,必欲杀之而后快。可是,李百药一抬头,杨素的刀又放下了。为什么?因为李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年纪不到二十岁,是个英俊少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杨素一时动了恻隐之心,对李百药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听说你写诗写得好,现在你就写诗描述一下你此刻的处境和心境,如果写得好,我就放了你。
李百药也毫不含糊,一气呵成,文采斐然。杨素看完,气也消了,不仅不杀,反而拱手把爱妾送给了李百药,“并资从数十万”,还推荐李百药升了官。所谓成人之美,还有比这更彻底的吗?
说了杨素这么多优点,大家可能会觉得,这简直是个万人迷、超级偶像。但这并不是全部。因为杨素还有第二方面的特性。
这第二方面是热衷功名,不择手段。
这个特性从杨素对隋炀帝的三大贡献中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三大贡献固然成就了隋炀帝的皇位,也让杨素位极人臣,但是,从传统的政治道德和政治原则考虑,那可就是彻头彻尾的不忠不义,对隋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很大伤害。
把杨素这两方面的特性结合起来,杨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隋书·杨素传》的说法非常经典:“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考察他那些平叛靖乱的功劳,没有哪个功臣能比他更强;考察他的对策诗文,也没有哪个文人能比他更强。但是他只认得智力,只懂得诈术,他根本就不会考虑仁义之道。
一言以蔽之,杨素其人,才胜于德。这样的人其实相当危险,因为他们能力超群,而又不讲道德,不顾大局,一旦他们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那么,他们对国家的危害可能比任何人都大。
有了这样的前提,再来评价杨素之死,就会意识到,隋炀帝猜忌杨素,乃至逼死杨素,有当时的必然性。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功臣型的大臣,搞阴谋的能力高于搞建设,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一旦政治局面安定下来,他的出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尽管杨素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是会觉得,隋炀帝的做法太凉薄了。特别是杨素死后,隋炀帝说的那句“使素不死,夷其九族”,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一代佐命元勋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不仅让人产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哀,也让人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皇帝的冷酷。而一个皇帝,若是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对团结朝臣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隋炀帝对大臣的清洗并没有就此打住,相反,紧接着,又有几个并未像杨素那样功高震主,而且也颇有治国理政之才的老臣相继被隋炀帝清除,给隋朝的朝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