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十一章 老臣伏诛

三、诛杀后果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隋炀帝诛杀老臣这件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

第一,这件事虽然看似是因为议论朝政引起的,好像是隋炀帝拒绝纳谏的经典案例,但其实背景没有这么简单,而是有着鲜明的清除隋文帝时期元老重臣的意味。

这三个大臣都是隋文帝时期的老臣,他们之所以不满意隋炀帝的做法,往往是基于和隋文帝政治风格的对比。元老重臣的存在,本来就容易让年轻皇帝产生压抑感,更何况是隋炀帝这样一个权力意志特别强烈的皇帝!自然会觉得难以忍受。

这样看来,这次清洗不仅仅是拒绝劝谏的问题,它还存在着清除文帝政治势力,给自身统治开道的因素。它意味着朝廷的洗牌。

第二,这次诛杀老臣,也意味着对关陇贵族集团的一次重大打击。

关陇贵族集团形成于西魏、北周时期,在隋文帝时期继续占统治地位。这个集团的成员普遍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另外,他们身份高贵,对皇权也有很大制约。杨素以及高颎等人其实就属于这个集团。现在,这几个关陇贵族集团中最有实力的老臣相继被清除,这一方面意味着隋炀帝的权力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给出身于其他地区的官员地位上升开辟了道路。

第三,这次事件对隋炀帝的政治统治产生了四个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它一下子让隋朝损失了好几位优秀的政治家。这几位老臣全都出将入相,算是当时最有经验的政治家。特别是老臣高颎,无疑是隋朝最有能力的大臣。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海内富庶,颎之力也。”高颎有文韬武略,办理政务很在行,在朝做官将近二十年,大官小官都很推崇他。隋朝的富足,与他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

这样的人,对于把握政治方向,稳定政治局面都有重大价值。隋炀帝的统治一直比较冒进,本来需要能够制衡他的人。谁能制衡他呢?元老重臣应该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把元老重臣都处死,能够制衡隋炀帝的力量也就缺失了,朝廷的纠错机制更加薄弱,这对朝政当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个影响,它也不利于隋炀帝政治形象的塑造。这几个老臣对隋朝都忠心耿耿,而且很有政治节操和社会声望。杀掉这样的老臣,本来就容易引人反感。特别是老臣因言获罪,尤其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按照史书记载,高颎死的时候,“天下莫不伤之”。天下人都替高颎伤心,那也就意味着,天下人都不认可隋炀帝的做法。这样失人心,犯众怒,对一个皇帝而言自然相当不利。

第三个影响,它让隋朝的政治风气变坏了。什么风气呢?就是至关重要的进谏与纳谏的风气。在皇帝和大臣的关系上,皇帝是指挥棒。皇帝能够宽仁纳谏,大臣才能勇于进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和魏徵。相反,如果皇帝拒绝纳谏,多数臣子就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明哲保身,甚至见风使舵。现在,几位元老重臣因言获罪,一下子就给朝臣发出了一个不良信号:皇帝不喜欢听不同意见,以后,能不开口的地方最好就别开口了。这样一来,朝廷里一言堂的情况就更加明显,这当然不利于政治统治。

第四个影响,这次事件也暴露出隋炀帝性格的重大缺陷。那就是刚愎自用,害怕别人胜过自己。这些老臣之所以不为隋炀帝所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实力、有威望。隋炀帝因为自视过高,最恨的就是别人的实力和威望,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好皇帝的标准并非样样都高明,而是能够把大臣的才华发挥到极致,就像当年汉高祖承认自己不行,但是大胆起用张良为师、萧何为相、韩信为将那样。一个皇帝如果害怕大臣有能力,只喜欢不如自己、顺从自己的大臣,怎么可能开创良好的政治局面呢?

这样看来,因为诛杀老臣,隋炀帝在政治上又失了一招。表面看来,他除掉了文帝时代的老臣,树立了自身权威,统治更加稳固,但其实,这件事造成的不利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那么,他会努力挽回局面,还是会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_第十一章_老臣伏诛_三、诛杀后果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第十一章_老臣伏诛_三、诛杀后果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