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朝廷五贵
隋炀帝刚愎自用,权力意志极强,不仅容不下元老重臣,甚至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心腹,都会痛下杀手。但作为大隋王朝的皇帝,他又不能单枪匹马去治理天下,无论如何总还需要宰相辅佐,大臣协理。隋炀帝这样乾纲独断的皇帝,喜欢什么样的下属?他有着怎样的用人风格?这样的用人思路,对隋朝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前期宰相
要讲隋炀帝的用人风格,当然是看宰相队伍最有代表性。隋炀帝都用什么人当宰相?这在他的统治前期和中后期是相当不一样的。
隋朝建立了三省制,三省长官就是宰相。隋炀帝初年,三省长官是如下几位。
第一,尚书令杨素,他是拥立隋炀帝的大功臣,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
第二,尚书右仆射苏威,他是隋文帝时代的老大臣,也是关陇贵族。
第三,内史令杨约,他是杨素的弟弟,出身关陇贵族。
第四,内史令萧琮,他是隋炀帝的大舅子,也是原来江陵萧梁政权的皇帝。
第五,门下纳言杨文思,他是杨素的从叔,出身关陇贵族。
第六,门下纳言杨达,他是隋文帝初年四贵之一杨雄的弟弟。出身皇族,也是关陇贵族集团成员。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周女皇武则天的曾外祖父。
这六个人构成了隋炀帝初年的宰相集团。这个宰相集团,有三个特点不容忽视。
第一,关陇贵族集团占主体地位,除了萧琮之外,其他五位全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
第二,杨素家族的势力极其强大,六位宰相之中,杨素家族占了三个。这当然是因为杨素在隋炀帝登基的过程中贡献巨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三,皇亲国戚多。六位宰相中,有两个是皇亲国戚,一位是皇帝的宗亲杨达,另一位则是皇后的哥哥萧琮。这两个人当宰相,恐怕是为了平衡杨素势力,增强皇帝方面的力量。
这个宰相班子是否合理呢?当然不合理。
第一,代表面太窄了。隋朝的疆域由之前关中的北周、关东的北齐和江南的陈朝三部分组成,宰相集团也应该容纳三方面的代表才合理。而这个宰相班子几乎由关陇贵族集团一统天下,过于狭隘,当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二,杨素家族势力过于强大,有震主之嫌。杨素为隋炀帝登基立下汗马功劳,杨氏一门也在新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这样一来,难免会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对皇权发展不利。
第三,皇亲国戚势力太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皇帝的压迫。皇亲国戚虽然比一般大臣跟皇帝亲近,但是,也并不安全。因为他们的身份本来就已经非常尊贵,再有了政治权力,就会愈发不好控制。历史上宗室作乱、外戚篡权的事情比比皆是,隋文帝杨坚当年就是以外戚的身份夺取的北周天下。殷鉴不远,隋炀帝当然不会忘记。
综合几条弊端可以看出,这个政府班子很难让人满意。隋炀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从国家的角度讲,他要建立一个东西南北平衡发展的大帝国,当然不满意于一个只代表关陇地区利益的政府;从个人的角度讲,他要当一个全面贯彻自己意志的强势皇帝,当然不允许大臣无论是功臣还是亲戚凌驾于自己之上。这样看来,这个宰相班子肯定得改。
怎么改呢?既然杨素家族势力最大,那就先拿杨素开刀。大业二年(606),隋炀帝逼死杨素,杨约受到连累被免官,不久也死去了。而杨文思当时已经年近七十,年老体弱,本来就不怎么真正管事。杨素死后没多久,他也去世了,这样一来,杨素家族的势力被清除殆尽,六位宰相也就少了三个。
另外三个人也都没待长久。
苏威在大业三年(607)受到高颎的连累,免官回家了。
杨达深知隋炀帝猜忌,所以一直低调做人,在朝廷里很少说话,后来干脆转为武职,远离了权力核心。
萧琮本来当过西梁的皇帝,算是亡国之君,又是隋炀帝的大舅子,这两个身份都很微妙,所以更是小心谨慎,上班不说话,下班就喝酒念佛,从不妄言妄行。按说,这样一个人应该能保平安了吧?还是不行。萧琮为人孤傲,一般人难入他的法眼,可他偏偏跟名将贺若弼要好。大业三年(607)贺若弼因为议论朝政被杀,萧琮马上受到了猜忌。正在这时,又传出了一个童谣,没头没脑,就唱“萧萧亦复起”,隋炀帝一听难免猜测,这是不是说萧梁又要复兴?童谣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干脆把萧琮免了官,让他回家,不久他也病死家中。
就这样,大业初年的六位宰相死的死,废的废,走的走,很快都离开了宰相岗位,关陇贵族集团也大受打击。那么,谁来顶替他们的职位呢?大业中后期,隋炀帝又组织起一个新的宰相班子,这个班子在当时有一个称号,叫作“五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