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十三章 一代英主

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伟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第二名的业绩是轮不到他的。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他统一中原,确立制度,修订法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堪称历史上极为高效的帝王之一;他诛杀功臣,废黜太子,给人留下了为政苛察、多威少恩的印象。到底该如何评价隋文帝?为什么在中外人士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会如此不同?

一、丰功伟绩

美国人迈克尔·哈特著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在这本书里,他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了一个百人名单,其中,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

这样看来,隋文帝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至少在中国皇帝中排名第二。但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选出他心目中的两个好皇帝,一定不会选到隋文帝。那么,隋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何如此不同?

我想,无论如何应该承认,隋文帝是一位建立了丰功伟绩的皇帝。这些功绩不能被抹杀,也不容被抹杀。

第一,也是最伟大的功绩,当然是统一。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平定江南的陈朝,重新统一全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统一之后的第二次大统一。这次统一意义太重大了,不光标志着南北两地域合为一体,还标志着北方“永嘉之乱”后历时近三百年的民族融合最终完成。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的大统一。

为何要特别说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呢?

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而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其实就叫人无分夷夏。

再看他们的接班人太子杨广,虽然出生在关中地区,却偏偏喜欢吴侬软语,还娶了一个出身后梁皇室的萧氏做妃子,这就叫地无分南北。

隋文帝这个家庭其实也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国家意义有多大?那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第二,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

先看政治方面。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制的核心是什么?一句话,皇帝集权,宰相分权。这种管理模式符合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大方向,所以唐朝直接沿用,影响力则一直持续到清朝。

再看文化方面。文化方面最伟大的创举当然是科举制。科举制的精髓是什么?是英雄不问出处。这个原则意义重大。

首先,有才华的人可以依靠个人本领,而不是家族势力出人头地了,平民家的才俊子弟可以和门阀士族的孩子一样当官,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公平。

另外,科举制也有利于维护皇权。试想,是谁给了科举考生做官的权力?皇帝。官位要从皇帝这里获得,考生们自然成为维护皇权的中坚力量。因为有这样双赢的特性,所以,科举制度一经创立就生机勃勃,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再看军事方面。军事方面影响最深远的制度是府兵制。府兵制是西魏创立的,那时候的府兵户籍单列,土地单分,人员单住,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军事集团。这样的制度助长了军人特权,却不利于皇权。

开皇九年(589),平陈战争刚结束,隋文帝就对府兵制做了大幅度调整,要求所有府兵一律在地方落户,军人的土地也划归地方政府统一调度。这就是所谓的“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这个改革的意义是什么?把府兵从兵农分离、兵将合一的职业兵改造成了兵农合一、兵将分离的民兵。

这样的改革意义重大。兵农合一意味着府兵和百姓合二为一,自给自足,国家不用养兵了。兵将分离则意味着将军们的权力大大下降,这也就削弱了军人对政治的干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改造后的府兵制不仅唐朝前期继续沿用,而且影响力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到了清朝。

再看法律方面。法律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开皇律》。开皇律的精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援礼入法,礼法合一。礼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开皇律》就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这种以皇帝为首的社会等级秩序。《开皇律》不仅是唐律的直接蓝本,垂直影响力一直持续到清朝,而且,也成为整个东亚法系的基础。

这四项核心制度有什么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在强化皇权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这正是中国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方向。所以,隋文帝制定的这些伟大的制度,不仅给当时的国家建立了框架,也对此后一千多年的社会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这个贡献,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第三,建立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汉朝的时候,中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东亚霸主。但是,随着汉室瓦解,五胡入华,中原政权日益衰落,东亚的主导力量也就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到了隋文帝时期,通过跟突厥反复的军事和外交较量,终于让突厥心服口服,并给隋文帝上了“圣人可汗”这么一个尊号。

随着老霸主的倒台,一种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重新建立了起来。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恢复了汉朝的声威,但是,实际上,汉朝和隋朝又并不一样。汉朝的东亚秩序是怎么建立的?它强调军事征服和领土占领,而隋朝则不完全如此。

在军事之外,隋文帝强调的是政治上的臣服和人心上的归附。所以,无论是打突厥,还是打吐谷浑、打契丹,打完之后,都注重安抚,注重收拾人心。这就是儒家所谓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种和平的外交路线也是中国此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思路。隋文帝对外交思路的贡献,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第四,建立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统治局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皇之治”。

在隋朝建立之前,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政治都比较黑暗。人们看到的皇帝,或者是上战场都带着宠妃的齐后主;或者是一下子立五个皇后,动不动就给人一顿天仗的北周宣帝;或者就是国破家亡之际,还不忘抱着两个爱妃,一同钻到井里的陈后主。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甚至是昏君加暴君,人们对皇帝已经失望透了。最高统治者腐朽,下边的官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后受难的,当然是底层老百姓。

但是,隋朝建立后,政治局面立刻就不一样了。这首先是因为皇帝不一样了。隋文帝很快树立了一个节俭自律、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形象。

什么叫节俭自律?按照《隋书·高祖纪》的说法:“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太阳落山了才下班,无论是宫室还是服装器具,都不慕奢华,唯求节俭。这还不是个好皇帝吗?

什么叫爱民如子?仍然引《隋书》的说法:“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彻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泰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遂令左右扶助之。”这一段说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每次出门,只要路上有人上表,隋文帝都停下马来,亲自接待。这叫关心百姓心声。

第二件事,开皇十四年(594),关中闹灾荒,隋文帝让左右把老百姓家里日常吃的东西拿来给他看。结果都是碎豆子、米糠一类的东西。隋文帝一看,马上眼泪滚滚而下,自己带头节约,一个月都不喝酒吃肉。这叫关心百姓生活。

第三件事,还是这次大饥荒期间,隋文帝和老百姓一起到洛阳逃荒,遇到路窄的地方,隋文帝总是把马牵到边上,让老百姓先走。如果哪个老百姓拎的东西多,背不动,隋文帝甚至让左右的侍从替他们拿。这种亲民的形象,放到今天都感人至深,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帝制时代。

俗话说上行下效,皇帝带了个好头,官员也都比较勤政清廉。翻《隋书》就会发现,隋文帝时期,没有发生经济上的贪腐大案,倒是有好多清官都被收到了《隋书·循吏传》里。

举个例子。当时有个叫赵轨的官员,担任齐州别驾。此人清廉到什么程度?他东边的邻居家有一棵桑树,枝条越过院墙,到了他们家院子里。桑葚熟的时候,凡是从邻居家的树上掉到他家院子里的桑葚,赵轨都让孩子给人家送回去。

想想看,一颗桑葚都不沾的人,还能占老百姓什么便宜?他离开齐州回京的时候,齐州老百姓都来送他,说,别驾一清如水,我们送行也不敢拿酒,就喝我们一碗水再走吧。

有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官吏,当然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隋朝建国十年之后,就出现了仓库充盈的局面,这当然有很多种原因,但是,官府不横征暴敛,老百姓安居乐业,肯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个统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这个功绩,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如此说来,隋文帝岂不是一代圣君了吗?可为什么中国人一提到古代的圣君、贤君,首先想到的是唐太宗,而不是隋文帝?因为隋文帝固然建立了丰功伟绩,但依然不能掩盖他自身的很多问题。

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_第十三章_一代英主_一、丰功伟绩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第十三章_一代英主_一、丰功伟绩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