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二十一 水灌大梁

公元前228年,秦王赵政终于拿下了最顽抗的赵国。赵国灭亡后,秦王赵政的野心日益膨胀,他把进攻的目标对准了魏国。对于秦王赵政来说,最难对付的赵国都已经拿下,攻占其他国家当然是势如破竹、水到渠成。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赵政派大将王贲率兵攻魏。王贲看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地势低洼,便引汴河之水水灌大梁,经过三个月的河水浸泡,大梁城墙崩塌,城外养精蓄锐等候多日的秦兵潮水般涌进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魏国成为继赵国之后第三个被秦消灭的诸侯国。魏国是战国前期、中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为什么也如此轻易地被秦国灭掉了呢?

魏国也是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后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前期、中期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魏国的强大,缘于两点:一是魏国在七雄之中最早实行变法。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国之君,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他重用李悝、吴起变法,开战国诸国变法之先河,国力迅速增强。二是三家分晋之时,赵取其北,韩取其南,魏取其中,魏国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拥有如此优势,并曾经强盛一时的魏国,为什么面对秦国的军队反而手足无措,被一场大水轻易地灭亡了呢?这缘于魏国当时的衰弱!那么,魏国究竟因何而衰弱呢?

魏国衰弱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魏国人才的大量流失。

战国时期,韩国出思想家,如申不害与韩非;赵国出名将,如廉颇与李牧;魏国在韩、赵、魏三国之中人才最多,不但有名将,而且有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但是,魏国的人才战略却非常失败。

人才决定成败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是,人们在人才问题上有一个重大误区——我有了人才不就行了吗?错!

为什么呢?

人才使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什么时候人才的效用才能最大化?

在战国时代,人才只有在诸侯国国力的上升期与鼎盛期才容易发挥其最大效用。韩非是先秦最杰出的法家代表,他的法家思想比商鞅更完备更深刻,但是,商鞅出现在秦国的上升时期,因此,商鞅的作用在秦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韩非出现在韩国灭亡的时期,尽管韩非的思想比商鞅完备、深刻得多,但已经无力回天了。

所以,人才只有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才能被时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秀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都无法将效用发挥到极致。

魏国人才战略失败最重要的表现是人才的大量流失。

吴起奔楚 痛失全才

魏国第一个流失的人才是吴起。

吴起是魏国前期最优秀的人才,他兼有两种身份:一是名将,二是政治家。

作为名将,吴起能征善战。

魏文侯初年,听说魏文侯爱才,吴起便来到魏国。魏文侯不了解吴起,就问大臣李克(李悝)对吴起的评价。李克回答:吴起这个人贪财好色,但是说到用兵打仗,即使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打不过他(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攻打秦国,果然,一举攻克五城。魏文侯以这五城设立西河郡(今陕西、山西交界一带)。

吴起为什么能打败秦军呢?

吴起领兵,与士兵同甘共苦。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将军吴起为儿子亲口吸脓液,号啕大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当年吴起为儿子的爹亲口吸脓,不久,孩子他爹就战死疆场了。现在,吴起又为儿子亲口吸脓,我不知道我的儿子会战死在哪儿啊!所以,我才忍不住痛哭(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深得将士拥戴,魏文侯任命他担任西河郡太守,以抗拒秦国和韩国。

作为军事家,吴起善于用兵打仗;作为政治家,吴起也深知对百姓广施德政的重要。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曾经和吴起一块儿泛舟于黄河,魏武侯看着滔滔的黄河对吴起说:山川如此险要、壮美,这可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不在于地势险要。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伊阙山在它之南,羊肠坂在它之北。因为不施仁政,所以商汤驱逐了夏桀。殷纣的领土,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北,黄河在南,因为商纣王不施仁德,武王灭了他。所以,国家的稳固在于给百姓施恩,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您不施德,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武侯回答说:讲得好,讲得好(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番话出自一位名将之口非常不易!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没有一个人讲得出这种话。所以,吴起不但是一位名将,还是一位政治家。

有这样名将兼政治家的人才,岂不是魏国的福气吗?可惜,魏国的这种福气并不长久。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魏武侯即位后,公叔出任魏国国相,并娶了魏国的公主为妻。公叔畏忌吴起的才华,想把吴起赶走。公叔的仆人知道了他的心思以后说:赶走吴起不是个难事。公叔问:怎么赶走吴起呢?那个仆人说:吴起是个有骨气又好名望的人。您可找机会先对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才,但是,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秦接壤,我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魏国的打算。魏武侯一定会问怎么办,您就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魏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魏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这样可以试探出吴起的心思。魏武侯答应之后,您再找个机会请吴起与您和公主一块儿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看见公主这样傲慢,肯定不会娶公主。公叔就依计而行,吴起目睹了公主这么轻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下嫁公主的要求。魏武侯也果然开始怀疑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受魏武侯怀疑之时,正在西河郡太守任上。魏武侯派人召他,吴起被迫离开西河郡。望着西河郡,坐在车上的吴起潸然泪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长见》)。吴起的随从说:我平时知道您对待天下就像脱掉鞋子一样,非常潇洒,为什么今天离开西河郡您会流泪呢?吴起回答:你不懂。魏武侯如果能让我在西河郡施展才华,我可以让他称王;可如今他听信谗言,不了解我,西河之地很快就会落入秦国的手中,魏国的力量恐怕从此就会削弱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长见》)。

吴起到了楚国,帮助楚悼王实行变法,楚国强大起来了,魏国却失去了一个重要人才。魏国的河西之地不久便落入秦国手中,吴起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那么,魏国被秦所灭,仅仅是由于一个吴起被迫逃离造成的吗?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千古一帝秦始皇》_二十一_水灌大梁_吴起奔楚_痛失全才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千古一帝秦始皇二十一_水灌大梁_吴起奔楚_痛失全才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