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四十四 汉儒评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完成了他人生的谢幕,但是,这位皇帝却是一个盖棺而难以定论的皇帝。从他死后不久的汉初开始直至今天,对他的评价一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前人有定性的明君、暴君说,有定量的功过说(含有功有过、功过不相掩、功大于过、过大于功、功过三七开或四六开等)。笔者认为,评价秦始皇,还是回归历史,看一看历代王朝对秦始皇评价的演变及其原因,这样做也许对我们今天理性评价秦始皇更有益。

秦始皇当年自称始皇帝时,大言不惭地说从他开始,以下各代皇帝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这等于断定大秦帝国一定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始皇刚死了一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这场起义迅速蔓延,整个大秦帝国立即陷入激烈动荡之中。仅仅三年,大秦帝国就在风起云涌的反秦义军的冲击下灰飞烟灭。目睹这一场景的汉初政治家、思想家个个内心都极为震撼!他们都在思考、议论着一个重大问题:一个成功兼并六国的强大帝国为什么历时短短十五年就轰然坍塌、荡然无存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洛阳才子纵论秦亡之因

看汉代学者评论秦始皇,必须把西汉文帝时期洛阳才子贾谊和他的代表作《过秦论》当作重点。顺便说一句,“过秦论”即论述大秦帝国的过失,将此三字倒过来读“论秦过”正好。

为什么我们回顾两汉四百年的汉儒评秦,独独要把贾谊和他的《过秦论》作为重点呢?

理由有三点:

第一,《过秦论》是《史记》的有机组成部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结尾全文转引了贾谊的《过秦论》(《史记》引一位非传主文章的做法极为罕见)。因此,我们读《史记》,讲秦皇,绝对不能不提贾谊名文《过秦论》。司马迁把这篇文章全文摘引在《秦始皇本纪》的后面,就是想借贾谊表达他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也说明司马迁对贾谊的看法是认同的,司马迁和贾谊对秦始皇的评判大体是一致的。

第二,《过秦论》是经典名作。自《史记》全文引述之后,中国历代文章总集无不将此文列为经典范文。从南朝萧统《文选》,到晚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再到今天的各种选本、中学语文课本,都将此文列入。所以,贾谊的《过秦论》,尤其是萧统《文选》所选的《过秦论》上篇是传诵千古的经典之作。

第三,代表性强。贾谊的《过秦论》的观点集中代表了汉儒评论秦始皇的主要观点,这是司马迁把此文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之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回顾历代评价秦始皇时必须面对的事实。读了贾谊的《过秦论》,汉儒评秦的整体情况我们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贾谊是何许人呢?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因为曾担任过长沙王太傅,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贾谊少年时受洛阳郡守吴公赏识,成为吴公的得意门生。吴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学生,学问极好。汉文帝继位后,吴公因为政绩突出被调至中央任廷尉(最高司法官)。吴公到中央任职后,向汉文帝举荐了十八岁的青年才俊贾谊。于是,贾谊被召至朝中任博士(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到一年,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的迅速升迁引起了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诋毁贾谊。在元老重臣“老干部”与贾谊为代表的少年才俊“新干部”的对抗中,汉文帝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前者,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远离了京城(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来贾谊又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身亡,贾谊异常自责,三十三岁郁闷而死(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贾谊和屈原合传为《屈原贾生列传》,可见司马迁也是很推重贾谊的。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过秦论》是他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明确指出了大秦帝国速亡的四大原因:第一,三主失误;第二,大臣失语;第三,不施仁义;第四,民心尽失。

先谈第一点:三主失误。

贾谊说: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史记·秦始皇本纪》)

贾谊第一次明确提出,大秦帝国的速亡,三代国君都有责任。秦始皇的过失是“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足己”即以己为足,自以为是,“遂过而不变”是指坚持错误不知悔改。秦二世的罪责是“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秦二世延续了秦始皇的错误,变本加厉,使大秦帝国的暴政苛法更为严酷。秦王子婴是“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子婴临危受命,无力回天。

再说第二点:大臣失语。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帝国的上层政权中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的智者,也不是没有能够匡正秦始皇过失的大臣,只是忠臣们已经患了集体失语症:

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史记·秦始皇本纪》)

接着说第三点:不施仁义。

贾谊在《过秦论》中非常肯定地谈到了大秦帝国灭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他从儒家的立场出发,点出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一个死穴:秦国在兼并天下之时表现得非常强大,在取得天下之后不施仁义,攻取天下与掌管天下之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大秦帝国由一个强大的国家变得非常脆弱!仁义之政是谓德政。秦始皇不行仁政是大秦帝国的一大失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最后说第四点:民心尽失。

《过秦论》通过秦取天下时的强大与失天下时的弱小相对比,发现秦失天下的症结在人心尽失。由于秦的暴政苛法,“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天下百姓人人自危,所以陈胜一呼,万夫响应。如果民心稳定,即便有乱臣贼子,也不会有群起响应的情况出现(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千古一帝秦始皇》_四十四_汉儒评秦_洛阳才子纵论秦亡之因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千古一帝秦始皇四十四_汉儒评秦_洛阳才子纵论秦亡之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