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八章 战国时期
战国亦经历了二百四十年,由最初的十二诸侯演变到七雄,即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韩、赵、魏三晋原为周之同姓,但分成三国后便与周无关了。
当时秦、楚反周。齐是周之外戚,田姓一出,与周无关了。故此时已无“尊王攘夷”之口号了。
春秋时期,一国一城,是城市国家。
战国时期,一国有很多城,齐国有七十余城,十分像样。故春秋称为封建诸侯,至战国则以军立国,成为军国矣!
实际上,战国不止七雄,起初应有九雄,尚有宋国,由商朝传下;又有中山国〔钱按:春秋时无此国,战国时才有。〕。
孟子说:今天下方千里者九。从前的国家方百里,战国的加了十倍,成为方千里了。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一服八,是不可能的。〔编按:原文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见《孟子·梁惠王上》。〕
又:《战国策》亦有九国之策。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称“七雄”。此是由于太史公生于秦王统一中国后八十年。孟子先于太史公约三百年,且为战国时人。《史记》是后出之书,何以会弄错?因宋与中山首先被灭,故前、中期的战国是九雄,但后期便是七雄了。理由在此。
战国七雄,有合纵,有连横。
合纵者,南北相连打击秦。出了苏秦。
连横者,东西联合服从秦。出了张仪。
苏秦、张仪是同学,同是鬼谷子学生,居住在鬼谷。苏秦甚穷,洛阳人,家经商。他先去见秦王,劝秦攻打六国,秦不听,回国后父母妻子都看不起他。于是苏再发奋苦读,悬梁刺股,学有所成后,去燕、赵等六国游说攻打秦国,六国均请他做宰相。他身悬六国相印,返回洛阳时,万人空巷迎接他。他对嫂嫂说:“何前倨而后恭?”嫂嫂答道:“季子位高而多金。”苏秦叹道:“人要富贵,道理在此也。”
张仪毕业后,到楚国游说贵族。楚相请张仪吃饭时,据说丢了一块玉璧,怀疑是张仪所偷,张仪被打得皮破肉烂,说:“我的舌头还齐全不破,仍还可用,前途绝不会受影响。”后来张仪就去见做了六国宰相的苏秦,去了,却受到冷遇,于是张仪就前往秦国。他一口气从洛阳到了长安,途中遇一旅客,一路上帮助他经济吃用,终于到了秦国,秦王请他为宰相。这时陪他同去的旅客要回乡,说明以上一切都是苏秦安排好的,为了刺激他去见秦王,现在既已成功,便要身退了。这故事相传已有两千年。
但以上这个故事,其实不可靠。所以说神话和传说故事有时是靠不住的。经考证后,这故事原是假的,我发现太史公讲错了。第一点,苏秦、张仪略早于孟子,孟子说“方千里者九”,则苏秦当时应联合八国,何以只有六国,却少了宋与中山两国?第二点,联合六国攻打一国,可见秦最强,但苏张时期,世界最大国要推梁即魏国与齐国。“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晋国〔钱按:梁自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要请孟子设法。后来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寡人有大欲存焉!可见大希望,想王天下。孟子说:不要做楚,天下方千里者九,以一败八是不可能的。齐宣王当时想统一天下。
梁惠王时,秦有秦孝公,当时春秋各国称公,只有楚称王。后来有吴王、越王,楚不服周,便永远称王。战国梁惠王称王,楚人反对,遂邀齐亦称齐威王,在徐州称王。当时秦尚是秦孝公,后才称王。故当时是强国先称王,弱国后称王。
当时有两员大将,孙膑与庞涓。他俩是同学,老师亦是鬼谷子,同学军事,后来庞涓在梁国,孙膑则去齐国。庞涓因惧孙膑,遂设计使孙变成跛脚。后齐梁开战,孙做参谋,击败庞涓。孙膑事先于其树下置一标语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遂自杀。
齐败梁后变为大国,与秦合攻楚,秦取楚六百里地,因此齐楚绝交。
西周历时三百年,春秋与战国各二百四十年,合共八百年,大致上周历时一千余年,楚则八百年,楚与周大致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