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谁主中原
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势力,做上了后晋的皇帝,可是他的皇帝位坐得并不安稳。各地藩镇逐鹿,蠢蠢欲动,人人都想过把皇帝瘾,于是,中原大地上就上演了一幕幕争夺中原之主的故事。那么,最终将鹿死谁手呢?
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做了后晋皇帝之后,皇位坐得并不安稳,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因为手下的节度使不服,也想做皇帝。那为什么面临外患呢?契丹不是跟他挺好的吗?他以父事契丹,这个外患从哪儿来?
当年石敬瑭起兵的时候,幽州节度使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也想过一把皇帝瘾,也曾去找辽太宗请求发兵,但是他们给的调停费没有石敬瑭给得高,所以最后辽太宗帮了石敬瑭,没帮二赵,于是石敬瑭做了皇帝。石敬瑭称帝后,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是慷他人之慨,因为幽云十六州本来就不在石敬瑭手里,二赵才是幽州节度使,石敬瑭把别人家送给契丹了。契丹在占领幽云十六州的过程中,捎带手儿就把二赵俘虏了,押到了上京。
二赵比较乖巧,这父子俩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墙头草,顺风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当爹的赵德钧,一看到述律太后,扑通一声跪下来了,口称罪臣投降来迟,死罪死罪,早就应该来扶保明主,现在还劳明主您出兵,把我千里迢迢地接过来,真对不起,我愿意把幽州的田宅财宝全部献给您。述律太后是什么样的人物啊?这个女人不寻常,心计极深,能被你这三两句甜言蜜语给糊弄了?且述律太后为人比较刻薄,我虽然打赢了你,但是我也不给你台阶下,好汉应该给人留后路吧,我就不给你后路!我用不着对你显示大度!述律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挖苦二赵:你要献给我的财宝呢?赵德钧说随身带来了。述律后冷冷一笑,那财宝是你带来的啊?那是我们大契丹缴获的,是战利品,连你都是战利品,你有什么私有财产?你的田宅呢?赵德钧说田宅在我幽州老家,我准备把幽州的房契、地契都献给您。国母曰:“属我矣,又何献也?”(《旧五代史晋书赵德钧传》)述律后说,你不献可也得行啊,幽州现在已经是我大契丹的国土了,田宅还用得着你献给我?都是我们的,你在那儿卖什么乖啊?这一下把赵德钧羞愧得无地自容,拍马屁拍马蹄上了。述律太后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给赵德钧这么大一个难堪,被俘一年之后,赵德钧就很郁闷地死了。赵德钧死后,葬在幽州,幽州后来变成辽的南京析津府。他的坟墓在1956年被发现,位于永定门外,堂皇富丽,墓室的面积达到一百四十四平方米,墙上绘满壁画,随葬品也很丰富。要说赵德钧一介囚虏,也不是幽州节度使了,哪儿来这么大的财力,修建豪华墓穴?
有意思的是,赵德钧虽然不招太后待见,被太后挖苦了一顿,给损死了,但赵德钧的儿子赵延寿却非常得太宗皇帝的欢心。“契丹主以延寿为幽州节度使,封燕王,寻为枢密使兼政事令。”(《旧五代史晋书赵延寿传》)在辽太宗时期,赵延寿仍然做幽州节度使,并且晋封为燕王,想必是赵延寿出资,给自己的干爹修建了这么豪华的陵墓。赵延寿为什么这么受太宗皇帝的喜欢,甚至异族封王?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王爵,只能授予皇帝的同族,兄弟、叔伯、子侄,赵延寿不但不是耶律氏皇族,甚至不是契丹族。他能够封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草原民族对中原汉地的情形不是很了解,太宗皇帝觉得中原汉地不好治理,希望用汉人来治汉人,所以让赵延寿去做幽州的节度使,帮助自己治理中原汉地。太宗皇帝虽是这么想的,但没法跟赵延寿明说,只能说,你接着镇守幽州吧,你爹原来不是幽州节度使吗?
太宗这么做就给了赵延寿一个误导,或者说一个暗示,赵延寿认为自己在太宗皇帝面前很有人缘,很受太宗皇帝的宠爱。当初他爹跟石敬瑭争天下,都去找太宗皇帝请求救兵,太宗帮了石敬瑭,他爹输了,被俘了,挨了顿挖苦死了,他想给他爹报这个仇,争这口气。赵延寿念兹在兹的事,就是要推翻后晋——当时应该叫大晋,自己做中原的天子。所以赵延寿一再挑唆契丹出兵攻打后晋。所以,后晋的外患还真不是契丹人想打他,而是当年跟他竞争失败的这小子想第二次再跟他较量一番,一再在辽太宗面前上他的眼药:咱们出兵打后晋吧,汉地富庶广阔,就他给您那点儿好处,幽云十六州、一年三十万匹绢,这太少了。光叫您爹管什么用啊?咱们灭了他,把中原的财宝都运回咱们大契丹。
太宗皇帝是一代英雄,不糊涂,自然不上赵延寿的当。卿不用多言,我是不会出兵打我儿子的,我的老儿子对我挺恭顺,四十多岁的人管我这三十多岁的人叫爹,哪儿找去啊?每年还不断给我进贡,我为什么要打他啊?所以赵延寿的挑唆在辽太宗那儿没有得到反应。赵延寿很着急呀,这时,老天爷帮忙了。
第一节 赵延寿报仇
赵延寿为了报仇,极力挑唆辽太宗发兵消灭后晋。但是辽太宗与石敬瑭毕竟有言在先,因此辽太宗对于赵延寿的挑拨根本不予理睬。就在赵延寿为此大伤脑筋的时候,石敬瑭却出事了……
石敬瑭死了。石敬瑭这一辈子冤啊,后唐的时候,皇帝整天看他不顺眼,觉得他要造反,终于把他给逼反了。造反的代价是很沉重的,四十多岁的人得管三十多岁的人叫爹,幽云十六州也割让出去了,一辈子顶着个汉奸的骂名,而且一骂就是一千多年,千载骂名。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做了皇帝,内忧外患,没几年就死了。石敬瑭一死,他的干儿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一继位,出了事了。
石重贵想,我爸爸石敬瑭认了辽太宗做爹,这辽太宗论辈分,就是我爷爷了,我岁数也老大不小了,凭什么没事给自己认个爷爷啊?这爷爷不是我愿意认的,是我爸爸给我认的!现在我爸爸死了,这事就不算了,一风吹,拉倒!手底下这帮大臣也净给石重贵瞎出主意,咱们称孙可以,你爸认的爹就是你爷爷,你不认就是不孝,甭管你爸爸在什么情况下认的爹,这是改变不了的,你就是孙子,所以咱可以称孙,但不能称臣。石重贵一想,这主意好,称孙不称臣。称臣是国与国的事。如果我称臣就变成我这个政权是你那个政权的臣子,咱俩是不平等的,而称孙是个人的事,没关系。这帮大臣实际上为自己考虑,你称孙是你的事,你称臣是我们的事,我们是臣子的臣子,在契丹人面前就变成奴下奴了,这个我们坚决不干。石重贵也没猜透大臣们的想法,傻乎乎地就答应下来了,以后跟契丹只称孙不称臣。
当年石敬瑭还答应了俩条件呢:一个是幽云十六州,那没法反悔了,割出去了就甭想收回来;还有一个就是每年三十万匹绢,这事怎么办?大臣们又开始给石重贵出馊主意,给他拖着,拖黄了算。咱也不说不给他,那显得咱们赖账。就说对不起,我们这儿困难,今年闹灾了,给不了,明年一定给。到了明年你再编啊,咱中原汉地这么大,每年哪儿不闹点儿灾啊?今年水灾,明年旱灾,后年蝗灾,年年闹灾,你就不给他。他还能为这三十万匹绢,出兵来打你吗?石重贵一想,对,我这些大臣给我出的主意真高,称孙不称臣,岁贡我给他拖着,拖黄了算。他就忘了,契丹国可还有个念念不忘自己的赵延寿呢。辽太宗看到石重贵这孙子一点儿都不乖,比那儿子差远了,本来就很不高兴,赵延寿还不断地挑唆,这么不听话的人您还不揍他?当初您要扶植我们父子俩,至于如此吗?我们肯定比他乖多了,您当初就看走眼了,现在赶紧出兵,打那个姓石的孙子。
太宗皇帝既想扬名立万,又想把权力从他的母后述律后手里夺回来,再加上石重贵确实做得太过火了,因此契丹果然就出兵了。太宗一出兵,可就把石重贵吓坏了,你们这帮大臣告诉我契丹不会为了三十万匹绢打我,没想到契丹大军真来了啊,这怎么办啊?赶紧派兵抵挡吧,又怕挡不住契丹狼虎之师。就在此时,对石重贵来说,有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