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一章 动荡的政局与汉文帝的登基

功臣元老们的“小算盘”

刘家的子孙那么多,为什么功臣集团一定要将代王刘恒立为新君,这之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想法和打算呢?代王刘恒接到功臣集团迎请他继位的邀请,去,还是不去,这又需要刘恒选择。刘恒最终选择了西去长安,可其中又有多少他自己的考虑呢?

功臣集团在考虑拥立谁为皇帝时曾有过一番讨论,这件事关系到未来功臣集团的自身利益,必须慎重抉择。然而遗憾的是,这场本来应该十分精彩的讨论在史书中却记载得非常不清晰,只记录了与会者的对话,至于与会者是谁则一个都没有说,实在太过枯燥。为了更生动地记述这件事,现将会议现场依据史书记载稍加演绎如下。

大臣甲:“现在的少帝刘弘以及吕王、淮阳王、常山王其实都不是孝惠帝刘盈的儿子,那都是吕雉这个坏女人抢来的孩子,不是老刘家的血脉。吕后杀了人家母亲,把孩子养在宫中,让孝惠帝认作是自己的儿子。”

众人一片暗笑,这完全是功臣集团为了排斥刘氏宗亲而编造的瞎话,刘弘和刘恭只不过不是刘盈的嫡子罢了。

大臣乙谄媚地附和道:“就是,吕后这个老女人这么做不就是为了培养她吕家的势力吗?等吕家的小子们掌了权,我们肯定会被人家卸胳膊卸腿,统统完蛋。我看咱不如在刘氏诸王里挑一个看着顺眼好控制的,拥立起来当皇帝算了。”

大臣甲:“我看齐王刘襄就不错,他爸是高祖的长子刘肥,他就应该算是长孙啊,这个绝对名正言顺。”

“你有没有搞错,你难道不知道齐王刘襄他舅驷钧是个老流氓吗?你把刘襄弄成皇帝,那驷钧还不得骑到我们头上来啊!到时候他驷家就是吕家第二,你闲得没事引火烧身干吗?”大臣丙愤怒地吼道。

大臣乙:“其实我看淮南王不错啊。”

“得了吧,那个小娃娃根本镇不住人,咱们操控起来也是白搭,况且他母亲那一家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大臣丁一脸不屑。

“我觉得代王刘恒不错,他是高祖活着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人又老实仁厚好欺负,他母亲那一家子人又都还不错。拥立年长的皇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仁孝入选也不会遭受天下人的质疑,这样再好不过了。”大臣丁说道。

于是众人采纳了大臣丁的方案。

功臣集团选刘恒承袭帝位的过程在史书中基本就是这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功臣集团在挑选合适的诸侯王时,一共有五点考虑。

第一,他们一定要选择一个刘氏血脉的正统继承人,至少是能够被民间和功臣集团共同认可的刘氏宗亲,而且必须是刘邦的直系后代。

这样做一来将选择范围缩小了,毕竟刘邦的儿子都被吕后收拾得差不多了,孙子辈也没多少;二来,只有刘邦的直系后代才能减小政治风浪,因为这一身份最具震慑力,候选人可以说是理直气壮,这就降低了功臣集团在拥立新皇帝之后的政治风险。

第二,他们一定要选择一个可以被他们利用、控制,至少不会在主观上和他们发生利益冲突的人来继承皇位。

前文讲过,崇尚暴力的功臣集团中多数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保护并扩张自身利益的人物,所以他们拥立的皇帝一定要是容易被控制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衍生出了第三条和第四条考虑。

第三,他们一定要选择一个母族弱势、不跋扈的人。

吕后的阴影一直萦绕在功臣集团每一个人的心中,若不是吕后去世,说不定吕家人就先把功臣集团给干掉了。所以功臣集团决不能允许外戚干政的事再次重演,那样他们的利益将又一次受到威胁。

第四,他们一定要选择一个年龄不大不小的人。

这个道理是极容易想通的。一来,年龄太小不便于功臣集团借用其威信来震慑、打压敌对势力;年龄太大的人又比较容易产生自我主见,可能不仅不会老老实实听功臣集团的话,反而还会和功臣集团作对。二来,年龄太小的话很容易受母亲的干预,外戚会借机介入;或者母亲因为很年轻而找男宠,继而出现审食其第二。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功臣集团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被瓜分,陈平、周勃等人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些事发生。

第五,他们一定要找一个低调的、利益纠葛少的人,这样民间百姓便不熟悉,或不会对其登基有强烈反应。

功臣集团一方面要借助新皇帝的权力,另一方面还要淡化新皇帝的公众形象。这就要求他们扶植的这个人要一直十分低调,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野心,没有纠缠到任何的利益斗争之中,没有大是大非。

把这五点全部考虑在内,放眼刘氏宗室,比来比去似乎就刘恒一个人最合适,至少在功臣集团眼中,刘恒的形象和背景正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

商讨过后,拥立代王刘恒就已经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周勃、陈平赶紧草拟邀请函,热烈欢迎代王刘恒来京登基。

尽管功臣集团是掏心窝子、诚心诚意地欢迎刘恒,可刘恒那边还是举棋不定。刘恒和功臣们接触不多,他摸不透这些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就向自己手下的大臣询问意见。

代国的郎中令张武就对刘恒说:“功臣元老们会带兵,还擅长使阴谋诡计,保不定他们还打算自己称帝呢,当年没造反不过是迫于高祖和吕后的威势罢了。我看啊,您最好还是称病不去,先看看势头再说。”

然而中尉宋昌却与他人看法不同,他对刘恒讲了四点:

第一,刘邦平定各路起义军,最终建立了汉帝国,这就已经断绝了其他外姓人做皇帝的希望;

第二,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使得国家内部团结,异常坚固,刘氏一族在未来只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三,汉朝建国后广施仁政,民心所向,刘氏的统治基础难以动摇;

第四,吕氏叛乱被诛,而假如功臣元老们打算造反,那么百姓一定不会归顺于他们,他们的党羽也不见得会完全听从,况且朝廷中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朝廷之外有吴王刘濞、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琅琊王刘泽、齐王刘襄,此时刘姓诸侯王实力不可小觑。而且刘邦的儿子只剩下刘恒和刘长,二人中刘恒居长,自然是当仁不让。

刘恒显然被宋昌说动,特别是第二条和第四条给予了刘恒极大的信心。诸侯王和功臣勾搭得再紧密,刘恒和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在那里摆着呢,功臣集团到底不是刘家人,只要刘家人抱团,功臣们无不忌惮。

为了保险,刘恒又求问于鬼神,在占卜出吉兆之后,派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去长安找周勃打听具体消息。功臣集团这边早就被刘恒磨得不耐烦了,为了打消刘恒的疑虑,周勃一股脑把功臣集团的计划全交代了,薄昭听后大喜,回到代国让小外甥放心。

刘恒一听也非常高兴,毕竟天上掉馅饼是好事,并从此与宋昌相亲近。他带着宋昌、张武等七人一同西赴长安,并让宋昌和自己坐在同一辆车上。

行至长安东北的高陵(今陕西高陵)时,刘恒就派宋昌先去长安打探消息,作好准备。

清人郭嵩焘评价刘恒两次派遣使者去长安勘察,“遣薄昭见绛侯,所以观大臣将相之心;又复使宋昌观其变,以少帝尚在,虑其事或中变也。写得文帝周详慎重。”诚如郭氏所述,刘恒这一小小的举动表现出二十三岁的他心思缜密,沉稳而有城府的特质。他先前派薄昭去找周勃,这是在试探功臣集团的想法;而此次派宋昌去打前站,其实是考虑到少帝刘弘还没有退位,毕竟是他登基的阻碍,他害怕节外生枝。

刘恒这一切颇具政治头脑的举措或许意味着,功臣集团看走了眼,他们请来的不是想象中那个柔弱无能的刘恒。刘恒已经蛰伏十五年了,代国这样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令他得以安稳地韬光养晦,或许他一开始并没有争夺帝位的想法,而只是为了自保,然而机遇与勤奋却在这乱世之中悄然结合,落在了刘恒身上,让他一步步迈向帝位。

当道家统治中国》_第一章_动荡的政局与汉文帝的登基_功臣元老们的“小算盘”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当道家统治中国第一章_动荡的政局与汉文帝的登基_功臣元老们的“小算盘”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