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外篇

二、再谈姓名:还人物本来名姓

读史,总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既可能从古人旧事中发掘出人生的感悟,又可能从沧桑兴亡中体会到历史的失落。然而,历史,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历史,也永远不会只有一张面目。在本篇中,我们就拿史书的资料做个轻松一点的“游戏”。

魏收在拓跋鲜卑的国史《魏书》中,对于孝文帝改革汉制之前的鲜卑人名,大多根据姓氏改革的原则进行了修改,也就是使用了所谓的雅名(汉语姓名)。换而言之,在本书中我们所提到的早期鲜卑人的姓名,很多并不是他们的原名,至少在当时,旁人并不是这么称呼他们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好奇,这些鲜卑人当初的名字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在前文中已经给出了北魏皇帝们的本来名姓,对其他的北魏人物,我们是否能够还以本来名姓呢?答案是,我们能。

我们手中的第一样工具是《魏书·官氏志》。这篇志的最后部分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姓族的制度,并罗列了原鲜卑姓氏所对应的汉姓。这份资料作为我们还原鲜卑人旧名的利器,再合适不过。

《官氏志》之外,我们又有另两部同时代的正史以为佐证,那就是《宋书》和《南齐书》。《宋书·索虏传》和《南齐书·魏虏传》是两篇足以与《魏书》对照阅读的传记,此外,有不少相关传记也都提到了北魏的鲜卑人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考异中曾经“抱怨”南北两朝的史书所提人名“名姓全不同”,那是因为他考证的标准非常严格;我们则可以把标准放低一点,通过两相比照,从文字中寻出蛛丝马迹,然后建立起几本史书中人名的关联。

《宋书》中第一次出现(按照年代先后)大量北魏人名的地方,应该是在卷四十八的《朱超石传》中:

“义熙十二年北伐,超石为前锋入河,索虏托跋嗣,姚兴之婿也,遣弟黄门郎鹅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托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干,步骑十万,屯河北,常有数千骑,缘河随大军进止。”

东晋的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对应北魏拓跋嗣的泰常元年。我们在《魏书·太宗纪》的泰常元年的记载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

“司马德宗相刘裕,溯河伐姚泓……诏将军叔孙建等渡河,耀威滑台。”

《宋书》一段中出现了四个人名,而《魏书》对应的事件中只有叔孙建一人,我们有办法把他们对应起来么?

先来看“黄门郎鹅青”,按照《宋书》记载,此人是拓跋嗣的弟弟,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从弟甚至族弟,那么这个人就应该也姓拓跋才对。但是在《魏书》的宗室诸王传中没有这样一个身份相符的人,不过在卷三十的列传中却有另一个名字几乎相同的人——娥清。果然,《娥清传》中也提到了朱超石与北魏军队的交锋:

“刘裕遣将朱超石寇平原,至畔城遁还。清与长孙道生追之,至河,获其将杨丰。还,拜给事黄门侍郎。”

不仅事件相符,连官职也完全对应。唯一的出入是,《魏书》中的这个人物姓娥名清,而《宋书》中的这个人物是姓拓跋名鹅青,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魏书》本传的结尾处找到了线索:

“(清)以不急战,文通奔高丽,槛车徵,黜为门卒。遂卒于家。”

原来娥清在北魏征讨北燕的战争中,由于作战不力,导致北燕君主冯弘(即文通,北魏避献文帝拓跋弘名讳而称其字)出逃高丽。娥清因此获罪受罚,成了门卒,被剥夺了贵族的身份。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很有可能也失去了象征皇室的“拓跋”姓氏,不得不只称呼名字。这就是《魏书》本传中只用娥清(这个“娥”其实也不是鲜卑汉化后的汉姓,《魏书·官氏志》并不见载)来称呼他的原因。这样,我们就找出了第一对人名对应关系:《魏书》的娥清对应于《宋书》的拓跋鹅青。为统一写法,我们采用《魏书》的用字,娥清的原名就是拓跋娥清。

下一个名字是“乙旃眷”,看起来似乎此人姓乙旃,名眷。我们查阅《魏书·官氏志》,知道“(北魏献帝)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乙旃氏其实原来与拓跋同族,只不过是其叔父一支的后裔,所以在孝文帝改姓时就改成了叔孙。那么这位乙旃眷就可能是《魏书·太宗纪》中所提到的“将军叔孙建”了。《魏书·叔孙建传》中说:

“(叔孙建)为都水使者,中领军,赐爵安平公,加龙骧将军。……太宗(拓跋嗣)假(叔孙)建前号安平公。”

爵位也与《宋书》完全对应了。接下来就是这个名字的问题了,是建还是眷呢?依照《广韵》,建为“居万切”,眷为“居倦切”,两字声母相同,韵母也十分相近,作为一个名字的两种汉字译法,完全可以接受。我们在《宋书·索虏传》中,找到了以下一段记载:

“虏又遣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安平公涉归幡能健……东击青州。”

这个“安平公”同样是叔孙建,“涉归”乃是官名,“幡能健”正是叔孙建的本名。众多的例子都表明,鲜卑人的汉语名字往往取其原名的首字或末字(比如以前提过“涉圭”和“珪”),这里的叔孙建就是一例。所以,我们就得出了第二组对应关系,叔孙建原名乙旃幡能健。

第三个名字是“托跋道生”。《魏书·官氏志》载:“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这里的“托跋”或者“拓拔”,据考证,可能是“拔拔”的误写(因为按常理推断,不应该与北魏的皇族姓氏相同),为皇室兄族的姓氏之一,在孝文帝改姓时改为长孙。这样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宋书》中的托跋道生,就是《魏书》中的长孙道生。

最后一个名字“阿薄干”显得有些陌生,《朱超石传》后面又提到了一次:

“(超石)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临阵斩阿薄干首,虏退还半城。”

《魏书·官氏志》载:“阿伏干氏,后改为阿氏。”《广韵》中伏为“房六切”,薄为“傍各切”,声母是重唇与轻唇的区别,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区别,都读成“b”,这两个字的读音都接近于“biok”,也可以看做是一字的两译。于是我们推测,“阿薄干”就是“阿伏干”,汉语名字应该是阿某某。可惜,这位阿某某的名字并不见于《魏书》列传中。

至此,我们已经找出了《宋书》中出现的四个北魏人名的对应关系:

汉名(《魏书》姓名) 鲜卑名

娥清         拓跋娥清

叔孙建        乙旃幡能健

长孙道生       拔拔(托跋)道生

阿?         阿薄干

《宋书·索虏传》中的北魏人名是从“永初三年”开始提及的: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众至方城,遣郑兵将军扬州刺史山阳公达奚斤、吴兵将军广州刺史苍梧公公孙表、尚书滑稽,领步骑二万余人,于滑台西南东燕县界石济南渡,辎重弱累自随。”

永初三年即北魏拓跋嗣的泰常七年,《魏书·太宗纪》记载:

“九月,诏假司空奚斤节,都督前锋诸军事,为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交址侯周几为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安固子公孙表为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前锋伐刘义符。”

两段文字基本相符。参考《魏书·官氏志》,“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奚姓是北魏皇室的弟族姓氏之一,改姓前为达奚,与《宋书》对应。奚斤的原名就是达奚斤。

“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周几,这个人到哪里去了呢?别急,《宋书·索虏传》的下文马上也提到了他:

“郑兵与公孙表及宋兵将军、交州刺史交址侯普几万五千骑,复向虎牢。”

《魏书·官氏志》中说得很明白:“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与长孙一样,周姓也是北魏皇室的兄族姓氏之一,原为普。这样一来,《宋书》与《魏书》的记载从官职到名字,对应得都很好。这位周几将军的原名,就是普几。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南齐书》中的例子。《南齐书·魏虏传》记载了孝文帝平定内乱之事:

“伪征北将军恒州刺史钜鹿公伏鹿孤贺鹿浑守桑乾,宏从叔平阳王安寿戍怀栅,在桑乾西北。浑非宏任用中国人,与伪定州刺史冯翊公目邻、安乐公托跋阿干儿谋立安寿,分据河北。期久不遂,安寿惧,告宏。杀浑等数百人,任安寿如故。”

这件事可以在《魏书·穆泰传》中找到对应的记载:

“(穆)泰,本名石洛,高祖赐名焉。……改封冯翊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泰自陈病久,乞为恒州,遂转陆叡为定州,以泰代焉。泰不愿迁都,叡未及发而泰已至,遂潜相扇诱,图为叛。乃与叡及安乐侯元隆……等谋推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主。颐不从,伪许以安之,密表其事。高祖乃遣任城王澄率并肆兵以讨之。……泰等伏誅。”

两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几个人名,根据他们的官职和爵位,是可以一一对应上的:伏鹿孤贺鹿浑对应陆叡,目邻对应穆泰,安寿对应元颐(平阳王为阳平王之误),托跋阿干儿对应元隆。我们可以进一步做细致的比较。

《魏书·官氏志》载:“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陆姓是孝文帝改姓时的鲜卑勋臣大姓,原来叫做“步六孤”,我们曾经说过,也作“步鹿孤”(“六”、“鹿”古音相同)。据《广韵》,步为“薄故切”,伏为“扶富切”(伏有两读,一为去声,一为入声,这里取去声),与前面“薄”、“伏”那一对类似,这两字也是音近。于此推之,陆叡就是伏鹿孤贺鹿浑,或者叫步六孤贺六浑(与后来的高欢正好同名,很可能是鲜卑人常用的一个名字)。

《魏书·官氏志》载:“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穆姓同样是鲜卑勋臣大姓,本为“丘穆陵”。穆、目古音相同,陵、邻则为音近且形近的字(邻繁体为隣),所以这位冯翊公目邻正是丘穆陵的简写形式,而他的鲜卑本名,应该就是本传中所提的石洛。穆泰原名丘穆陵石洛。

第三个名字,安寿就是元颐。这个有《魏书》本传为证:“安寿……高祖赐名颐。”而最后一位宗室元隆,则可以通过爵位,得出对应。

依照以上方法比较几本史书,并将成果列成下表,我们就可以还这些历史人物以本来名姓了。

元(拓跋)那 | 拓跋阿斗泥 | 列传第二 |

元(拓跋)目辰 | 拓跋[直勤]*美晨 | 列传第二 |

元(拓跋)六修 | 拓跋利孙列 | 传第二 |

元(拓跋)隆 | 拓跋阿干儿 | 列传第二 |

元(拓跋)提 | 拓跋[直勤]库莫提 | 列传第四 |

元(拓跋)他(它) | 拓跋[直勤]它大翰 | 列传第四 |

元(拓跋)仁 | 拓跋[直勤]库仁真 | 列传第五 |

元(拓跋)建 | 拓跋树洛真 | 列传第六 |

元(拓跋)翰 | 拓跋乌弈肝 | 列传第六 |

元(拓跋)余 | 拓跋可博真 | 列传第六 |

元(拓跋)嘉 | 拓跋郁豆眷 | 列传第六 |

元(拓跋)颐 | 拓跋安寿 | 列传第七 |

元(拓跋)云 | 拓跋[直勤]伐伏玄 | 列传第七 |

元(拓跋)天赐 | 拓跋[直勤]天赐 | 列传第七 |

元(拓跋)子推 | 拓跋[直勤]子 | 列传第七 |

元(拓跋)新成 | 拓跋[直勤]新成 | 列传第七 |

元(拓跋)羽 | 拓跋[直勤]驾头拔羽 | 列传第七 |

元(拓跋)琛 | 拓跋叚长命 | 列传第八 |

长孙道生 | 拔拔(托跋)道生 | 列传第十三 |

长孙兰 | 拔拔树兰 | 列传第十四 |

穆泰 | 丘穆陵石洛 | 列传第十五 |

穆亮 | 丘穆陵老生 | 列传第十五 |

古弼 | 吐奚爱弼 | 列传第十六 |

奚斤 | 达奚斤 | 列传第十七 |

叔孙建 | 乙旃幡能健 | 列传第十七 |

娥清 | 拓跋娥清 | 列传第十八 |

刘尼 | 独孤侯尼须 | 列传第十八 |

周几 | 普几 | 列传第十八 |

闾大肥 | 悦勃大肥 | 列传第十八 |

陆叡 | 步六孤贺六浑 | 列传第二十八 |

伊馛 | 伊楼拔 | 列传第三十二 |

苟颓 | 若干丘颓 | 列传第三十二 |

尉元 | 尉迟苟仁(人) | 列传第三十八 |

封敕文 | 是(拾)贲敕文 | 列传第三十九 |

*直勤为鲜卑人表示宗室的头衔,常讹写作直勒、宜勒等。

续表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_外篇_二、再谈姓名:还人物本来名姓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外篇_二、再谈姓名:还人物本来名姓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