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4.命运的把握
行文至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解释下命运。看看命运到底是什么?命运其实是对自己未知的、或者说不可把握的东西的一种模糊诠释,是根据以往的生命累积,对未来作出的预判。这个预判是否准确,能否成功,其间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所以命运具有不确定性。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坎坷。当我们无法面对这些坎坷,又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解释时,便用命运这个模糊的词汇加以概括。其实,面对人生,还有一个态度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握的问题。
面临人生的低谷,有人会失意,会彷徨,会沉沦,会看淡人生,会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从而也就丢掉了很多机会,错过了生命中的许多美好的瞬间;有人则很理智,他们并不怨天尤人,而是会静下来,听一听,看一看,好好总结一下,也会找别人来商量商量,让别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帮着分析一下,等彻底搞清怎么回事了,便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然后继续整装前行。
在这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曾有过积极的态度。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邦放走徙人的过程。这其实也是一种命运的抉择。徙人逃跑,刘邦等于失职,泗水亭长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了。也就是说,刘邦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将会被打破,今后的人生也会就此发生改变,甚至是不是还有今后的人生都很难说。刘邦当时也可以有别的选择,比如找些人顶替,比如托托关系走走后门。但是刘邦选择了下海,去做山大王,这是对自己今后人生的一个决断,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一个挑战。
这既是刘邦处事的哲学,也是对自己命运的一个把握。与刘邦类似的,项羽也把握过一次,就是杀宋义夺兵权。项羽被楚怀王排挤,在北上救赵的队伍中,只是个次将。应该说,最初的项羽是屈服于命运的,或者说他是遵从领导安排的,只要是帮着实现灭秦大计就行。结果宋义志不在此,于是项羽便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了。
宋义被任命为上将,一方面是人为,因为楚怀王在项梁死后获取了兵权,想削弱项家的权势,也急于找个人取代项梁的位置;一方面其实也是命运的巧合,因为宋义的出现实属偶然。宋义最初在项梁手下混事。项梁与秦军对阵,节节胜利,在定陶大败秦军时,项羽还斩了秦将李由,于是项梁开始轻敌,觉得秦军不过如此。这时宋义就上谏,说“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让项梁别骄傲,骄兵必败,秦军现在不断派主力过来,还是小心点好。项梁此时感觉正爽,哪里听得进去?就觉得宋义碍事,便派他出使齐国,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结果宋义在路上遇到齐国派往楚国的使者高陵君,二人在交流天下大事时,宋义对高陵君说:“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武信君就是项梁,是项梁给自己的封号。说我断定项梁一定会败,你慢点去,走快了连你也死在那儿了。后来章邯反扑定陶,项梁果然大败,项梁本人还在这次战斗中身亡。
后来高陵君就将宋义的这次预言告诉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一听,觉得宋义是个人才,找来一见,果然谈吐不凡,于是拜为上将军,可谓一步登天。
项羽在杀宋义之前,与宋义有过交涉。宋义这人并无带兵经验,对战事有预判,不一定就能打仗。宋义率领大军走到安阳便不走了,“留四十六日不进”,观察形势。项羽便急了,项羽对秦朝本就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叔父项梁又是被秦军打死的,他还想通过这次救赵行动和秦军来次殊死搏斗呢。结果宋义并不那么想,这就产生了矛盾。
但项羽杀宋义的念头也不是一下就形成的。最初项羽和宋义据理力争,试图通过劝谏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项羽向宋义建议,说秦军现在围困巨鹿,调兵很匆忙,咱们应该趁他们还没完全准备好,和赵军里应外合,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宋义大不以为然,认为当下应该静观其变,秦军如果被赵军打败,咱们就不必多费一道手,直接挥兵西指,进军关中。秦军如果打败赵军,势必也会损失巨大,咱们正好趁机将他们拿下。虽然最后宋义没听项羽的意见,项羽也是做了最大努力的争取,也算是对前途和命运的一个争取。争取不成,项羽这才杀了宋义。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常说谁谁谁风光,那只是外人看来,其实都是由无数心酸和艰辛换来的。不能面对失意,就不会有辉煌的人生。跌倒后爬起,也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未知的前方道路上,你也许还会栽更大的跟头。人生不在乎你栽了多大跟头,而在于你最后如何站起,如何到达终点,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人生的挑战,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放徙人和杀宋义,是刘邦和项羽对命运挑战的典型事例,这两件事也让他们二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不屈从于命运的典型事例。只是,项羽没将这种态度进行到底,他最终还是向命运低了头。刘邦一方面相信命运的眷顾,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努力着,在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一直采取着积极的态度。这也是他们二人获得不同人生结局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