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九、彭城之战

画外音:

公元前205年,刘邦抓住项羽在齐国平叛,深陷齐地不能分身的机会,率领56万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项羽的西楚国,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到西楚国的国都彭城并迅速占领彭城,正在齐国平叛的项羽闻讯后,率领3万精兵杀回彭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刘邦和项羽自秦末起兵以来,第一次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这也是刘、项争夺天下的第一次大战,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会怎样呢?

王立群:

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的春天,刘邦率领大军东出函谷关去攻打西楚国,这是刘邦自从杀回关中以来第一次出关,要寻找项羽决战。刘邦这次出兵打得非常顺利,他是春天开始出函谷关,四月份刘邦就打到了西楚国的国都彭城,把彭城给占了。刘邦进入彭城可以说是非常顺利,换句话说,刘邦这一次东出函谷关一路上打得顺风顺水。这里边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刘邦的兵力众多,这一次刘邦可不像鸿门宴,鸿门宴的时候当时刘邦只有10万人,项羽是40万联军。而这一次呢,项羽倒没有组织联军,刘邦的军队达到了56万,是五路诸侯的联军,所以他兵力众多,这是他顺利打入彭城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是军心大振,刘邦这一次打的时候,他的军队士气很高,因为他的很多士兵都是江苏人,等于是打回老家去,所以大家的情绪特别高涨,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叫正义之旗,就是这一次打回彭城,刘邦还高举了一面正义之旗,军队打仗它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说你这次出兵有没有道义,你是正义之师,你还是侵略他人,而这一次刘邦打出来是正义之师的旗号。本来刘、项两家之争是两个集团之间的竞争,既然是两个集团的竞争,刘邦凭什么能够打出来一个正义之师的旗号呢?这里边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这次出征的时候,走到河南的新城,他在这个地方遇见了一个人,史书记载这个人叫“三老董公”,“三老”是个职务,当然这个官够不上官,只能叫做吏,“三老”是管什么的呢?是秦代设的专门管乡一级的教化的叫“三老”,董公是说这个人姓董,名字不知道了,所以尊称他为“公”。这个“三老董公”在新城拦住刘邦嚎啕大哭,这是个怪事,刘邦也愣了,就问他什么事情。原来,这老先生一说,说他哭不是为别人,是为义帝被项羽所杀感到心中非常痛苦,然后就诉说了他心中的悲痛。这一说,刘邦的反应非常灵敏,原来刘邦没有想到这个义帝的事。史书记载刘邦听说这个老头,“三老董公”为义帝之事大哭以后,史书写了四个字叫“袒而大哭”,“袒而大哭”就是把衣服解开脱了,露出一条袖子然后大哭,刘邦跟着也哭起来了。哭完刘邦做了三条决定:第一,全军发丧,这是一个决定,就是整个刘邦这56万人全部要穿孝服。第二件,叫哭祭三日,史书记载的原话叫“临三日”,“临”就是哭,刘邦专门为义帝哭祭了三天。第三条,昭告诸侯,刘邦发了一个公文通知天下所有的诸侯,说项羽杀义帝是大逆不道,我要和你们一块儿去消灭那一个杀义帝的有罪之人,他不说项羽,他说是杀义帝的有罪之人。

这个义帝,我们在鸿门宴之前讲过义帝这个人,义帝本来是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在陈胜死了以后,找到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怀王。项羽入关以后,在大封天下诸侯之前,他把这个楚怀王给升了一格叫义帝,这个“义”就相当于我们说的义父的“义”,“义父”那不是自己的父亲,就是我认他做父亲,这就是义帝的由来。然后,他就下令把义帝迁到南方去,把义帝迁到南方去以后,项羽再下令,最后由黥布派人把义帝给杀了。这个事,杀义帝这个事是刘邦出关之前所做的,就是汉二年的第一个月,10月所做的,到汉二年的春天,刘邦走到新城,“三老董公”拦着刘邦这么一哭才把刘邦给提醒了。因为这一哭让刘邦明白了三件事,第一,义帝之死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义帝是我们大家共同遵奉的,现在你把义帝给杀了,那么今后我打你的时候我就要打一个旗号,为义帝报仇。所以这让刘邦明白了第一个道理,就是义帝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一张王牌。其实义帝之死早在这之前死了好几个月了,刘邦未出函谷关之前他就知道,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一张牌,这个新城三老拦着刘邦这么一哭,把刘邦给哭醒了。所以刘邦非常具有这种政治家的敏锐性,所以他立马就觉得义帝之死是一个可利用的牌,所以他要打这张牌。第二:“三老董公”这一哭他发现天下的老百姓对义帝之死很在乎,否则,这“三老董公”怎么会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拦着他的马嚎啕大哭呢?说明很多人很在乎这件事,既然大家在乎,那么我就拿这件事来大做文章,这是他明白的第二个道理。第三,是给他解决了未来的一个大麻烦,刘邦的目的是要当皇帝,假如项羽不杀义帝,将来刘邦要是灭了项羽,刘邦要当皇帝的时候,这义帝怎么办?还得给他办了,现在是项羽提前把他未来的困难给解决了,他反过来还抓住这个还可以做文章,多大的政治便宜。第四个原因,是因为彭城空虚,彭城是西楚国的国都,但是彭城的守军并不多。西楚国国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这个守军到哪儿去了呢?项羽带着他们到齐国平叛,陷在齐国没有回来,所以刘邦很顺利地就把项羽西楚国的国都给拿下来了。

画外音:

项羽正在齐国平叛的时候,得到了彭城被刘邦率领56万联军占领的消息,项羽立刻做出决定,西楚国的大军留下继续在齐地平叛,而他亲自带领3万精兵去解救彭城。3万精兵要去迎击刘邦的56万联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对比能征善战而且一贯自信的项羽,他会怎样来打这一场兵力悬殊的彭城之战呢?

王立群:

项羽怎么打呢?项羽是带着他的三万精兵绕到徐州的西边,和河南接壤的有一个安徽的一个县叫萧县,萧县离徐州60里地,项羽带领大军首先是绕到了萧县。萧县刘邦没有重点设防,因为萧县这个地方,只有从西边来的军队才会过萧县,项羽从北边来,只能往南打或者从东边打,没有想到项羽兜了个圈,转到西边占了萧县,然后项羽开始对彭城的刘邦的军队开始发起攻击。这个仗打得很漂亮,他是在萧县开始打,早上开始打,中午,这60里很快就到了,中午刘邦的彭城的军队已经开始“崩盘”了,全面崩溃了,崩溃的一个标志是很多人争着跳水逃命,光跳到河里淹死的史书记载十余万人,十几万人跳到河里淹死了。然后向安徽撤退,在安徽的灵璧,项羽又追上来又打了一仗,这一仗刘邦的军队又死了十几万,两个十几万,我估计刘邦的56万军队差不多解决了将近30万。剩余的军队全乱套了,连刘邦自己都被围住了,逃不出去。刚好在这个当口,也太巧了,来了一场沙尘暴,整个白天变成了夜晚,而且这个沙尘暴吹的方向是对着项羽的楚军去吹,迎着楚军去吹,把项羽军队给吹散了。这一吹散,部队开了个口子,刘邦带了十几个人逃出来了。逃出来以后,刘邦就想到应当去接家人了,刚好在路上刘邦碰见了他跟吕后生的儿子和女儿,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儿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史记》有两处记载得特别详细,第一处是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这段话,这段话这样说的:“道逢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这是刘邦的本纪记载的。另外,给刘邦赶车的这个人叫滕公,就是夏侯婴,我们讲过这个人,《史记·夏侯婴传》也记载了这件事,怎么写的呢?说“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这两段话的意思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邦带着人逃的时候,碰见他儿子、女儿下车就把儿子、女儿就顺便捎上了,捎上以后呢加了两个人,这车跑得慢啊,跑得慢,马也累了。后面的追兵又追得很急,刘邦就急了,就一脚把他儿子、女儿踹下去了。然后赶车的人就下来把他儿子、女儿抱上去。然后刘邦走不多远再踹下去,前后踹了十几次。赶车的滕公这个人心非常善良,最后都到什么程度呢?《夏侯婴传》有一个记载叫“面雍树乃驰”,就是他把孩子抱上来以后,这个车先走得慢一点,“徐行”,这个车走得慢一点。什么叫“面雍树乃驰”呢?就是让他的小孩在后面抱着夏侯英的腰,小孩从后面抱住他的腰,再一个孩子抱着前面那个孩子的腰,两个孩子加上他都抱到一块儿了,他才快马加鞭赶车走,就这样写的。但是刘邦就这,因为夏侯婴一会儿一停车,一会儿一停车就拉他的儿女,刘邦急了,拔出来剑要杀这个赶车的车夫,最后算是没杀。那么他怎么逃出来的呢?另外一篇传记就是《季布栾布列传》有记载,有一个项羽手下的将军叫丁公,就姓丁,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叫丁公,带着人最后追上刘邦了,把刘邦给围起来了。围起来刘邦逃不掉了,刘邦就冲着丁公说了一句话:“两贤岂相厄哉?”这话什么意思啊?咱们俩都够得上是贤才,咱们两个何必苦苦相逼呢?这个话说过以后,丁公其实完全可以把刘邦抓住,丁公就觉得该放刘邦一马,因为他称他为“贤”,丁公就有点很得意,就网开一面,把刘邦、滕公和他的儿子、女儿给放了,就这样刘邦算是逃出了彭城这个范围。所以刘邦在彭城算是打了个大败仗,他的父亲太公,他的妻子吕后,还有他的哥哥刘仲,还有他的侄子,这一帮人很不幸,没有遇见刘邦,遇见项羽的军队了,所以项羽军队把他们一窝全抓起来,送到项羽的大营中间,项羽就扣到他的营里面做人质,包括吕后在那儿都扣做人质,这一扣就是28个月。

画外音:

项羽的3万精兵和刘邦的56万联军在彭城交手,仅仅一个上午刘邦的大军就全面崩溃,刘邦的家人也大多成了项羽军队的俘虏,刘邦自己能够逃出来,还是靠着项羽的手下网开一面,那么刘邦这一次为什么会败得如此之惨呢?

王立群:

大体上来说有这么几条原因,第一,楚军士气高昂,西楚国的军队这一次仗打得士气非常高昂,你想想,西楚国的军队一向是凶猛善战的军队,这次刘邦把人家的国都给占了,人家拐回来要收复自己的国都和家园的,你说西楚国的士兵什么样的士气呢?而刘邦的士兵呢?占了彭城以后天天在那儿喝酒,天天在那儿娱乐,高兴啊。所以,荀悦的《汉纪》在评论彭城之战的时候有一段话很精彩,他说:“汉兵逸豫,战心不固,楚兵皆有愤激之气,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项羽选的是精兵,刘邦拿的是怠惰之卒,就是已经提不起劲的这些军队和项羽去打,那肯定打败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项羽指挥得当,项羽这一仗显示他的军事才华了,他是以三万精兵击败刘邦56万大军,这一仗在中国军事史上已经作为一个经典战例了。项羽指挥非常得当,他的军队是在刘邦最想不到的地方萧县出现,然后出其不意攻击刘邦的彭城,所以这一仗项羽指挥得当。第三,张良、陈平皆无预见,这个时候张良也在刘邦的大营之中,陈平也在刘邦的大营之中,两个人我们看《张良传》,再看《陈平传》,都记载这两个人都跟着刘邦,都在彭城,这两个顶级的谋士没有一个人给刘邦提个醒,两个顶级的谋士,一个人都没有想到项羽会来这么一手,谋士毫无预见。第四,刘邦盲目乐观,刘邦从来没有指挥过这么多军队,他这次指挥了56万大军,而且军队的士气很高昂,又打着一面正义的大旗,彭城守军又不多,所以刘邦打得太顺了,打的顺了以后他忘了项羽是一员战神了,忘了。第五是,联军组织松散,这联军有一个优点就是人数特别多,但是这联军是五国诸侯的联军,其中有赵国的军队,赵王当时是怎么答应刘邦出兵的呢?刘邦提出来叫赵王参加他这个联军打徐州、打彭城,当时赵王手下有一个人叫陈馀给刘邦提了个要求,叫我出兵可以,你得把原来那个张耳、常山王张耳给他杀了。最后刘邦为了让赵王出兵,找了一个长得特别像张耳的人,把这个人给杀了,杀了以后把这个人的人头拿过去送给陈馀看,陈馀看这人头像张耳,这才答应出兵了,赵国军队这么参加的。所以他那个联军是各路诸侯联合起来的,他那个联合作战指挥部可能在联合作战方面还指挥不灵,所以一旦打乱的时候很快容易垮,这也是一个原因。最后一个原因,是骑兵奔袭步兵,史书记载是项羽带了三万精兵,这三万精兵是什么军队没有记载,没提,没有提是什么军队,但是我们估计很可能是骑兵,为什么呢?第一,项羽手下的骑兵是当时最优秀的军种。第二,他是长途奔袭,用骑兵比步兵要好。第三,他用三万军队把56万军队迅速打垮,解释成为骑兵打步兵比较合理。所以骑兵打步兵那就像砍西瓜一样,所以很快就把刘邦给解决了。

画外音:

彭城之战刘邦遭遇了自秦末起兵以来的第一次大败仗,他的56万联军被项羽的3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刘邦逃出彭城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消灭项羽的计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下邑画策”。那么“下邑画策”的内容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样的品质呢?

王立群:

这样刘邦就在彭城遭到了他一生以来第一次大败仗,刘邦不甘心,逃到下邑刘邦就下马问张良,他问张良问了一句很重的话:“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就是我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捐出来,你替我算算,给谁可以和我联手把项羽给灭了?刘邦这个计划非常大胆,他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部捐出来,现在他问张良给谁,谁可以和我共同打天下,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下邑画策”。张良说只有三个人,你的手下是韩信,还有一个,我们这个集团中间还有一个彭越,这个人可以。第三个人就是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黥布,如果说你把这个土地给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和你联手的话一定能够灭项。

这里边我们谈两个问题,第一,张良提出来这个“下邑画策”怎么评价?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项羽手下的黥布能够被刘邦策反吗?我们来谈谈这两个问题。张良这个“下邑画策”以我们今天来看,是个了不起的大战略,就是彭城大败以后,刘邦已经明白靠他自己玩不转,灭不了项羽,要灭项羽还得找一些帮手,找谁?他问张良,张良说只有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韩信跟彭越,韩信早就是刘邦手下的大将军了,彭越是在刘邦进兵彭城的时候,带了三万人加入了刘邦的军队,彭越也算是刘邦的军队了。只有第三个人黥布是项羽手下的人。所以刘邦跟张良就计划好,一定要把黥布拉过来,而项羽非常器重黥布,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他手下的将领只封了两个人,一个是河南王,一个是九江王,九江王封的就是黥布。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张良提出来要去策反黥布呢?第一,黥布是猛将。第二,黥布跟项羽之间有了一点裂痕,这个裂痕被张良捕捉到了。什么裂痕呢?当齐国发生叛乱的时候,项羽曾经向黥布,九江王黥布征兵,黥布并没有亲自带兵去参加平叛,只派了一员战将带了四千士兵参加平叛,项羽很不满意,这个事张良知道了。第二件事,项羽在山东齐地困在齐国的时候,刘邦打到了彭城,按说,黥布应当在项羽回兵之前就应到彭城去跟刘邦打仗,黥布没动,在那儿坐山观虎斗,这就暴露了黥布和项羽之间有了裂痕。所以刘邦就很感慨,他就指着他身边的人说:“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和我共谋天下大事”。所有的人听了以后都低下头不吭气,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随何,随何就站起来问了,他说我不知道大王说的这个大事是指什么事?刘邦说,这个大事就是去说服黥布,让他叛变项羽,如果能让黥布叛变的话,那么项羽就会留下来平叛,只要留下来平叛,我就有几个月的时间把项羽给灭了。这就是刘邦跟随何交代的任务,随何说可以,给我20个人就足够了。刘邦就派随何带了20个人到九江王黥布那儿去劝降了。

画外音:

随何要劝降黥布,他的这次使命实际上带有很大的冒险成分,因为黥布和项羽的关系虽然有一些裂痕,但还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黥布曾经是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项羽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也没有亏待黥布,而是把他封为了九江王,所以随何要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黥布叛楚降汉,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随何能成功吗?

王立群:

随何到了九江王黥布这儿,通过他手下一个官员引见,到那儿了三天黥布不见,不见刘邦的使者。所以随何就跟这个官员说了,他说这样,你们大王不见我,我知道他认为楚强汉弱,所以我们汉军打了败仗,派使者来他不见。他说你告诉你们的九江王,我说的话对他有好处,如果我说的话没有道理,他可以把我和20个随从全杀了。然后,这个中间人就把这话捎给了黥布,黥布一听,召见随何。随何一见面就问他,说你和项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他是西楚霸王,你是九江王,大家是平起平坐的诸侯,为什么你要向项羽称臣呢?你向项羽称臣,无非是因为你觉得项羽的西楚国非常强,你这个九江王的王国可以依靠楚国,实际上西楚是靠不住的,西楚国之所以靠不住,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这个道义上站不住脚,随何给他概括成一句话,叫“背盟约而杀义帝”,什么叫“背盟约”?违反怀王之约“杀义帝”,就是刘邦为义帝发丧那件事。再说你九江王黥布,你是靠着人家项羽的,可是你怎么做的呢?人家出兵齐地你不去,派了四千人。他的国都被占,你不发一兵一卒,坐山观虎斗,你这叫靠着人家西楚国?你这不是看人家的笑话吗?你这样做将来项羽也不会饶你。这点到黥布的“麻骨”了,因为项羽这个时候一直在斥责黥布,而且项羽原来打算就是把黥布给灭了,为什么?因为黥布不听他的话。不灭的原因是因为有齐的叛乱,有刘邦的存在,他还想用黥布的军事才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把黥布给说动了。

恰巧这个时候呢,项羽的使者也来了,也来告诉黥布,说项王叫你出兵了。结果随何是刘邦的使者,项羽的使者刚好在黥布面前,三方会面了。三方一会面,这个随何很会办事,他当时就告诉黥布,大王已经同意归汉了,你怎么能够容纳楚国的使者呢?立即把他杀了,当场指挥黥布杀楚国使者。黥布愣了一下,最后就同意随何的意见,把楚国使者给杀了。这一杀楚国使者,毫无疑问,黥布就算是叛楚归汉了。这样黥布作为项羽手下的第一猛将叛楚,这应当说是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取得的最大的一个成果。这黥布挖出来,挖了项羽阵营中间的墙角,挖过来成自己阵营。而且这不是一般的人,是一员骁将,所以对项羽来说是个重大损失,对刘邦来说是一大收获。第二点呢,黥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彭城的南边,是在淮南,是在安徽中部,如果安徽这个地方闹起来的话,那么它北边的彭城就会被南北夹击了,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黥布叛楚是刘邦在彭城大败以后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但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来一点,就是刘邦这个人还是很不不简单的,他在打了败仗的途中,他能想到我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捐出来我不要了,函谷关以东不是一点点土地,大体上就是今天中国太行山以东的地,我都不要了,给别人,谁能帮我灭了项羽,我这个地就封给谁。这刘邦实际上是拿土地来收买天下的奇才,帮助他灭项羽。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这是很了不得的。一般的人他往往有一个缺点,看小,拿点东西给别人他舍不得。刘邦很大方,太行山以东的地方我都不要了,给你们,只要能够帮助我灭了项羽,我就封给你们。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胸怀,也是一个战略家的气度,所以刘邦在败逃的途中,就提出来这么一个灭项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吗?而且刘邦手下我们不要忘了,刘邦手下还有一个大将韩信,彭城大战的时候韩信在哪儿呢?韩信现在在干什么呢?请听下集,韩信北伐,谢谢大家。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_九、彭城之战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九、彭城之战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