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四十四、魅力四射

画外音:

刘邦本是一个基层的官吏,但是在众多起义军将领中,他能够脱颖而出,的确引发了后人无限的思考。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刘邦和他的起义军将领比起来,他都不具备优势,但是上天偏偏垂青于他。那么为什么历史会选择这个人呢?在刘邦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为什么在他起事之初就有人愿意追随刘邦呢?

王立群:

我先讲两个小故事,一个小故事是刘邦的手下的一个将领,叫王陵,这个人我们过去讲过,刘邦临死的时候曾经钦定王陵做第三任丞相的接班人,就是这个王陵,王陵这个人他跟刘邦是同乡,都是沛县人,但是王陵的身份跟刘邦大不一样,史书记载王陵的身份是县豪,豪杰的豪,什么叫县豪呢?就是这个县里的豪强,既有钱又有势力,这叫县豪。刘邦当时对王陵是个什么态度呢?史书也有记载,叫兄事陵,什么叫兄事陵?对待王陵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所以王陵跟刘邦显然要更猛一点。当然后来刘邦一起义,一当沛公,王陵怎么办呢?王陵也拉起一千人来,但是他不跟刘邦,没有跟刘邦在一伙儿。他两个原来都是沛县的老乡,但是刘邦做了沛公的时候,几乎全县的人都跟着刘邦干了,只有王陵独树一帜,拉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住在南阳,不跟刘邦,独立大队,一直到什么时候王陵才加入刘邦集团呢?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开始以后王陵才决定并到刘邦集团来。这王陵一并到刘邦集团来,把项羽给惹恼了,所以项羽就把王陵的母亲抓起来,抓了他的母亲做人质,逼着王陵投降。结果王陵的母亲为了让王陵一心一意地跟着刘邦,王陵的母亲就自杀了,临死之前还交待使者传话给王陵,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从此以后王陵就铁了心地跟着刘邦。

这个事是个很奇怪的事,这个事至少说明了一点,王陵的母亲非常看重刘邦,看重刘邦什么呢?史书也有交待,叫长者,看重他的长者身份,愿意叫她的儿子跟着刘邦,这个小故事。那么刘邦如果没有个人魅力,王陵的母亲何必自杀来激励自己的儿子跟着刘邦干呢?这就很奇怪了,这是一点。第二个故事,我们过去多次讲过,我在这儿只提一下,不详细讲了,叫纪信救主,这故事大家知道吧?楚汉战争中间,纪信在刘邦打了败仗以后装扮成汉王,然后他出来吸引楚军的注意力,让刘邦溜了,逃了,纪信救主,纪信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自己的主人刘邦,为什么呢?史书没有交待。前一个小故事交待了,因为王陵的母亲看重刘邦是个长者,后一个故事没有交待,但至少说明一点,纪信甘愿为刘邦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两个小故事只说明一点,就是刘邦这个人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换句话说,刘邦一定是个有魅力的人。

画外音:

无论王陵的母亲还是纪信,他们都用生命去维护刘邦,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能用生命为代价来保护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人一定有他特有的魅力,那么在刘邦的身上他到底有什么个人魅力?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愿意追随他呢?

王立群:

我觉得刘邦的个人魅力大体上有这么几点,第一叫敢于担当,敢于担当这是一个在那个大的历史变革期间,群众领袖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或者说是一个最重要的素质。刘邦的这个敢于担当的事情非常多,比如说第一个事件丰西泽纵徒,这个我们讲过,押送一批刑徒到骊山,刚一出发人就跑了一大半,刘邦一想到时候人都跑光了,干脆在丰西泽全放了。这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啊,丰西泽纵徒之前刘邦是秦帝国的基层吏泗水亭长,丰西泽纵徒以后刘邦成了秦帝国的逃犯,前面他是一个基层的吏,他不算官,他起码是个吏,他是秦政府的一个官员,后面就完了,他成逃犯了,他敢这样做就说明这个人有一种什么精神啊?就是刘邦身上有一股豁出去的精神,到关键时刻人家牙一咬豁出去了,这个精神在刘邦身上很突出,这是一点。第二点,敢当沛公,这个我们多次讲过,谁都不敢当他敢当,这也是豁出去了。第三点,敢当关中王,在他只有十万兵力,项羽有四十万兵力的时候,他敢封堵函谷关,要当那个关中王,这也是豁出去了。第四点,敢当皇帝,大家说当皇帝还不是个好事吗?还要敢当?要是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也敢当,当皇帝谁还不敢当吗?当时很多人不敢当皇帝,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这个强秦二世亡国,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秦二世,到子婴叫秦王,已经不叫皇帝了,所以当时在秦灭亡以后,当时很多人有一个看法,叫什么看法呢?认为皇帝制度不好,皇帝制度如果好的话,怎么传两代就完了呢?你看人家周朝,西周那个封建制一下传了几百年,而皇帝制度两代就完了,所以当时人们在总结秦朝的历史经验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郡县制为代表的皇帝制度,是个不成功的政治制度。所以项羽在灭秦以后他不当皇帝,他要做西楚霸王,封了18个诸侯王,自己自封为西楚霸王,不当皇帝。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皇帝制度是个好的制度,但刘邦敢当,所以我们说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邦这个敢当皇帝也很不简单,这在当时是需要智慧,也是需要勇气的,没有足够的智慧跟勇气不敢当。在刘邦的个人魅力中间第二点,就是他能够共享成果,就是他把反秦、灭楚的这个胜利成果和他手下的人共享了,这个共享成果呢我想举一组数字,因为我们讲过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不详细讲了,我举一组数字来说明它,这个数字出自什么呢?出自《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在《史记》中间有一个表,《史记》有十个表,这十表中间有一个表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就是汉高祖刘邦这个时代封侯的人,这些人总数是多少人呢?143,这个表我们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表并不完备,也就是说当时还有一些人封侯没有列到表里面去,实际封的人比这个表上的人一定还要多,封了143个,高祖十二年就是刘邦死了,高祖十二年四月刘邦就死了,到刘邦去世以前一共封了143个列侯,就是这些人都封侯了,都有自己的封邑,有自己的食邑,他们可以说是跟刘邦共享了一块儿灭秦、灭楚的成果,这些人都是功臣啊,这就兑现了刘邦当年的诺言,只要能跟着他一块儿打天下有功的人都能封侯。

画外音:

“丰西泽纵徒”是刘邦命运转折的起点,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刘邦身上的确有一种敢于担当的勇气,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人,让他有了反秦的第一个资本。事实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资本,正是有了这个资本,后来机会就落到了刘邦的头上。那么在王立群老师看来,刘邦身上还具有哪些个人魅力?这些个人魅力在刘邦反秦灭项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王立群:

刘邦个人魅力的第三点,也是我们今天这集要重点讲的一点,就是刘邦有容人的雅量,这一点极其不容易。刘邦集团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什么人才都有,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那么,刘邦在海纳百川的过程中间,表现出来他有什么样的雅量呢?我给他概括了一下,他有四个特点,第一叫不计前嫌,不计较我们过去有什么不愉快;第二叫不计易主,就是说你不管换了几个领导,到我这儿来一视同仁,不计易主;第三叫不计言语冲撞,不管你这个人说话过去顶过我没有,你对我说话怎么不礼貌,不计较;第四,不计来自何方,你是当年跟我从沛县出来的,你是从项羽阵营过来的,英雄不论出处,只要到我这儿来一律欢迎。他有四个不计较,这四点非常难做到,我们逐一的做一个说明,先说不计前嫌,一说不计前嫌,对刘邦有所了解的人一定会想到一个人,就是刘邦最恨的那个人,是谁啊?雍齿,雍齿是刘邦最恨的,也是刘邦整个集团都知道刘邦最恨的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做了个什么事呢?刘邦一起兵他就叛变了,把丰邑投降给魏国了,刘邦三攻丰邑才打下来,所以刘邦对雍齿是恨到骨子缝里头去了,一直想杀他,因为他功劳大没有杀,等到汉六年封侯的时候,又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先封了雍齿做了十方侯。到了汉十二年,刘邦唱着《大风歌》回到故乡的时候,他把沛县人的赋税全免了,丰邑的人他不免。这个时候雍齿已经被封六年了,雍齿被封侯六年以后,刘邦提到雍齿还恨得牙根痒,但是牙根再痒,心里再恨,一不杀,二封侯,这个很不容易啊。这件事我只讲一点我的看法,人皆凡人,所有的人都是凡人,皇帝也是凡人,皇帝是对国家负有重大责任的凡人,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说刘邦没有七情六欲,说刘邦可以不能够记仇,刘邦不能有报复心,这不可能,刘邦是个凡人,他会记仇,他也有报复心,刘邦做皇帝还要报复他的大臣,下面我们还要讲例子,做皇帝还要报复他手下的大臣。但是刘邦能做到一点,他能克制自己的这种不良情绪,仇恨,报复,他能克制自己不让它泛滥,这就足够了,这个是不计前嫌的一个例子。

再一个跟雍齿相关的,还涉及到一个叫王陵的人,这个王陵跟刘邦的关系有两点不和,第一,参军晚,刘邦一起兵当沛公,人家王陵拉起一个队伍不参加你刘邦集团,你玩儿你的我玩儿我的,咱俩不一块儿玩,后来才加入,加入的时间是楚汉战争开始,这叫参加革命的时间晚。第二,参加了刘邦集团以后,刘邦集团所有的人都知道刘邦最恨雍齿,这个王陵偏偏跟雍齿的关系最铁,你看,这个王陵有这么两点,第一参加工作晚,第二跟刘邦的仇人关系最好,这一般人对于领导的仇人不敢深交,你要跟一个领导的仇人深交,害怕什么呢?领导迁怒于你,但王陵不怕,照样跟雍齿来往。那么王陵为这两件事付了代价,史书有这么一段记载这样说的:“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候。”什么意思呢?王陵第一跟雍齿的关系非常好,雍齿是刘邦的仇人。

第二呢“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他本来又没有参加刘邦集团的意思,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刘邦封王陵为安国候封得很晚,王陵付代价了,封侯封得很晚,人家一早都封了,他迟迟到最后才封,就这两条这说明刘邦什么?第一记仇,第二报复,又记仇又报复,所以他封得很晚。但是毕竟封了,能封了这就不错了,你跟领导的仇人关系那么铁最后还封你了,这就算不错了。别忘了最后还有一条,刘邦临死之前吕后问他相国人选,刘邦说得很清楚,第一任萧何,萧何死了以后曹参,曹参死了以后王陵和陈平,你看,刘邦临死之前把他不喜欢的王陵安排成第三任丞相,担任右丞相,在左丞相陈平之上,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有容人的雅量,他恨过他,他也报复过他,但是最后在安排重要岗位的人选的时候还选王陵。那么刘邦看重王陵什么?看重王陵的耿直和王陵的不畏权势,刘邦再有权,你刘邦的仇人我照样来往。所以刘邦最后决定这样的人做丞相还是好,最后选了他,这叫第一个不计,叫不计前嫌。

第二叫不计易主,什么叫不计易主呢?就是一个人一生跳了好几次槽,你比如说陈平叫三易其主,陈平是先跟魏王咎,从魏王咎那儿又跟项羽,又从项羽那儿到刘邦,这叫三易其主。所以陈平这个人到刘邦那儿以后,就受到两个人的排斥,一个是绛侯周勃,一个是颖阴侯灌婴,绛灌两个人就说陈平的坏话,说他什么呢?反复无常,跟魏王了,跟项王,跟汉王,这个人老爱变心、花心,一会儿跟这个,一会儿跟那个。第二个受到人们责难的是叔孙通,叔孙通更不得了,叔孙通叫六易其主,叔孙通开始跟的是秦始皇,但秦始皇不久就死了,他就跟着秦二世,等到秦二世想乱杀人的时候,他说了一番恭维话他跑了,跑了以后参加了项梁集团,跟着项梁,这第三个主人是项梁,项梁一死,他看着楚怀王熊心的势力大了,跟着楚怀王熊心,这是第四个了。后来一看楚怀王熊心不行了项羽行了,跟着项羽了。再一看彭城之战以后,他又觉得项羽不行了,跟了刘邦了,六易其主。这些人总是被人们古今,从古至今人们提到陈平,特别是提到叔孙通,一直到今天很多学者提到叔孙通,都觉得叔孙通这个人不行。

我想为陈平跟叔孙通说几句话,我想是这样的,两段话,其实人的一生啊大家要记住,真正关心你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是只看结果不问原因,所以你不要指望别人会多么认真地关心你自己,即使是非常欣赏你的人,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会忽略你,他们只看到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看不到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要理解别人,要学会不抱怨,不要抱怨这些事情,这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就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谁去问你六易其主的原因啊?没有人问,只看这个结果,然后就评论你。反过来你看张良,张良一出道就遇见刘邦,然后一直跟着刘邦,最后立功封侯,所以大家觉得张良很忠诚,叫从一而终,老是受人们表扬,叔孙通六易其主老受人们批评,其实张良叫幸运,叔孙通叫不幸运,所以我觉得像陈平跟叔孙通这种人,我们应当给他们一点宽容。刘邦的可贵就在于他不计较是不是易主之人,你看陈平来照样受信用,叔孙通来了也受重用,他不在乎你易主,换句话说,他不在乎你跟过谁,你只要最后跟定我了,我就对你很好,这就是刘邦有魅力的地方。

画外音:

陈平和叔孙通一生中不断地换主人,这在一般人看来就是他们的缺点,而事实上正是由于人们的这种看法,无形之中放大了陈平和叔孙通的缺点,反而掩盖了他们两个人身上的长处。而刘邦恰恰不计较这一些,所以他能够看到长处并为我所用,这反而彰显了刘邦的个人魅力,那么刘邦的个人魅力还有哪些表现呢?

王立群:

第三,不计言语冲撞,哪个说话难听刘邦不在乎,说话难听最难听的莫过于周昌了吧,周昌这个人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嘛,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周昌,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周昌说“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你是那个亡国的夏桀和亡国的商纣王一样的国君,这话非常难听啊,但刘邦听完以后哈哈一笑了之,照样信用周昌。这个周昌后来在刘邦准备换太子的时候,他也是顶着刘邦,顶得很厉害,他一张口一个“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顶得刘邦非常厉害,但刘邦照样信任周昌,委以重任,把最后保护赵王刘如意的这个重责就交给周昌了。那说明刘邦对他的手下大臣顶撞他,他不在乎,你说话难听也好不难听也好,态度好也好不好也好,刘邦不在乎不计较,这样他才能团结一大批人啊,这非常难得的一件事,特别是做皇帝的人。但是等刘邦一死,吕后召赵王刘如意进京想害刘如意的,周昌不让他走,连下几道诏书周昌不让,最后吕后一气之下把周昌召进来了。大家听听吕后怎么骂周昌的,“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谴赵王何”,这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不知道我恨那个戚夫人吗?你不让赵王来是什么意思啊?周昌一句话都不说,周昌跟刘邦是顶得足足的,周昌遇到吕后一句都不顶,为什么?因为周昌知道刘邦这个人有容人的雅量,所以他敢跟他顶,同时周昌知道,吕后这个人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跟吕后顶一句就是死,所以周昌不吭了,周昌不说了,周昌以后跟着把赵王刘如意调进京,跟着就把刘如意给害死了,毒死了。

你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来,刘邦是有容人的雅量的,他手下能招那么多人,聚集那么多人才,就是他有胸怀,他能容人,这一点是非常不简单的。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说说刘邦的容人雅量,挨刘邦骂最多的是郦食其,我们前面讲过,我们讲讲郦食其第一次见刘邦怎么顶刘邦的,郦食其第一次见刘邦一进来,刘邦就找两个女孩子给他洗着脚,然后见郦食其。郦食其一看刘邦一边洗脚一边会客,结果郦食其呢,就跟刘邦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分量很重:你是想帮助秦灭天下的起义军呢,你还是想领着天下的起义军灭秦呢?这话问得很怪啊,分量很重。刘邦是个起义军的领袖,这一下子把刘邦激恼了,刘邦张口就大骂:“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反过来刘邦就骂了他竖儒、臭书生,因为秦把老百姓害苦了,害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来打秦,我怎么能帮助秦去打天下的起义军呢?刘邦的话说得也有道理。但郦食其是故意激他的,郦食其说既然这样,那你怎么能这么不礼貌地来见一个天下的才士啊?我是个有才的人,你见我一边洗脚一边来见我,这就是帮助天下义军来灭秦朝的吗?应该这样做吗?这话说完以后,刘邦又是道歉又是让座,非常客气地接待郦食其,这叫雅量,原来还被顶得足足的,还在骂,叫人家一番话说得马上道歉,马上让座,这很不容易啊,这非常不容易,正在气头上,立即就把这个气给压下去,马上转换了自己的情绪,热情地接待郦食其,这个雅量很难,刘邦有这个雅量。所以我们不要光看刘邦身上骂人,说谎,不尊重,这确实他浑身都是毛病,但是他有容人的胸怀,这一点更可贵。天下那么多人跟着刘邦不是天天找着去挨骂的,人家是跟着刘邦想干一番事业的,这些人之所以跟刘邦,是因为刘邦有胸怀,能够容人。

刘邦作为他这个集团的领导人,他能够海纳百川,他不怕手下的人有才,他也不惧怕底下手下的人有名,你有才我用你,你有名我欢迎你。反过来作为一个领导,唯恐自己底下的人比自己的本事大,唯恐自己的部下的名气比自己的本事大,比自己的名气高,你说这样的领导能行吗?武大郎开店一个“姚明”也进不来啊,“姚明”个儿太高了,武大郎的店进不来啊,他肯定成不了气候。第四点,不计来自何方,刘邦手下的人才有一个核心集团,叫丰沛故人集团,就是当年沛县、丰邑他那一帮老乡是他的核心,这个我们下面还会讲到。但是刘邦同时还能接纳天下所有的人,任何集团他的人才的聚集都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集团一开始就是人才济济的,不可能,他有一个人才聚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人会加入到这个集团中间来,有他的老乡,有的是在反秦的时候参加的,有的是在灭楚的时候参加的,有的是起义军,有的是来自敌对阵营。比如说韩信来自项羽集团,陈平来自项羽集团,最后追杀项羽的吕马童来自项羽集团,这叫英雄不问出处,革命不分先后,这是大胸怀,有这种大胸怀他才能够容纳方方面面的人,不同时间的人,不同集团的人,最后才能把他这个集团做大做强,这是刘邦很了不得的地方。

刘邦手下外交家有,军事家有,政治家有,理论家有,什么人才都有,需要什么人就有什么人,因为他能够做到有容人的雅量,这也是刘邦很有魅力的地方。所以我们这样来看刘邦,不光是一个有布衣的各种毛病的人,有市井之气的人,或者说市井之气十足的人,同时呢,他又是一个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的人,所以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人。刘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手下有人,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了,这刘邦手里面怎么那么多牌,怎么那么多人呢?请看下集《用人有道》,谢谢大家。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_四十四、魅力四射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四十四、魅力四射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