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君臣误国
玄宗误国:众人汇报安禄山谋反,玄宗反对安禄山更为信任
眼看着放走安禄山,杨国忠气坏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嘛!可是,他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他不是说安禄山一定不会入朝吗?现在人家不仅来了,而且一天都没耽搁就来了,你还说什么?说什么皇帝也不信了。要想告倒安禄山,只能再找机会。没过多久,机会又来了。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年)二月,安禄山派副将何千年入奏,请求以蕃将三十二人来代替汉将统兵。为什么以胡人代替汉人?当然是因为胡人不受传统的忠君思想的束缚,更有可能跟他同心同德,这不是明摆着要造反吗?奏疏一到朝廷,杨国忠又挑起事儿,和另一个宰相韦见素马上表示反对。那么,唐玄宗有没有听他们的意见呢?没有,玄宗满脑子都还是上一次安禄山入朝时的美好记忆呢!谁劝也听不进去,又爽快地批准。这不是资盗兵、齎寇粮吗?
眼看安禄山势力愈来愈大,杨国忠和韦见素急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可是,怎么管呢?他在范阳待着,你手再长,也构不到啊!要想控制安禄山,还得让他入朝。问题是,你已经无缘无故把人家调到朝廷一回,这次总得找个什么理由吧!杨国忠想来想去,觉得钓大鱼得用大饵,干脆,让他到中央来当宰相。本来,天宝十三年安禄山入朝时,唐玄宗曾经想给他一个宰相头衔。当时,杨国忠坚决反对。他说,安禄山虽然有军功,但是目不识丁,让这样的人当宰相,岂不让四夷笑我大唐无人。唐玄宗也就没有再坚持。后来,安禄山走的时候,高力士奉命给他送行,回来还说安禄山不高兴呢!既然他愿意当宰相,何不拿这个哄一哄他呢?等到他来了,再把他扣住,马上任命三个将军分别到平卢、范阳与河东担任节度使,这样,安禄山的势力不就被分割了吗?两个人研究老半天,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去找唐玄宗。跟他说,安禄山不是想当宰相吗?如今我们也想通了,如果安禄山肯来朝廷,就让他当宰相。等他来了之后,再派几个人到范阳、平卢与河东担任节度使,这样既不至于对不起他,也不至于整天担心他造反,这不是两全其美吗?唐玄宗一听,心里也有点松动,毕竟这么多人都跟他说安禄山要造反,他也不是完全没有顾虑,就打发人去写命相制书。可是,制书起草好之后,唐玄宗又犹豫了。真要把安禄山架空?值得吗?如果他并没有谋反之心,岂不是很冤枉?再说,奚和契丹还得靠他震慑着,一旦把他调走,万一东北再出大问题怎么办?想来想去,唐玄宗决定,这个制书先不急着发,先派一个人去范阳看看情况再说。
派谁去呢?唐玄宗派了一名宦官,名字叫辅璆琳。让他赏赐给安禄山一些珍贵的水果,顺便观察一下他是否忠诚。按说,安禄山那样大肆备战,辅璆琳如果用心的话,也应该能看出一些问题。可是,坏就坏在辅璆琳有一个宦官的通病——爱钱。安禄山是何等聪明的人呀?一看见辅璆琳,马上就明白他的来意。大大地贿赂辅璆琳一把,把他恭恭敬敬地送回来。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辅璆琳收了人家那么多东西,能不给人家说好话吗?回来之后盛赞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听完辅璆琳的汇报,唐玄宗也就把拜相的制书给扔在一边。他对杨国忠等人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藉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这样一来,朝廷控制安禄山的机会又失去了。更要命的是,玄宗为了显示对安禄山的绝对信任,居然声称,以后谁再敢说安禄山谋反,一律送到范阳去。这样一来,谁还敢说话呀!
可能大家会奇怪,既然有那么多人都看出安禄山有问题,唐玄宗为什么就不相信呢?第一,他太自负了,被自己的成功史给迷住,还没醒来呢!唐玄宗这一生概括起来,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年,他要皇位,皇位有了;要安定,安定有了;要富裕,富裕有了;要文治,文治有了;要武功,武功有了;甚至,他要美人,美人也有了。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十多年,唐玄宗太自负,也太自恋。他只知道别人都崇拜他,从没想像过还有人会反对他。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他对边将的威胁存在认识上的盲点。要知道,到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建立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多年动乱不少,但是,成功的都是宫廷政变,从来就没有过边将反叛成功的先例。这就使得唐玄宗对宫廷政变非常敏感,但是对边将并不特别戒备。可能有人要说,不对呀,皇甫惟明和王忠嗣也是边将,玄宗不是对他们非常猜忌吗?不错,玄宗确实猜忌过这些边将,但那是因为他们都和太子有联系。换言之,唐玄宗真正猜忌的不是他们,而是太子。但是,安禄山就不同了。唐玄宗非常清楚,安禄山和太子没有任何联系,这让他觉得非常可靠。可是,他没有认识到,唐前期之所以没有边将叛乱,是因为在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下,边将的实力不强;而天宝年间的军事格局已经变成了外重内轻,边将对抗中央绰绰有余,因此也就不那么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