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清朝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

嘉道时期的农民起义

乾隆后期,清朝走过了全盛阶段而逐渐衰微。首先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大地主田连阡陌,广大贫苦农民无地可耕,沦为佃农、雇农。地主出租土地,收取高额地租,往往达收获量的一半以上。地主还采取超经济的强制手段,逼迫农民服劳役,送节礼,进行人身控制。雇农或做长工,或做短工,工资微薄。农村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耕农,在自己的小片土地上耕作,一遇天灾人祸即倾家荡产。

在土地急剧兼并、封建剥削苛重的情况下,清代的人口却在迅速增长。康熙时在册的丁数近二千五百万,加上妇女老幼与隐匿人口,估计总人口约一亿多人。乾隆六年(1741),全国第一次人口统计为一亿四千万人。一百年后,即道光二十年(1840)增至四亿一千万。人口增加三倍,但耕地面积并未相应增加。乾隆五十九年,全国人口三亿七千零四十六万,全国耕地约有九亿亩,每人平均占有耕地不足三亩。人多地少,谋生困难,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历年发生水旱虫灾,粮价腾贵,饥民遍野,社会秩序日益动荡。

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皇室铺张挥霍,供应浩繁。康熙、乾隆多次巡幸,开倡了奢糜之风。贵族王公、官僚富商无不宅第巍峨,婢仆成群,金货山积,整日在花天酒地之中。官场贪污腐化,贿赂公行。乾隆后期屡兴大狱,诛杀很多大贪官,但并不能扭转腐败风气。贪污之风影响到军队,各级将领克扣军饷,竞尚浮华,任意役使士兵,士兵不得温饱。军政废弛,纪律败坏,士无斗志,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清朝的统治相对稳定。除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发生朱一贵起义,一度占领全台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存在着分散、零星的斗争。汉族的中下层怀念明朝,打着“朱三太子”“反清复明”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但都旋起旋落,被清政府扼杀。还有全国各地的抗租抗粮斗争,农民不给地主交租,不给政府纳税。这些斗争虽然分散、细小,但却频繁、普遍。一旦条件具备,自发的经济斗争便有可能转化为起义和战争。此外还有城市中手工业工人的斗争,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反对压迫,但城市中的工商业者和工人,尚未形成可以和强大的清政权相抗衡的力量。

清前期,各种反清力量还微弱,但阶级矛盾在发展,不稳定因素在滋长,白莲教、天地会这类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得以生长、传布。白莲教是传统的宗教迷信组织,盛行于北方农村;天地会则流传于东南地区,始创于清代(或说康熙时,或说乾隆时)。这类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在阶级斗争激化的时候,成为下层人民反抗现存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

以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临清的王伦起义为契机,揭开了清中叶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虽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因其发生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所以全国震动,影响极大。四十六年,甘肃爆发了苏四十三、田五起义,参加者多为撒拉族、回族人民。五十一年,台湾爆发了天地会的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又发生了湘黔苗民起义。嘉庆元年(1796),爆发了清中叶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这次起义历时九年,波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规模甚大,战斗激烈,严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上述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阶级矛盾并未缓和,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嘉庆年间,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仍持续不断。十年,东南渔民在蔡牵领导下发动起义。十八年,北方天理教在李文成、林清领导下发动起义。林清联络教徒二百人,准备由太监接应直冲宫禁。林清本人坐镇黄村,等待后援。起义教徒由西华门攻入紫禁城,虽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但对京师震动极大。十九年陕西三才峡木工,因失业乏食,发动起义。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广东、广西的瑶民分别在赵金龙、赵子清、盘均华的领导下发动起义,都发展成规模较大的战斗。还有东南各省的天地会,也发动了频繁、细小的武装反抗。这些起义也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的动乱还在继续,更大规模的农民运动正在酝酿,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闭关政策与鸦片贸易

康熙统一台湾后,下令开放海禁,对外贸易有所恢复发展。这时,英国在各国对华贸易中占首位。18世纪中叶,它在欧美对中国贸易的进出口总值中已占一半以上,18世纪末增加到大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国长期出超,传统产品茶叶、生丝、土布、瓷器在欧洲市场上很受欢迎,销路日益增大,而西方国家除了把印度棉花转贩到中国,不能提供其他适当商品。英国的机制棉毛织品在中国市场上滞销亏损,只能把大量白银输入中国,以平衡贸易逆差。外国商品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对外国商品有强大的抗拒力,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中外贸易和交往方面设置了障碍。清政府担心,如果开放贸易,中国人民接触了外部世界,将会增强反政府的倾向和力量,所以对中外交往严密控制。一方面限制中国人出洋贸易和居住,严格规定出洋船只的大小、型制与装载货物的品种、数量,水手、客商人数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面限制来华外国人的活动,指定在广州一口通商,规定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对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行动、起居制定规条,稽查防范。特别是设立行商制度,使来华的外商只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准和其他人往来。外国进口货物由行商承销,外商购买内地货物出口,亦由其代购。甚至外国商人交纳关税,办理交涉也必须通过行商作中介,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这种闭关政策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力图与外部世界隔离,以保存、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当时,英国不甘心于对华贸易的长期逆差,为扭转局面、开辟市场,作了种种努力。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到北京,要求开放贸易口岸,割让舟山某个小岛,作为英国存放货物、居留商人的地方,允许英人自由来往广州,以及颁定税率,禁止额外加征。其中一些侵略性条款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清政府并未认真谈判,即一概拒绝,马戛尔尼使团在承德、北京停留一个半月,未获结果而回国。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又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但在觐见皇帝的礼节问题上,双方各执己见。清政府要求行跪拜礼,阿美士德坚决拒绝,形成僵局,竟因此未能进行对话,英国使团被遣送出境。

英国资产阶级后来终于找到了可以改变对华贸易不利局面的途径,即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以抵销贸易逆差。鸦片最初是以药品输入中国的,数量很少。18世纪末,输入量逐年增加,每年达四千箱。清政府觉察到鸦片的危害,于嘉庆五年禁止鸦片进口,以后又不断重申禁令,采取各种禁烟措施。但英国鸦片贩子通过贿赂和走私,使鸦片输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连年激增,到鸦片战争前夕,每年输入高达四万箱,其价值超过了中国出口的茶丝布匹全部价值的总和。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出超变成入超,每年为抵偿贸易逆差,外流的白银达一千万两。

罪恶的鸦片贸易为英国商人和英国印度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给中国社会、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鸦片烟不仅摧毁了许多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扰乱了货币流通过程,银价上涨,银贵钱贱,影响了生产、交易。官吏和士兵吸食鸦片,意志萎靡,不理政事,不习武功。清朝也因货币流通混乱、税源枯竭而减少了财政收入。

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鸦片,但并无效果。有一些和鸦片利益有联系的官吏,阻挠和反对禁烟。道光十六年(1836)许乃济提出鸦片弛禁,进口按章纳税,并许内地种植,这一荒谬主张遭到许多有正义感的官吏的驳斥。在这场严禁与弛禁的争论中,黄爵滋提出了重治吸烟的办法,吸烟者限一年内戒绝,否则处以死刑。这一严厉而彻底的禁烟主张,得到了一些官吏的拥护。湖广总督林则徐支持这一主张,并在辖境内切实贯彻禁烟命令,收缴烟土烟枪,限期戒烟,取得了成效。道光帝也主张禁烟,召见林则徐,派他为钦差大臣,往广州查办鸦片。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后果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往广州禁烟,收缴并焚毁了二百三十七万斤鸦片。英国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因不肯放弃这项具有大利可图的贸易,悍然发动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年,英国司令懿律率领远征军来到中国,先在广东、福建沿海骚扰。林则徐、邓廷桢进行抵抗,英军随即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驶往大沽。因沿海各省防卫准备不足,清廷幻想弭兵息事,派琦善赴广州和英国谈判,指责主张抵抗侵略的林则徐、邓廷桢“办理不善”“轻开边衅”,将他们革职,遣戍新疆。琦善执行投降妥协政策,撤除广州防务,接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条件。而道光帝动摇于和战之间,不甘心不战而降,又撤换琦善,准备在广州和英军作战。二十一年,英军进攻虎门,提督关天培等英勇抵抗,力竭牺牲。身为统帅的奕山却与英军一触即溃,向英军交纳六百万元“赎城费”,以乞求英军不进入广州城。广州之战显示了清军和英军之间的力量差距,暴露了自诩为天朝大国的清王朝的虚弱无能。而广州郊区三元里的民众奋起抗击英军,予敌重创。

广州战役之后,英国更换了统帅,派璞鼎查率军北上,于二十一年又攻陷定海、镇海、宁波。清廷派遣的第二个统帅奕经重蹈前任的覆辙,一战失利,全军溃退。英军于第二年进入长江。清军在吴淞口和镇江进行了英勇抵抗,提督陈化成力战牺牲,驻防镇江的旗兵全部战死,但未能阻挡住英军的前进。英军抵达南京。强敌压境,清廷惊慌失措,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和决心,遂派耆英、伊里布议和,接受了英国的全部侵略要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赔偿军费、烟价共二千一百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议定”税则等。以后又和美国签订《望厦条约》,和法国签订《黄埔条约》。从此,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掠夺权利,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更加阻挡落后中国的前进。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孤立于世界历史潮流之外的格局,古老的封建中国遭遇到强大的西方殖民主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冲突。战争结果表明,中国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必须急起直追,了解外国,变革图强。但这一真理还没有被当时的中国人所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外国商品的输入还不像外国资本家所期待的那样迅速增加。这一方面由于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虽已战败,但天朝大国的幻觉仍使它对外国商品和技术抱排斥态度。外国侵略者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企图扩大侵略权利,被清政府拒绝。咸丰六年(1856),英国以广州官兵搜查曾在香港登记的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为借口,法国以在广西传教的法国教士被杀为借口,共同出兵,再一次发起侵略战争。咸丰七年,英国的额尔金、法国的葛罗统率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清军未作战守的准备,广州很快失守,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次年春,英法联军北上,在大沽登陆,攻陷天津。清王朝正在长江中下游和太平军殊死战斗,北方毫无军备,只得和英法议和,订立《天津条约》。依据条约,清政府除赔款、修改税则、更多开放通商口岸外,又同意外国使节常驻北京,外国人可赴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等。

冲突还没有就此结束。咸丰九年,英法公使赴北京交换政府已批准的《天津条约》。清政府指定了换约使团行经的路线,被英法拒绝。为了向清政府示威,英法以强大舰队随行,强行闯入中国设防的内河,向清军寻衅。驻防在大沽口的清军进行还击,打败了来犯的侵略军,从此再起战端。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大举出动,在北塘登陆,攻陷大沽、天津。咸丰帝仓卒逃往热河。是年八月,英法联军至北京,大肆劫掠,焚毁了圆明园,大批珍宝、文物、书画、图籍被烧被抢。咸丰之弟恭亲王奕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议和,签订了《北京条约》。除承认前年《天津条约》中的一切条款之外,又增加赔款,添开商埠,割让九龙给英国。

俄国乘机渔利

俄国在英法联军进攻时趁火打劫,所得的侵略利益比英法更多。它很早就觊觎着中国的黑龙江流域。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早就在进行入侵中国的准备。他建立哥萨克军,派遣考察队和其他人员越境窜入黑龙江流域,建立据点、村屯。当英法联军第一次攻占天津时,俄国军舰乘机闯进黑龙江,驶抵瑷珲,鸣枪放炮,迫使清朝地方当局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大片中国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土地列为中俄“共管”。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俄国又自称“调停”有功,进行威胁恐吓,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全部侵吞了所谓“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这两次侵略行动,共侵吞中国东北领土达一百余万平方千米。中俄《北京条约》还规定勘分中俄的西段边界,为俄国侵占中国西部领土作了准备。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_清_清朝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清_清朝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