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八章 你,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卫鞅入秦之后,并不是与秦孝公初次见面就成功受到重用。《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他求见秦孝公的坎坷经过。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卫鞅第一次见孝公,跟他谈了很久,结果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君臣第一次相遇,结果是这样的画面,实在有趣。孝公根本不觉得卫鞅是什么人才,所以回头就对介绍人景监大发脾气说:“你这个门客根本就是一个胡言妄语之人,这种人有什么地方值得用?”孝公骂景监,景监就骂卫鞅。结果卫鞅说:“我用帝道来说服国君,看来他不感兴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五天以后,景监又想办法让卫鞅见到孝公。卫鞅第二次见孝公,孝公对他的话比上次感兴趣了一些,但仍没有说中孝公的心意。回头孝公又骂景监,景监又骂卫鞅。卫鞅说:“我这一次是用王道来说服国君,还是没有打动他,请再让我见一次国君吧!”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这一次卫鞅见孝公,孝公觉得他说得很好,不过还是没有用他。等卫鞅走了以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门客很不错,我可以跟他好好聊聊。”景监转告卫鞅,卫鞅就说:“我这一次是用霸道来说服国君,看得出他已经心动想要用我。请让我再见一次国君,我已经知道他心中在想什么了!”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这一次卫鞅见到孝公,孝公与他相谈甚欢,连自己的双膝都会不知不觉地往前移动。为什么呢?因为上古时代还没有椅子,当时的中国人都是跪坐在席上,孝公对卫鞅这次说的话极感兴趣,唯恐听不清楚,所以两膝不自觉地前行,越来越靠近卫鞅。两人足足谈了好几天,孝公一点都不厌烦。

景监十分意外地问卫鞅:“你说了什么能这样切中国君的心意?我们的国君居然能欢喜成这个样子。”卫鞅回答:“我以前用帝道和王道来说服国君,国君说:‘帝道和王道都太久远了,我等不及了。贤君是要在活着的时候就能显名于天下,哪里能抑郁地等待数十百年再来成就帝王事业呢?’所以这一次我用强国之术来说服国君,国君非常高兴。可惜啊!选择这样的道路,将来就无法像殷、周一样国祚长久了。”

从两人的四次会面来看,“帝道”“王道”“霸道”都不是孝公想要的。只有“强国之术”,也就是《荀子》中所说的“强道”,才是孝公真正想要的东西。

看了这一段,就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帝道”“王道”“霸道”“强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之道分为很多层次。什么叫作“帝道”?所谓的“帝道”就是公天下之道,统治者不以私人私心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具体来说,传说中的尧舜实行的就是帝道,所以他们都把天子之位主动禅让出去。问题是,谁能没有私心?谁又能甘心为人作嫁?无怪乎秦孝公不愿选择这样的道路。

什么叫“王道”?“帝道”和“王道”都是行仁义之道,讲究以德服人。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帝道”公天下,所以尧和舜是禅让;而“王道”家天下,夏、殷、周三代则传之于自己的子孙。过去的中国人相信,既然“王道”是以德服人,就需要像殷汤、周文王一样积德行善数十百年,而后天下诸侯归心,方能取代前朝。秦孝公觉得这样实在太慢,秦国危机迫在眉睫,所以他也不选这一条道路。

什么叫“霸道”?“霸道”是“假仁义以行”之道。什么叫作“假仁义以行”?假就是借,他其实事事为了自己的好处打算,不过一定会拿“仁义”来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就叫“假仁义以行”。这样的国家为政或出兵,需要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大义名分他是不会做的。所以霸主们虽然仍是自私自利,但有时能够以理服之,原因就在这里。

什么叫“强道”呢?“霸道”和“强道”的本质都是以力服人,但“强道”连仁义的幌子都不要。我要进攻就进攻,我要掠夺就掠夺,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什么都可以做,不需要任何借口。在这种人的心中,只要能让自己更强大,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假的。而秦孝公和商鞅最终选择了这条道路,因为它见效最快。

是啊,用仁义道德来说服人,哪里比得上直接拿拳头来威胁人更快呢?“帝道”“王道”“霸道”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多多少少要收买人心。人心难测,花费时间实在太长,只有“强道”见效最快,往往能在当世中就看到成功。问题是,“强道”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第二个问题,卫鞅到秦国来,不就是想被秦孝公重用吗?为什么卫鞅不一开始就痛痛快快地把“强国之术”说出来呢?前面干吗花这么多时间说“帝道”“王道”“霸道”?万一弄得孝公不高兴,以后不再见他,那卫鞅前面所做的努力不是都白费了吗?

各位要知道,在战国时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后来很不一样。当时因为天下有许多国家,有才之人可以自由选择老板。所以不但君要择臣,臣也要择君。用现代的话说,卫鞅是来找合作伙伴的,不是来要饭的。

秦孝公固然想知道卫鞅是不是人才,卫鞅也想知道秦孝公是不是明主,是不是值得他信任,是不是能让他一展抱负。用什么办法可以了解对方呢?那就是试探。卫鞅的“强国之术”,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做法,他要彻底推倒一切旧制度,来建立一个新的时代。所以卫鞅反复地试探秦孝公,想要知道他是不是真有坚定的变法决心,是不是真的为了追求强大,可以不顾一切道德仁义。

只要孝公还有一点顾忌,只要孝公还有一点虚伪,那就不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卫鞅就只能再找其他的国家合作。结果在反复试探之后,这对君臣终于确定他们彼此是最好的搭档。只要他们合作,秦国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卫鞅用什么方法来使秦国强大呢?说穿了,就是《商君书》中所说的“利出一孔”。什么是“利出一孔”?在法家看来,天下人所作所为不过就是为了得利,因此只要把其他能够得利的孔道全部堵死,只留下一个能够得利的孔道,也就是国家想要人民去做的事情,这样所有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从事它,而且会越做越好。

卫鞅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卫鞅在秦国重新划分了各级军功爵位。他规定一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房屋、奴隶还有生活享受,全部由爵位决定。即使你家财万贯,但没有爵位,就不能住大房屋、穿好衣服,也不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只要有了爵位,这些国家都会给你。更狠的是,即使你父祖都是宗室贵族,只要没有军功,你就不能名列宗谱之中,自然也就不能继承父祖的地位。

但想要得到爵位,就只能拿军功来换,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拿敌人的首级来换。所以在秦国,想要荣华富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上战场”!所以这个方法一颁布,秦国举国上下,人人奋勇赴战。

咸阳宫遗址台(位于今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中间浅色部分为宫殿中唯一一根巨柱遗痕,有学者推测其为荆轲刺秦王时绕行之殿柱

试想,倘若你是六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面对秦军,却只见对面的秦人,一个个的目光都盯着你的脑袋不放,嘴角露出热情的微笑,你心中怎能不发毛?因为秦人心中想的是,这个脑袋可以换田地,那个脑袋可以换大屋,再一个脑袋就能让他娶上老婆。别国人视上战场为送死,秦人却视上战场为晋爵发财的坦途,怎么能不变成天下最勇猛的军队?

但天下有一得,则必有一失。卫鞅的办法对孝公好,对上战场的战士好,但是对原本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贵族们实在是一点都不好。这些既得利益者,本来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安享一生的荣华富贵。现在卫鞅把他们原有的财富、地位、权力全部夺走,分给敢上战场为国家战斗的勇士们,他们怎么能不对卫鞅恨之入骨?因此反对卫鞅最为激烈的,就是以甘龙、杜挚为首的秦国本土贵族们。

施行卫鞅新法后,一开始百姓都觉得很痛苦,因为有种种新的规定要强制他们遵守,例如卫鞅要求民众必须互相检举不法的行为,检举者受重赏,隐匿者必须连坐。又为了增加农业人口,规定从事工商业而贫穷者,全家都要沦为奴婢,只有努力耕织才能免去赋役。百姓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法律,实在是太不适应了。

可是等排除万难,坚持变法三年之后,百姓对卫鞅的新法人人称好。为什么呢?因为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了。因为这套军功爵制而获利最大者,正是平民阶层。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比实际的利益更能打动老百姓。如果没有实际的利益,统治者只会一天到晚谈空道理,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卫鞅变法之后,真的让秦国强大了吗?从下面的史事,各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

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

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秦孝公三年开始变法,七年就在杜这个地方和魏国订立了和平协议。各位还记不记得,魏国是战国初年的天下第一强国,当时秦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连河西都被魏国占领而拿不回来。而如今秦国居然能和魏国谈和,可见实力已让敌国不得不正视。

八年,秦魏就撕毁了和平协议,两国再次大战。但这次却是秦国占了上风,根据《史记·魏世家》的记载,秦国还夺取了魏国的城池。

十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全国最高军政长官,主持对魏国的战事。秦军势如破竹,最后包围了魏国的首都安邑,安邑宣告投降。能够让魏国低头承认战败,这是秦国的辉煌胜利。秦国前后花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打败了它最强大的敌人。

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十九年,天子致伯。

二十年,诸侯毕贺。

十二年,秦国营造了新都咸阳,并建造了宏伟的宫廷门阙。咸阳乃是关中平原的中心,从这一年迁都开始,此后一百多年都是秦国的首都,秦国借此牢固地占据了关中地区,成就了真正的帝王基业。

变法的功绩还不止如此,“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各位还记不记得秦孝公在“求贤令”里说过,他一心向往的就是穆公时“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的荣耀。而从变法到现在不到二十年,卫鞅就帮他达到了这个目标。

不到十年就能打败你最强大的敌人,不到二十年就能达到你追求的目标。历史告诉我们,自强是天底下最笨的方法,也是天底下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不求自强,只想玩弄小聪明、小技巧,真正的成功永远不会降临到你身上。往往你自以为抄了近道,其实却只是走了一条更加漫长的道路。只要你真心想自强,成功永远来得比你想象的更快,秦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

这一年,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决定出兵救赵。魏国闻讯,发动全国军队与齐国决战。结果齐军大胜,魏军惨败,统帅太子申被掳,大将庞涓被杀。魏国本来是战国初年第一强国,至此元气大伤,国际局势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魏国再也不能对秦国构成威胁。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就在魏国惨败后的第二年,秦国再次大举进攻魏国。卫鞅率领秦军打败了魏军,还抓住了魏军大将公子卬。怎么抓住的呢?卫鞅和公子卬是老相识,因此以约定两国盟好为由,欺骗公子卬前来会面。等公子卬一来,卫鞅就立刻派兵士抓住他,然后进攻没有主帅的魏军,就此获得大胜,这就是“强道”的做法。

为了奖励卫鞅的大功,秦孝公“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让他成为秦国的商君。变法二十年,卫鞅答应秦孝公的事办到了,秦孝公答应卫鞅的事也办到了。终孝公与商鞅一生,君不负臣,臣不负君,有恩有义,有始有终。

但如果有一天孝公不在了,商鞅又会如何呢?

二十四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

两年之后,秦孝公薨逝,他的儿子惠文君继位,立刻就把卫鞅给杀了。为什么呢?为了平息自己和秦国本土贵族们的愤恨。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卫鞅一开始施行新法,老百姓都有疑惧,不知道政府是不是玩真的。而贵族们根本不把新法当一回事,因为在贵族的心中,法律是用来规范平民老百姓的,不是用来规范他们的。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竟然连太子也犯了法,试问卫鞅处罚还是不处罚?

面对这样的情况,新法根本不能推行,请问如果你是卫鞅,你该怎么办?

太子是国君的亲生儿子,你和秦孝公再亲、再近,能亲近得过他的亲生儿子吗?如果你处罚了太子,国君会怎么想?而且贵族内部纵使可能不合,但面对胆敢挑衅贵族的外人时却是一体的,如果你胆敢处罚太子,就等于开罪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你有这样的勇气吗?

但如果你今天不敢处罚太子,新法才刚刚推行,国内有多少贵族都在等着看好戏,明天还有谁会把新法放在眼里?变法是你发动的,如今你又不敢真的执行,国君又会怎么想?

鞅曰:“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于是法大用,秦人治。

这时卫鞅对孝公说:“法令之所以不能实行,就是因为贵族们不守法。如果君上真的决心变法,就请先从太子开始处刑吧!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依法在他的脸上刺青,那就让太子的老师来替代。”

太子当时犯的法,需要接受黥面的刑罚,也就是在脸上刺青。但太子是未来的国君,国君的身体不能有伤残,那该怎么办?于是商鞅建议由太子的老师们来代替太子受刑(各位看,当老师的还真够倒霉的)。但即使如此,人人都将知道是太子犯法,这对太子将是巨大的羞辱。

天下的事情,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到这一刻,秦孝公面对他人生的巨大考验。卫鞅等于是在质问他,是不是真的想实行新法?如果孝公不能坚持下去,那么变法事业就到这里为止,不可能再往前走了。

因此孝公决定坚持变法,他先从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这个国家的太子开始牺牲。但如此一来,老百姓就发现连太子犯法都不能够幸免,于是太子以下,人人就不敢不守法。变法因此成功,秦国从此国富兵强。

在此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最后消灭了所有的国家。但商鞅的办法到了后来又不是什么秘密,为什么六国不学秦法,而要眼看着局面越来越糟?

原因很简单,正如卫鞅所说“法之不行,自于贵戚”,贵族们从来也不觉得他们应该守法,在六国和秦国都是一样的。可是六国不敢对付既得利益者,而孝公和商鞅敢。如果在当年那一刻,孝公和商鞅退却了,那么秦国也就会沦为像六国一样的命运,如此而已。

商鞅借由太子犯法这件事,替新法树立了威严,此后没有贵族敢犯法。但是,太子会忘了这怨恨吗?太子的老师们会忘了这怨恨吗?贵族们会忘了这怨恨吗?前面二十几年因为有孝公在,他们只好隐忍,现在秦孝公已经死了,还有谁护得住你商鞅?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其实商鞅在孝公死后,他也知道大事不妙,立刻准备逃跑。可是他订立的法律实在太严密了,各国又惧怕得罪秦国,最后连他自己也跑不掉。他只好返回封地发动部属准备抵抗,结果他改革的秦国实在太强大了,一下就平定了他的叛乱。最后商鞅死得极为凄惨,被处了“车裂”之刑,也就是民间俗称的“五马分尸”。

请问各位,商鞅有本事能让秦国从穷国、弱国变成天下第一强国,这是多么有才智的人。为什么这样有才智的人,最后竟然会让自己落得这样死无全尸的下场?

其实当孝公在位时,贵族们就欲除商鞅而后快。《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是一位读书人,有一次商鞅问他:“我的治国比起百里奚,谁更贤能?”社会经验丰富的朋友们,如果听到上位者这么说,大概都可以猜得出来,他的言下之意当然是自以为更贤能,希望从你的口中得到肯定。

可是赵良怎么说呢?他举了实际的例子,让商鞅哑口无言。

赵良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赵良说:“当年百里奚担任秦国宰相时,出门不用车马,四周不用护卫,他的政绩历历在目。当他死的时候,秦国不分男女,人人痛哭流涕,小孩悲伤得不愿唱歌,舂谷的人难过得发不出号子声,都是因为感念百里奚的恩德。

“可是如今阁下出门,如果不携带众多强壮的护卫,如果左右没有武装士兵保护你,你就不敢出门。《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危险,还想要长保平安吗?”

商鞅为何要这么多人保护才敢出门?不就是积怨太多,担心有人想刺杀他吗?从赵良的话里,各位就可以看出商鞅和百里奚为政的不同,以及在秦人心中地位的高下了。商鞅自以为功盖秦国,为何最后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因为他所提倡的“强道”,本质就是“以力服人”,不管对内对外都是如此。

在中国文化中,做事可分为几种境界。中等人是“以智服人”,用智谋达到目的,久了之后容易使人心生防备。有朝一日,当别人看到你就会多方提防时,你的路就会越走越窄,所以这只能算中等人的做法。

上等人则是“以德服人”,堂皇正大,光明磊落,如同百里奚一样,每件事都让人得到好处,让人感念你的为人。这种方法见效虽慢,却是后遗症最低的做法,而且做事不怕人知,人家知道只有更佩服你,所以列为上等人的做法。

其实“以德服人”,不过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但在道家看来,还有更高的境界。一个人做事能够不显山、不露水,不以人力强为,出手总在自然关键处,是以费力最小而成功最大。他所做的事就算摆给你看,你也未必看得懂,有如黄石公之遇张良,这是超等人物的做法。

那么下等人又是如何做事呢?下等人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见效最快,但会在他人心中累积怨恨。有朝一日等你力量衰落了,他人必会报复,全天下都将会是你的敌人。所以商鞅的命运,从他一开始所选择的道路,从周围的人如何看他,其实就已经决定了。

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_第八章_你,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帝国崛起·王道、霸道与强道的取舍第八章_你,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