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七章 璎珞、华鬘与数珠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我们将要讨论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问题:

(1) 作为造像服饰——在汉化佛教中,似乎是菩萨级造像的服饰专用的璎珞〔yingluo 婴落〕与华鬘的来历、种类及其施用范围等问题,包括璎珞等可以用作殿堂内庄严具的问题;

(2) 连带地讲一下本来可以附属在第五章“僧服”中说一说的汉化佛教造像服饰的事;

(3) 连带地讲一下应该在第六章“随身具”中讲到的“数珠”。

这样安排,主要是迁就璎珞与华鬘。因为,这两种随身服饰,在汉化佛教造像中,大致仅限于菩萨级和诸天中的个别人物佩戴,但它们又可以在殿堂中作为庄严具单独使用。它们又是数珠的原型,或者说,数珠是它们的实用型改造。把相关的这些放在第三、五、六这三章中讲,都有赶前错后的弊病,因而,只可另辟一章,把它们集中在这里讲了。

第一节 璎珞与华鬘

璎珞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特别是贵族——用来装饰身体的一大类首饰的梵文意译。追溯佛经中相对应的梵文原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几个:

Muktā-hāra,其中Muktā义为“珍珠”,hāra则有“成串”之义。这个词语的本义大致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Keyūra,音译是“吉由罗”,它大致指的是首饰中带在手臂上的手镯、臂钏一类饰物。

Ratnāvali,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一连串的宝石”。

Rūcaka,这个词的本义大致是指“华鬘(花鬘)形的首饰”。而华鬘本身,则是梵文Kusuma-mālā的意译。其中,Kusuma原指一种素馨属的植物,音译有“俱苏摩、拘薮摩、须曼那、须末那”等,特指它的花,在佛经中常用作一切花的以部分代全体的统称。mālā义为花环、环状物。也有用mālā来作Kusuma-mālā的简化词的。华鬘主要指一种环形颈饰,也就是现在南亚次大陆还在使用的花环,如我们在礼宾式中常见往贵宾脖子上套的那类饰物。它与Mukta-hara的区别,大约主要在所用的串联饰物之不同,一为植物质,一属矿物质罢了。所以,有的佛经翻译家有时也把Kusuma-mala或mala译成“璎珞”了。

据此,我们可以把佛经中“璎珞”一物所指的内涵,宽泛地界定如下:

(1) 它是环状的饰物,宽泛地说,包括挂在颈部和垂于胸部,戴于头部,戴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上的全算。

(2) 它主要是用珍珠、宝石和贵金属串联制成的。宽泛地说,有时把华鬘也可计算在内。

至于璎珞的用途,大致地说,在佛教兴起以前,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人们早已使用它了。特别是那里的贵族,是经常用它来装饰自己的身体,并用来显示身分的。古代南亚次大陆的神,自然是贵族统治者在天上的投影化身,他们也是使用这类饰物的。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衣饰”条中,记自己在古代南亚次大陆亲眼所见,无论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璎珞”。特别是贵族:“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据《佛所行赞》卷一所载,释迦牟尼当太子时,就是“璎珞庄严身”的。又据《中阿含经》中的《木积喻经》,有许多青年女性修饰身体时使用的记录:“年在盛时,沐浴香熏,著明净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

但是,哪些人能佩带这些,玄奘所见似乎也有等级和种姓等的区别限制:“其有富商大贾,唯钏而已。”不过也不尽然,如《妙法莲华经》的“信解品”中,讲到那位“富长者”及其失散了的儿子的故事时,描写儿子所见父亲的豪华富贵情状:

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值千万——庄严其身。吏民童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这是一位大富翁的气派。可是他有“吏民”伺候,说明在政治上身分不低。

至于从玄奘这位佛教徒眼中所见的各派“外道服饰”,则是“纷杂异制。或衣孔雀羽尾,或饰髑髅璎珞,……”在此说几句:玄奘所见的“饰髑髅璎珞”的“外道”,乃是信奉湿婆(梵文Siva的音译)的教徒。湿婆的意译名称是“大自在天”,为古代南亚次大陆三大主神之一,他的颈饰就是许多髑髅联结而成的璎珞,因而绰号为“饰髑髅璎珞者”(梵文Kapalamalin的意译)。这个教派的教徒也采用此种璎珞作颈饰,所以绰号为“佩戴髑髅者”(梵文Kapaladharin的意译)。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所载,玄奘过流沙时,有大神守护,据说就是“深沙大将”,根据有关他的仪轨,他的颈饰是髑髅璎珞。这就是《西游记》中沙僧造型的原型,为研究中国神魔小说的人所习知。

但是,佛门舍弃世上一切荣华富贵,按清规戒律的要求,是不能佩戴这些饰物的。《四分律》卷四中讲到八位释迦牟尼本家弟兄和他们的理发师优波离出家时的故事,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情况:

时阿那律释子、跋提释子、难提释子、金毗罗释子、难陀释子、跋难陀释子、阿难陀释子、提婆达释子,优波离削发师——第九——各净洗浴已,以香涂身,梳治须发,著珠璎珞,乘大象、马,出迦毗罗卫城……时诸释子……下象,脱衣服、璎珞具,并象与优波离,语言:“汝常依我等,以自存活。我等今者出家,以此宝衣并大象与汝,用自资生活。”……时优波离即以所得宝衣、璎珞,以白叠裹之,悬著高树,念言:“其有来取者,与之!”……

这九位全都皈依释迦牟尼佛去了。可见,璎珞是古代南亚次大陆在家人特别是贵族(不分男女)的随身装饰品,出家僧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佩戴璎珞的。佛经中类似的故事记载相当多,只举此一例以概之,不赘引。但应补充说几句:这里的“释子”,意为“释迦族的青年人”,他们尚未出家。与一般称说的“释子”指称出家的僧人不是一个概念。

就是在俗的善男信女来参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也常把璎珞等首饰摘下来,以示尊敬。特别是在有求于佛的时候,更是如此。例如,《观无量寿佛经》卷上所载,阿奢世太子把父王频婆娑罗监禁起来,想把他饿死。母后韦提希前往探视。她洗澡后,把酥蜜和炒面粉掺在一起,抹在身上,又在璎珞的掩盖下带上葡萄浆,带给老王吃。后来韦提希祈求释迦牟尼佛来救驾,她一见到佛,立即“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璎珞与由于尊敬对方而舍弃璎珞的事例。

华鬘,如上所述,是古代南亚次大陆盛行的一种装饰性花环。它主要是由鲜花编织而成,其作用料想和璎珞也差不多,只是多用为头饰和挂在身上作为颈饰类饰物罢了。

佛教摒弃世上的荣华富贵,因此,佛和罗汉等出家人是不佩戴璎珞、花环等饰物的。僧人在作为贵宾时短期内被人给戴上颈饰性质的花环,亦为戒律所许。只有菩萨级人物,除了现比丘形的如某些地藏菩萨等之外,正规的菩萨形象全都佩带各种各样的璎珞与华鬘,并可以接受这种馈赠。典型的例证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说: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悯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悯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堠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悯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为什么菩萨能接受此种供奉?看来是与释迦牟尼得道前——包括本生经中的无数前生时——属于菩萨级有关。特别在释迦牟尼当王子的时候,更是璎珞遍体的人物。这就影响到佛教的早期造像。佛传中的释迦牟尼就是王子装束的呀!

按古代南亚次大陆的菩萨造像,其璎珞与华鬘性质的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颈饰,基本上属于项圈系列,梵文中称为Kantha-bhusa的。

胸饰,多由华鬘或串珠形态的华丽串形物组成,从脖子上往前挂在胸前。但有两种从左肩往下斜挂到右方腰腿部的,得说一说:

一种是花环形,是从左肩下垂,绕过右腿的一个大环状物,梵文称为Ardha-hara,意译为“斜挂”或“半璎珞”的便是。

另一种是线形,或说带形,也是从左肩斜挂到右臀部,而不及腿部下侧。常见的最短,也就在乳房下一绕而上;也有掖在腰带内的;长的则从臀部一绕。这种,梵文称为Yajnopavita,汉文译作络腋、神线、神索、净绳、持供等。据说,婆罗门教徒在学习“吠陀”经典完毕之时,得授此线以为标志,佛教造像用此,是从婆罗门教那里沿袭移用,汉化佛教的塑像家也习称它为“绶带”。

腹部的装饰也和世间习见的那样,集中于腰带部分。梵文中称为Udara-bandha的,汉文可译成“腹带”;梵文中称为Kuca-bandha的,则可译成“乳带”。总的说来,腰带由金属和珠宝构成,和世俗所用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有梵文称为Mekhala的,音译“弥呵罗”,意译则为“金带”。还有梵文称为Rasana的,称为Kanci的,一般都可译作“宝带”。

戴在上臂部和腕部的,梵文统称为Baju的,译作“臂钏”;梵文称为Kataka的,译作“腕钏”。还有戴在踝部的,梵文称为Nupura,可以译作“足钏”。以上,造像家常分别称之为“臂严”(“庄严”的严)、“腕严”与“足严”。

可是,汉化佛教的菩萨像的装身庄严越来越不讲究,有时连斜挂和络腋也分不清楚,甚至取消。宋代以后,封建意识加强,许多菩萨身上裹的衣服越来越多,那些装身庄严就看不出来了。观世音菩萨又经常戴上风兜,连宝冠(也是装身庄严的一部分)也看不出来啦。外来的华贵逐渐让位于本土的朴素无华。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_第七章_璎珞、华鬘与数珠_第一节_璎珞与华鬘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第七章_璎珞、华鬘与数珠_第一节_璎珞与华鬘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