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九章 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

《闽中海错疏》是明代记述我国福建沿海各种水产动物形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分布的著作。作者屠本畯〔jun俊〕,字田叔,自称憨先生,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历任太常寺典簿、礼部郎中、辰州知府,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任福建盐运司同知。屠本畯廉洁自持,生平喜好读书,自称:“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伸以当枕落,愁穷以当鼓吹。”《闽中海错疏》是他入闽任职后,应当时在京任太常少卿余寅要求写的。此外,他认为,海产动物种类繁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自己身为盐务官员,并熟悉海物,因此也将写这部著作,作为自己份内的事。

《闽中海错疏》成书于万历丙申年(公元1596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皆为鳞部,分别列有鲤、鲫、鲂〔fang房〕、鲨、吹鲨((鱼辟))、鮆〔ci此〕、(魚子)、石首、鱓〔tuo驼〕、海鰌〔qiu求〕、比目、过腊(卷上)和乌鲗、马鲛、鯏、带鱼、鱆鱼、(魚規)〔gui规〕、水母、魟〔hong烘〕鱼、弹涂(跳鱼)、(魚戔)〔zhan战〕鱼、丁斑、银鱼、针鱼、海燕、白鱼、镜鱼、黄三、火鱼、白刀、鲭鳀〔qingti青提〕、枫叶、抱石、(魚定)〔ding定〕鱼、蛊鲐〔tai台〕、(鱼夬)鱼、虾、鲮鲤(穿山甲)、虾蟆、水鸡(卷中)等类,每类下再分条记述,计107种。卷下为介部,分列龟、鳖、蟹蚶、蛤蜊、蛎房、壳菜、蜯、海月、泥笋、龟脚、石决明、蛏〔cheng撑〕、鲎〔hou后〕、螺、龙虱等类,计90种。其中以海产经济鱼类为主,兼有部分淡水种类。这里面包括有四大海产珍品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还有对虾。所记鱼类有80多种,分属鲤形目、鲈形目、鲱形目、鲻〔zi资〕形目等20多目,鲤科、鲷〔diao刁〕科等40个科。所记两栖类10种,分属蟾蜍科、雨蛙科、蛙科。还有软体动物贝类、节肢动物虾蟹类,以及少数爬行动物龟、鳖和哺乳动物,种类繁多。

《闽中海错疏》对动物形态、习性和生态的描记是很仔细很有特色的。例如记真鲷(过腊鱼):“过腊头类鲫,身类鳜,又类鲢鱼。肉微红,味美。尾端有肉,口中有牙如锯,好食蚶蚌。以腊来春去,故名过腊。”可与现代人的描述相对照。既写出了真鲷口中有犬齿、臼齿和体淡红色的形态特征,又写出了底层鱼类主要吃贝类的生活习性,还写出腊来春去的回游特点,非常清楚。记弹涂:“大如拇指,须鬣青斑色,生泥穴中,夜则骈首朝北,一名跳鱼。”突出了弹涂鱼在泥沙中生活的生态特点。对鲎的描述,不仅记了体形如熨斗、壳覆身上、尾锐而长、触之能刺、体色背青黑、眼在背上、腹下12足、环口而生等,还记有其血蔚蓝、雌多子、子如菜豆大而黄色、布满骨骼中等,非常细致。

在形态特征细致观察鉴别的基础上,《闽中海错疏》还进行了分类的尝试。首先采取连排的方法,把性状相近的种类排在一起:例如把鲤形目的鲤、黄尾、大姑、金鲫、棘鬣、赤鬃、乌颊、方头等连排,再进一步把鲷科中分属于三个属的棘鬣、赤鬃、乌颊连排,反映了它们的亲缘关系,初步表现了对科、属概念有所认识。把12种鲨:虎鲨、锯鲨、狗鲨、乌头、胡鲨、鲛鲨、剑鲨、乌鬐、出入鲨、时鲨、帽鲨、黄鲨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区别,既注意它们相似的共同特征,又注意它们相异的个体特征,在分类排比上加以区别;作者还在按语中指出:“鲨之种类不一,皮肉皆同,唯头稍异”,突出以头部特征为区分比较的重点。在屠本畯之前,黄衷在《海语》一书中,曾记述过二种鲨。《闽中海错疏》扩大到12种。对有些也称为鲨的如吹鲨(小鱼),认为别是一种,不予列入(实际属于鲈形目),表明其分类标准和取舍,是有明显进步的。

《闽中海错疏》对水生无脊椎动物记述也较详细,软体动物螺类就以连排方式记录了香螺、钿螺、紫背、鹦鹉螺、泥螺、米螺、田螺、溪螺、黄螺、红螺、蓼螺、棱尾、马蹄、指甲、八桡、鸲鹡螺、花螺、竹螺、油螺、莎螺等21种,从形态、大小上加以区分。对有些常见螺如泥螺记述为:“壳薄,肉如蜗牛而短,多涎有膏。”对其生长情况记:“春三月初生,极细,如末,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五月内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所记生长情况与现代调查基本相符,而在处理和利用上则更生动精彩诱人。再如对节肢动物虾类记了12种,特别是对龙虾的记述非常形象生动:“置盘中,一尺许,须四僚,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隆起三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用语精炼,引人入胜。另外,书中还记了草鱼、鲢鱼的饲养流程:“土人以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畜于子池,稍长入苇塘,曰芦鲢。可尺许,徙之广池,饲以草,九月乃取。”这些方法既反映了当时淡水养殖的较高水平,在今天也有实用参考价值。

《四库提要》评论这本书说:“辨别各类,一览了然,有益于多识,考地产者所不废。”是有见地的。

屠氏另著《海味索隐》列十六品为:蚶子颂、江瑶柱赞、子蟹解、砺房赞、淡菜铭、土铁歌、(虫孱)颂、蛤有多种、黄蛤赞、鲎笺、团鱼说、醉蟹赞、蝗鱼鲞鱼铭、青鲫歌、蛏赞、鲻〔zi资〕鱼颂。作者以颂、赞、歌、说、笺、铭等多种文学形式,表述了水生动物的名称、形态、种类、性味、产地和用途等多方面的知识,也很有特色。

继《闽中海错疏》之后,李调元(字雨村,四川人)于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著《然犀志》二卷,记广东水产近百种,记其形状,考其出处,一一精细备载,也很可观。例如记“海马”:“其首如马,其身如虾,其背佝偻,有竹节纹,长二三寸,雌者黄色,雄者青色。”也很生动,可与现在海马图相对照。又清代经学兼博物学家郝懿行著有《记海错》一卷(公元1874年),追记所见海产动物40余种(包括海带一种)。特点是注意考证,文笔精炼。例如记“望潮”(蟹):“海蠕间泥孔漏穿,平望弥目,穴边有一小蟹,跂脚昂头,侧身遥睇,见人歘〔xu需〕入”,于海天泥沙生境中记海蟹形态活动历历如绘,生意盎然,令人神往。记“海盘缠”:“大者如扇,中央圆平,旁作五齿歧出,每齿腹下皆作深沟;齿旁有髯,小虫误入其沟,便作五齿反张,合界其髯,夹取吞之。既乏肠胃,纯骨无肉。背深蓝色,杂以頳点……”形象逼真,活动如实。郝氏还记了“(魚瓦)鮥〔gengluo更洛〕鱼”“鳞有异彩,入夜光明”的特点,纠正了王渔洋以何罗鱼为鲥鱼之误。在郝氏稍后,1886年郭柏苍根据自己数十年在海滨的亲见,加上采询老渔民的经验,还证之古籍,写有《海错百一录》五卷。卷一卷二记渔,写捕鱼工具及捕鱼方法,两卷共记鱼174种。卷三记介、壳石121种。卷四记虫30种(另附记海洋植物24种),补充和丰富清代以前诸书的内容,所记多为实际观察记录,采用民间资料也较多。例如记鲨就达25种之多,首先列举“其皮如沙,背上有鬣,腹下有翅,胎生”的特点,然后根据身体大小、头部尾部特点、体纹体色等加以区分。共记有:海鲨、胡鲨、鲛鲨、剑鲨、虎鲨、(鱼狗)鲨、黄鲨、时鲨、帽纱鲨、出入鲨(以仔鲨从母口出入而名)、吹鲨、秦王鲨、乌翅鲨、双髻鲨、圆头鲨、犁头鲨、鼠(虫吾)〔wu吴〕鲨、蛤婆鲨、泥鳅鲨、龙文鲨、扁鲨、乌鲨、黄鲨、白鲨、淡鲨、大鲨、乞食鲨等。卷五记海鸟、海兽、海草。《海错百一录》堪称海洋生物全志。

这些著作的问世,在当时对指导生产和丰富生物学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生物学》_第九章_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_第三节_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国古代生物学第九章_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_第三节_水产动物志《闽中海错疏》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