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衰落
第十六节 乾嘉学派及其对科学的影响
康熙之后继位的雍正皇帝一改康熙时期的政策,除钦天监留下极少数的传教士外,其余的传教士一律被驱逐到澳门,不准进入内地。 自此,中国闭关自守,开始了长达一百二三十年的锁国时期,几乎与外部世界断绝了联系。这个时期正是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知识界却陷入钻故纸堆、咀嚼文字、引经据典的状态,处于极其沉闷的学风之中。到乾隆(公元1736—1795年)、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这一学风至盛,故称之为乾嘉学派。也因此,中国科学技术与世界潮流的距离越拉越大,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乾嘉学派的出现,是当时历史和政治氛围的产物。清代雍正乾隆兴文字狱,执行寓禁于修的政策,提倡以考据的方法研究学问。于是,一批知识分子闭门钻研古籍,抛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向,开创了考证学之风尚。清政府为控制和笼络知识分子,亦组织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其中,有康熙年间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和工具书《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乾隆期间更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乾嘉学派在当时的文化和学术界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并对其后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方面,其采用的治学方法则以考据为主,注重实证。因其推崇汉儒经注,又被称为汉学或清代古文经学,亦有以其学术风格和治学方法朴实无华,而名之为朴学的。
乾嘉学派在考证、整理古代典籍的活动中,也涉及到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典籍。他们不但校勘、注释了已有的科技文献,而且重新辑出或发现不少散佚的科技书籍。这些工作,对于读通难读的古籍,订正古籍流传中出现的错讹,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通过整理使其得到保存和流传,供后人研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这种以考据学为主的学风,虽在注疏之时亦对原有的学识有所发明,而总的来说是从古书到古书,从历史到历史,脱离生产实践,更缺乏科学实验,违背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对科学技术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