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五章 技艺篇

第二节 精彩纷呈的庙宇装饰

台湾的每一座古老庙宇,堪称一座艺术宫殿,除供奉有各种栩栩如生的神像之外,庙宇建筑中的各种艺术装饰,如石雕、木雕、剪粘、交趾陶等,均有许多极富艺术价值的杰作,显示出台湾民间艺匠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才华。

(1) 石雕

明郑以来,海峡两岸贸易频繁,但海峡行舟,风大浪险,大陆来台的帆船常以巨石压舱镇舟,这就为台湾石雕提供了许多本岛没有的良好石材。其中最上等的石雕材料是青岛石,色泽微绿,年代愈久,愈有光泽;次为陇石,色泽带黄。这两种石材质地坚硬,雕刻的棱角锋利清晰,线条粗壮有力,在台湾古老庙宇中,由青岛石或陇石雕刻的作品,虽饱经风雨,但至今仍完好如初。

台湾庙宇石雕中,石狮和石柱是最重要的部分。

台湾庙宇门口的两侧,必定立有一对石狮。右为母狮,足下伴以小石狮;左为公狮,足前垫以石球或石钱。石狮有坐姿,也有立姿,体格健壮,嘴大眼突,厚鼻短脸,毛发卷曲,抬头挺胸,一副威风凛凛、气象恢宏的架势,其造型已失去自然界狮子的真实感,变成一种饶有趣味、威猛无比、地道中国形式的辟邪石兽了。据说,双狮负有守护庙宇、驱邪止煞之责,所以台湾一般寺庙中的石狮雕刻,着重表现其雄健骠悍的特性,雕刻得颇具力感。

在台湾众多庙宇的守门狮中,以台南孔庙前的四只小石狮雕刻年代最早,据说在乾隆以前。这四只小狮以花岗石为材,正襟危坐,眼睛平视,嘴唇紧闭,显得庄严肃穆。鹿港龙山寺前的一对青石狮,也有近200年的历史,方头竖耳,昂首怒目,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相传由两位大陆商人所赠。这两个商人,叫许克京和刘华堂。他们来台经商、搭船回大陆时,途中忽遇暴风雨。刘华堂想起鹿港龙山寺的观音菩萨十分灵验,便向她遥祷,不到一个时辰,果然风平浪静。他俩平安到达福州,赶紧寻求名匠,镂雕石狮一对,献给龙山寺。此外,台南延平郡王祠、台中万春宫、彰化定光寺、台北三峡祖师庙,以及宜兰北围永镇宫等处的石狮均各具特色,是台湾石狮中的上乘之作。

石柱又称“龙柱”,造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纯有力者,双柱各有一条长龙盘抱,除上下两端略有云彩水波装饰外,别无它物,但生动有力,古朴浑拙。这一类以鹿港龙山寺的龙柱为代表。该寺共有三对龙柱,其中三川门前的一对艺术价值极高,一边龙头在上,作飞天状,一边龙头在下,作入地状。两龙神采奕奕,眼波交流,呼之欲出,号为“观天覆地”。另一类为繁复多姿者,除柱身、长龙之外,还饰以花叶、人兽,并绘以黑白色线,十分热闹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台湾的妈祖庙一般都雕这类龙柱。其中台北万华龙山寺的石柱最为典型,不但有龙柱、龙凤柱,还有百鸟朝凤柱、郊游纪趣图柱,花样甚多,气派非凡。最富情趣的是郊游纪趣图柱。此柱雕刻十分细腻,用刀如笔,风光秀丽,郊游者神态各异,生动轻松,艺术造诣很高,令人看后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

除石狮、石柱外,台湾庙宇中的石鼓、石珠,以及石龛、石门、石窗、乃至墙壁上往往都雕刻着各式精美的图案,或花鸟、或飞禽、或走兽、或亭台楼阁、各类书法、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中的故事等等,整座庙宇俨然石雕艺术的展览厅,令人有目不暇接之叹!

(2) 木雕

台湾庙宇的木雕用料大多亦运自福建,主要有樟木、茄冬木或柿木,最好的是檀木。艺匠亦大多请自福建,木雕风格与闽粤大抵相仿,但更加精致,不惜工本。其独特之处突出表现在斗拱与雀替的运用与装饰方面。

台湾庙宇中的斗拱和雀替,几乎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有的雕成八仙造型,有的雕成老人或力士,或飞龙或走兽,或花鸟或鱼虫……多彩多姿。这些题材大都具有民俗意义,如八仙造型,因八仙都有神功,一则可镇邪,再则八仙献挑又带有吉祥之意,而花鸟、飞禽、走兽之类,也各有福、禄、寿的寓意。

每雕刻一件斗拱或雀替,都是一次艰苦的艺术创作。艺匠们先根据它们使用的部位,选好木料,然后再决定雕刻题材;这些雕刻并非单纯的浮雕,而是将整块木料一层层地做空心立体的雕刻,既要使作品精细优美,又须顾忌到不要因木头雕空而降低了它承重的功能,其雕刻难度之大、技艺之高超,可想而知。

台湾庙宇对于门墙、隔扇的雕刻也极为重视,有的甚至将整扇门墙作大幅的立体雕刻。如马公天后宫门扇有两幅大型木雕,其一为“凤凰呈祥图”:一只展翅的凤凰栖息在盛开的牡丹花旁、梅花之下,透出一股欣欣向荣的吉祥气息;其二为“独鹰图”:一只振翅欲飞的老鹰,独立山头,锐利的目光正俯视山下,给人以健美、敏捷、充满活力的艺术感染。这两件木雕虽已年代久远,历经风雨,至今仍能清晰地看出当年艺匠雕工之精湛,构图之优美。

此外,台湾庙宇中的神桌、烛台以及供信徒们抽签用的签筒……凡属木制品,无不任由艺匠们尽情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以刻刀当画笔,给后世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3) 剪粘

台湾庙宇还利用一种叫做“剪粘”的造型艺术来精心装饰。所谓“剪粘”,就是利用碗片上原有的彩色绘画以及碗的弧度,选取适用造型的部分,粘接到事先塑造好的形体部分上去。例如剪粘人物,先塑好人物的基本形体,然后将碗片加工成可利用的各种形状,把人物的衣服、帽子等各个部分用碗片粘接起来,使人物的形态更富色彩感和立体感,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粘着剂一般用石灰、石棉加上糖水(有的甚至用蜂蜜)调和捣烂配制而成,粘性极强,经久不脱。剪粘似乎是“雕虫小技”,其实是一种十分高超的技艺,艺匠们必须胸有成竹,在造型的感受以及碗片的挑选使用上,都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才能把握住物体的正确形象,使型体粘接得天衣无缝,逼真传神。

台湾庙宇的屋顶上、屋檐下、墙壁上,到处都装饰着各种五彩缤纷的剪粘造型,有蛟龙腾飞、猛虎下山,有牡丹争艳、龙凤呈祥,还有八仙过海、三官大帝、福禄寿三神等等。这些花花绿绿的剪粘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远远望去,整座庙宇显得愈加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4) 交趾陶

在台湾古老庙宇中,还可发现一种叫做“交趾陶”(又称“交趾烧”)的装饰品。所谓“交趾陶”,就是利用粘土塑造成各种形象并加以绘釉,然后放进窑炉里用低温烧制的一种陶器。这种艺术品集塑造、绘画、烧陶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其渊源可一直上溯到中国鼎鼎大名的唐三彩,然而它直接承继的则是广东的交趾陶(又称“石湾窑”)技艺。

相传清道光年间,台湾嘉义有位名叫叶王的人,从小在乡间放牛,喜欢一边牧牛一边用泥巴捏泥偶来玩。一天,他被一位来自广东的烧陶师傅发现,收他为徒,传授石湾陶技法。从此他技艺日进,所制陶偶精巧妍丽,于是叶王名声大噪。据说台湾南部庙宇中的陶塑人物、山水等,大多出自他手。现今台南学甲慈济宫、佳里震兴宫、金唐殿等处,仍保存有叶王晚期的作品,弥足珍贵。除叶王外,台湾交趾陶名师还有台南的洪华、洪昆福等人。 日本统治时期,叶王的遗作曾送往日本参加世界博览会,得到极高的评价。

台湾交趾陶虽艺承石湾窑,但并非单纯模仿,由于受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技法与着色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如石湾窑讲究灵巧、轻盈、可爱,而台湾交趾陶则注重写意而不重写实,较为拙朴沉厚,富有量感等。

交趾陶大都安置在庙宇的墙上或庙顶上,题材与各种雕刻和剪粘大致相同。交趾陶的装饰,使庙宇平添了更强烈的艺术气氛,是台湾庙宇建筑的又一大特色。

目前,台湾交趾陶的制作技艺更趋细腻和多样化,并已由庙宇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化与生活化,如室内陈设,壁饰,以及文玩等各种工艺品,品种繁多,成为我国台湾地区的一种著名的传统陶塑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

(5) 绘画

台湾庙宇中的绘画也很多,一般都绘在门、窗、柱、梁间以及墙壁的上面,不仅用以装饰,更主要的是利用绘画题材进行宣导教化工作。其内容大都源自中国文化、礼义孝悌敦亲睦族之类的民间传说故事;既有人物故事画、花鸟画、走兽画,也有山水画等等,几乎中国传统艺术所表现的领域,在台湾庙宇的绘画中都可以找到。因此,台湾庙宇绘画实际上并不是宗教绘画(城隍庙和狱帝庙墙上所绘的“地狱受审图”除外)。

台湾庙宇中的绘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色彩绚丽,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黄、藏青、白等,较少使用黑色。这种色调给人以幸福的快乐感,并含有正义和吉祥的意义,这与人们想象中的神作为“替天行道”、能“驱邪治病”的正义形象是完全吻合的。不过,由于台湾的庙宇一般四五十年就要翻修一次,而每一次翻修都会毁掉不少精美的绘画,因此,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台湾庙宇中的绘画,属于民国初年的作品就已算是比较古老的了,其余大都是近五六十年来的作品。这些绘画通常在要画的地方先打上白色的粉底(用石灰与石棉糖水混合捣细而成),待将干未干之际,以墨或矿物质色料混水作画。台湾气候干湿变化很大,用石灰打粉底,自然很容易风化而剥落。因此后来艺匠们改用水泥漆或塑胶漆先打白色底,然后再用水性塑胶漆或油性油漆作画,这样虽然易于长久保存,但绘画的风格却因此而走样,不如原来那么耐看了。

台湾庙宇绘画最醒目的是大门上的门神彩绘。台南府城隍庙大门上原有一对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两将军,是台南名画工潘春源民国初年时的作品,勾笔精湛,笔锋刚中有柔,人物眉目俊秀,衣褶战甲井然有序,色彩拙朴,古意盎然,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可惜后来在重修该庙时被损毁,如今只能从照片上看到它的风采了。

中国民间何以将秦、尉迟两位将军视为“门神”?据唐三教《搜神大全》所记:“门神,唐秦叔宝、尉迟敬德二将军也。”说是唐太宗晚年身体欠安,寝门外鬼魅呼号,夜不安枕,太宗遂将此事告知群臣,秦叔宝说:“末将愿与尉迟敬德立门外伺候。”太宗准其奏,是夜果然平静无事。以后太宗乃命画匠绘二人像于门上,从此鬼魅不再骚扰。后世因袭,秦、尉迟两位将军便成为中国人的“镇门之神”了。

台湾庙宇绘画中,墙壁上的绘画也有不少精美之作。如台南大天后宫由玉峰所绘制的巨幅《八仙图》、《春夜吟诗图》,人物动作表现准确而传神,特别是后一幅,不仅有中国画的笔趣,而且在表现技法上更有远近前后的立体感,颇为难得。

从总体来说,台湾庙宇的规模和格局不如大陆的庙宇宏大,但从建筑装饰艺术上看却比大陆庙宇精美华丽,给人以“小巧玲珑”之感,处处显露着台湾地方独特的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的卓越成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理应受到珍视和保护。

台湾传统文化探源》_第五章_技艺篇_第二节_精彩纷呈的庙宇装饰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台湾传统文化探源第五章_技艺篇_第二节_精彩纷呈的庙宇装饰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