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章 印章概述

第五节 印章边款

边款是落在印面以外的款识。内容多是署篆刻者姓名、别名、别号、年龄、刻制日期(多用干支纪年)、地点,或注明为谁刻制、与印主的关系、师法来源、印文出处、刻印意图等,也有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和感想,或附刻诗文,配以图案的。

印章边款的使用,是从古代青铜器上的款识借鉴而来的。青铜器物上的款识,也叫“钟鼎文”。凹下的字,即阴文,称为“款”,凸出来的字,即阳文,称为“识”。

古代印章上多无边款,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印章质地都是铜的、玉的,过于坚硬,不易凿刻的缘故。再说那时的印章都是专业工人制作的,也没有必要刻边款。但在隋代官印的印背上,已有凿刻的年号款出现。宋代官印,印背上也大都刻有年款和铸造机关,私印铭款也很精美。边款的盛行,是在人们广泛使用石料制印以后。

元代以后,用石料制印,给文人篆刻带来了方便,他们开始自己篆写印文,自己动手刻制印章。这时的印章,已不仅是自己用,还可以当成礼物,馈赠友朋。印章成了文人相互交往的媒介,这就需要在刻制的印章上落款。

在印章艺术光耀文坛的明清两代,边款已成为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枚印章中,边款和印面的关系,如同字画中的题款一样不可缺少。没有边款的印章,就好像一幅字或一幅画上没有作者落款一样,不能算作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边款的出现,为印章艺术注入了新的内容。除边款的字体、刀法、技法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以外,从明清以来传世的名家篆刻作品来看,边款为我们提供了鉴定这些作品的实物依据,也为研究篆刻者的生平、志趣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有些篆刻家,本互不相识,但是边款却能把他们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可切磋技艺。如吴熙载和赵之谦二人都是清末著名篆刻家,他们互相敬佩却从未见过面。赵之谦在一枚印章的边款中推崇吴熙载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事隔数年之后,吴熙载才在赵之谦的印谱中看到了这一段边款,便热情地刻制了“二金蝶堂”、“赵之谦”二方印章转赠给赵之谦。两位篆刻家以印会友,在艺林中传为佳话。

边款的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也有在一枚印章的四周,分刻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但一般刻制边款很少使用篆书,这是因为印文多用篆书,边款用另外一种字体,既好看,也使人感到有变化。

文人篆刻家刻制边款,多用汉魏碑字体,随意写成。字法稚拙,颇见天然之趣。明代刻边款,多沿用刻碑的方法,用“双刀”刻成。清代丁敬则独创了一种用单刀直接刻边款的办法,省去了在石章上用笔打稿的工序。这种不打底稿直接刻制边款的方法,等于是以石当纸,以刀代笔,霹霹剥剥,挥洒自如,字体与刀法的韵味,跃然石上。以后很多篆刻家竞相采用。黄易刻边款,也不打底稿,用“单入切刀法”,右手握刀不动,只转动左手中的石章,每刻成一个字,其石必要旋转数次。近百年来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家,也都采用这种方法,但齐白石又进了一步,他刻边款的方法是:先刻横笔、再刻竖笔,最后补刻点、撇、捺、勾等笔画。这样比黄易的方法减少了印石转动的次数,简便多了。

明清以来,还有一种用工整秀丽的晋唐小楷刻制的边款,字体笔笔交待得都很清楚,刻制这样的边款,需要有很深厚的刀笔功力。

用行书刻制边款也很普遍。行书字体很适于刻制诗词内容的边款,也有刻散文或其他文学形式作品的。如有一方明代刻制的寿山石方章,高约16厘米,四周刻有《兰亭序》全文300多字,书体是定武兰亭字样(定武兰亭系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通篇一气呵成,不失其“天下第一行书”的气韵。六厘米见方的印面,刻的是兰亭序文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句子。可以说这是一件篆刻与书法和文学内容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古人刻边款都有一定的位置,这是为了盖印的方便,避免把印章的文字盖倒。边款字数少,只占一面的,要刻在印章的左侧。字数须占两个侧面的,从印章的前面(即对着自己的一面)开始,终结在左侧。刻三面边款,从印章的右面开始,终于左侧。四面边款,则始于印章的后面,经右侧、前面,终止于左侧。五面边款次序与四面相同而终于顶部。总之,刻边款的位置是以左侧为主,无论刻几个侧面,边款的结尾都要在印章的左侧。边款也有只刻在顶端的,大都是扁形无纽章。

刻带纽的印章边款,也有一定的位置。瓦纽、桥纽、鼻纽、覆斗纽、坛纽等,以穿孔的位置定左右;狮纽、虎纽、龟纽等兽纽,则以兽尾所在的位置为前面。

刻制成的印章,是用印泥盖印的方法把印文留在纸上,而显示边款的方法则是拓印。拓印艺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古代很多器物和碑刻就是借着拓片而流传下来的。

拓印边款的方法与拓碑、拓玉以及其他器物一样,只是所用的工具小一些,质量要细一些。

拓边款需用的材料是薄宣纸(清末民国时期有一种宣纸叫作六吉棉连,薄如蝉翼,最适合拓印小件器物,现已不多见),所用的工具是拓包、棕帚。辅助用品需要白芨〔ji及〕、笔、墨、拷贝纸和小碟。

拓包是用棉花和绸料做成的。制作方法是:将新棉花揉成一团约卫生球大小的小球,外面包一层厚一些的布料,最好是毛哔叽,再包一层绸子,最好是软缎料,用线扎紧,就成了拓包。拓包宜小不宜大,直径约三四厘米即可。一个拓包可以多次使用,每次用过之后,要蘸清水,在废纸上反复扑拓,待把拓包上的墨蘸净以后,收起来以备下次再用。如拓包不经常使用,也可将包裹棉花的外层缎料洗净晒干,再用时重新扎结。这种小拓包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由于它的用途只限于拓用,因此商店里不销售。而拓边款所用的棕帚,一般在文具店里能够买到。如能自己做,用起来会更方便。

棕帚的制作方法是:选用细棕丝,剔去粗的部分,将棕丝排齐卷拢,用细铁丝扎紧,然后用快刀将棕丝切齐即可使用。棕帚的形状有扁形的,也有圆形的,可制成两头的棕丝都可以用的棕帚。

白芨是一种止血生津的中药,在中药店里能够买到。拓印用白芨是为了起黏合和润滑作用。如果用清水涂拓面也可以,但不如用白芨水易拓。白芨的使用方法是:将10片左右的白芨放在小碗中,用沸水冲泡成稀溜溜的黏水即可使用。

拓边款要经过清理拓面、刷白芨水、上纸、捶纸、着墨几道工序。先将印面及四周清理干净,用干净的毛笔在要拓的一面刷一层白芨水,将较薄的白宣纸裁成拓面大小,平铺在刷有白芨水的拓面,白芨水洇过拓纸,拓纸的潮度不够,用干净毛笔蘸清水轻拭纸面,然后在上面盖一层拷贝纸,用手按实,不能让下面的拓纸出现皱折。稍干后,用棕帚在纸上均匀拍击,要掌握适当的手劲儿,不能把拓纸弄破。待捶打到使字面上的纸陷在凹空里,字迹完全显露的时候,揭去拷贝纸,就可以上墨了。将少许墨汁倒进小碟,用拓包轻蘸墨汁,反复在废纸上轻拓,或在另外一个不沾墨迹的拓包上轻轻拍打,直到墨匀为止。在开始拓印之前,一定要使拓包上的墨迹均匀,不能有墨聚的点。拓印的时候,用拓包在纸上由四周拓起,逐渐拓至有文字处,要反复拓匀、拓细。一般拓四五遍之后,显出的字才能清晰。揭纸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拓纸揭破,如拓面与拓纸粘连,可哈口气使纸潮润,再轻揭拓纸。

拓边款与气候很有关系。气候太干燥或太潮湿都不易拓好,最好是在干而不燥、阴而不湿的阴天中拓制。如晴天中拓边款,也要避开太阳直射和风道口,才能收到好的拓制效果。

拓边款,做起来很容易,但拓制质量却差异很大,这就得看拓印者的经验了。有些人一生专门从事拓印工作,其拓印作品,也可称得上是艺术佳作。国内当今的拓印高手,是篆刻协会的傅大卣〔you有〕先生。傅先生是专门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也兼攻篆刻和拓印。曾经有一位专家面对傅先生的拓印作品赞赏说:“刻的比写的好,拓的比刻的好。”这是对傅先生拓印技艺的最高评价。

拓印技术好的,可拓出纸笔书写所没有的金石气味。在编辑成册的印谱中,鲜红的图章配以墨色的边款,不仅为印面做了适当的说明,红、黑两色对比,既活泼,又沉稳,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_第二章_印章概述_第五节_印章边款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第二章_印章概述_第五节_印章边款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