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拉起控制栏,就会保存当前阅读位置。离开前记得先点下屏幕中间噢!

第六章 地方乐种争辉

明清时期,城镇经济较宋元时代更为繁荣,农业生产也有显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在这种经济文化形势的推动下,大量乡村民歌进入城镇并逐渐衍变为城市小曲、小调,使城市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充实。说唱音乐、地方戏曲和民族器乐,也在新的发展高度上衍生出更为多样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曲种、剧种和乐种。

由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音乐科学此时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朱载堉〔yu育〕发明十二平均律,标志着中国音乐科学在乐律学理论方面,开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鉴于以往时代民族分裂的教训,此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客观上起到保存、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促进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作用,因而在边疆各地和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民歌聚唱集会和乐舞活动空前活跃,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增添了许多奇色异彩。

第一节 明清俗曲小调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首出现于宋,盛唱于明清,今被称为《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间小调,不知有多少人被它那委婉伤感的音调和富于人情味儿的内容感动!明叶盛《水东日记》录江浙民俗生活时说:“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随后便附录了他记录的这首小调歌词。可见,这首被称为“山歌”的小调在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家喻户晓、争相传唱的歌曲了。明清小调、山歌、时调、俚曲、小唱等称谓,常可互换称呼,有时也被泛称为“俗曲”。这是说,此类歌曲内容多反映民间世俗生活并且通俗易唱,所以很受城乡人民群众欢迎。

明清俗曲小调是宋元词调小曲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曲调之丰富,内容之庞杂,流传之广泛,又远远超过了宋元时期的同类型民歌。据杨荫浏整理部分史料所列明清俗曲小调名称统计,明代的有《锁南枝》、《山坡羊》、《打枣竿》等31首;清代的有《闹五更》、《寄生草》、《银纽丝》、《剪靛花》、《王大娘》、《满江红》、《鲜花调》(《茉莉花》)(图36)等208首,实际上民间流传的曲目,数不胜数、记不胜记,何止百首、千首。

明清俗曲小调以其优美婉转的动听曲调和朴实含蓄的通俗歌词,引起了不少文人学士的关注,他们或收集记录整理成册刊印;或模仿其形式和风格作词谱曲;或发表言论赞赏推崇,表现出了以往时代文人学士对俗曲小调少有的热情。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编辑《山歌》一册(图37),成为私家出版民间山歌小调专集的第一位文人。清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1725年)编著《聊斋俚曲集》,配用俗曲50多种,其中部分曲目至今还在山东淄博一带传唱。如谱例2《磨难曲·玉娥郎》(片段)。

明清俗曲小调在广泛传播过程中,对说唱音乐曲种和地方戏曲音乐唱腔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说唱曲种和地方戏曲剧种常常吸收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来丰富和发展本曲种和本剧种的音乐唱腔。如明末清初在全国各地普遍流传的小调《剪剪花》,原名《剪靛花》,曾先后收入《霓裳续谱》(1795年刊行)、《白雪遗音》(1828年刊行)等俗曲集中,它在四川清音中却衍变成为一首名叫《放风筝》的小调曲目;在东北二人转剧目《小看戏》中又发展成为该剧目的基本唱腔。又如明代开始流传全国各地的小调《银纽丝》,曾先后收入《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1744年刊行)、《霓裳续谱》等俗曲集中,近现代在河北流传的《探亲家》就是它的典型遗存,其曲谱见谱例3。

谱例2

磨难曲·玉娥郎

1=G

山东溜川

仁均、川昆记

也是这首小调,同时又在单弦、四川清音、沪剧、锡剧等说唱曲种和戏曲剧种中被作为常用曲牌来填词演唱。

谱例3

探亲家

河北民歌

明清俗曲小调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艺术影响,除时代赋予它便于发展的特定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外,还由于它本身具备了一些易于广大民众接受的艺术特点,那就是它在思想内容上的民众性;形式结构上的简洁性;音乐形态上的可塑性和艺术功能上的娱乐性。

中国古代音乐》_第六章_地方乐种争辉_第一节_明清俗曲小调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国古代音乐第六章_地方乐种争辉_第一节_明清俗曲小调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