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三章 欢乐的青年节日

我国各少数民族有不少以青年为主的节日,它们虽然名称各异,含义不同,但都具有青年活动的特点,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尽情欢乐的日子。

云南省金平县的瑶、苗、哈尼、彝等民族,在农历新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要过一个“姑娘街”的节日。每逢这一天,各族姑娘都要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金平县城。她们有的在广场上伴着乐声翩翩起舞,或举行打陀螺比赛,有的走进商店,选购心爱的丝线、花边、首饰、食品,黄昏时,她们在回家的途中与男青年对歌,互诉仰慕之情,约定后会之期。

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俄罗斯族,每年农历六月底或七月初,要为男女青年过一个“成年节”,前后要历时四天。由于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所以每当夏季来临,过成年节之际,有刚满18岁子女的父母亲就把孩子送到教堂,举行“坚信礼”。过成年节的姑娘小伙都身着盛装,女孩子一律是白纱衣裙,形似新娘,因为成群结队,所以“成年节”又有“新娘庙会”之称。届时,家家制作美味的传统食物,让青年们欢度节日。

无独有偶,与俄罗斯族远隔千里以外的台湾高山族阿美人支系,每隔七年也要举办一次“成年礼”的节日。时间约在粟收获祭后的月圆之日,即农历八月的中旬举行。届时部落内年满18岁的青年都要参加,并须在节日前的一个月就开始练习长跑和歌舞,节日前两天要进山去捕捉野鸡,准备粟酒,以供长老和节日时饮用。过节那天,青年们先到部落首领家中集合,听长老训话,宣布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以后各个方面要以成人的标准进行要求。然后一起裸身跑向海边的目的地,在那里歌舞欢庆。下午,又穿上盛装,头戴羽冠,耳插耳轴,到村中的青年会所,围成圆圈继续舞蹈。此时,部落首领还要训话,教导他们如何遵从部落礼节规范,在尽情的宴饮中,欢笑达旦。

居住在贵州清水江流域一带的苗族,每年农历二、三月间要过“姐妹节”,又称“吃姐妹饭”。时间有农历二月十三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等等。但大部分是从三月十五日开始,连过三天。传说古代这里有很多勤劳美丽的姑娘,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由于与外界缺少联系,很多人没有出嫁成婚。因此她们便凑米聚餐,引来不少男青年共同跳芦笙舞,并举行赛马、斗牛活动。姑娘们殷勤招待,用自己的帕子包糯米饭送给小伙子。通过这些活动,互相找到意中人,解决了婚姻问题。因为世代延续,就有了这个节日。届时姑娘们要上山采集花木枝叶,分别泡糯米蒸成红、黄、蓝、黑、白的五色饭,制成香软适口,晶莹透明,颜色鲜亮的姐妹饭,用以招待和馈赠亲友。有的地区由于姑娘的银头饰、颈饰、胸饰分量较重,所以往往由母亲用竹篮挑着,来到跳舞的江边,当场穿戴后参加跳舞。人们围观,盛况空前。当地的各个家庭还分别招待自己熟悉的亲友前来歇息。黄昏以后,青年男女唱起飞歌和游方调,前者高亢飞扬,后者温婉柔美,使大家沉醉在幸福和爱情之中,成为令人难忘的节日。

居住在云南省及贵州省西部,广西隆林一带的苗族,则在农历正月期间,选择一天过“踩花山”的节日。在节日前,先由村中长老在附近山区上选一平坦之地,竖立一根“花杆”作为“踩花山”的标志。届时青年男女盛装而来,有的虽居住较远,也都闻讯参加。有的男青年吹奏芦笙的技艺高超,能够边吹边舞,倒立翻滚,吹奏不息。在芦笙的伴奏下,小伙子携带小阳伞找寻观察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有目标,就打开小伞,向对象靠拢。姑娘如不同意,就翻身跑入姑娘群中躲藏;如果双方有意,姑娘就半推半就地在伞下与小伙子交谈倾诉。订情以后,再行拜访双方父母,谈论婚嫁。会场花杆顶端,还悬有红布包装礼物,杆身涂有油脂,难于攀登。有技能高者,能够头朝下倒爬登杆,取得红包,就是奖品。此外还有斗牛等活动。

湘黔桂边境的侗族则在农历四月初八过姑娘节。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对古代侗家女英雄杨人媄的纪念。有一次她冒死给因造反而被关押在牢中的阿哥送饭。身陷狱中的阿哥吃了药草香花做的乌米饭后,体力大增,挣断镣铐,兄妹二人取出藏在饭篮下的武器,冲破牢门,杀出城外。后来侗家姑娘为纪念女英雄,就将四月初八作为自己的节日。届时,出嫁的妇女都要回娘家,与村内的姐妹们欢聚歌唱,并将带来的节日礼物乌米糍粑分赠给大家。天长日久,就变成为当地人的共同的姑娘节,成为一个充满女青年自强意识的欢乐节日。广西三江自治县小广一带的侗族则在四月初八过“采桑节”,其起源与前述的略有不同,据说古代这里有一个放牛的青年与采桑养蚕的姑娘通过对歌,产生了爱情。因为姑娘养的蚕多,因此该青年就在四月初八这天,在姑娘带领一伙姐妹上山采摘桑叶之机,也邀来不少小伙子上山帮采,大家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姑娘们为了感谢男青年的帮助,就相约下河捕鱼进行招待。这一天成为青年男女最高兴的日子。长久以来,形成为固定节日。男女青年盛装上山,名为采桑叶,实为寻找意中人,通过对歌熟悉,一对对情侣隐匿到林间僻静之处,互诉衷情,直至夕阳西下,才依依惜别,成为年轻人难忘的节日。

湖南省江永县一带瑶族过的阿妹节,也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日进行。正如瑶歌所唱:“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线织出十样锦,鸡蛋上面画彩画。”这一天,姑娘携带自制食品,如在壳上画有花边图案的熟鸡蛋、雕有不同花样的糍粑和用蜂蜜拌熟米粉熬成的糖果上用黑白芝麻镶出头巾图案的“三花食品”,以及花生、板栗、熟肉等等,到山野里打闹说笑,追逐嬉戏。这种姑娘们在山间的娱乐活动,名义上是不许男青年参加的,但小伙子往往前来偷看。如被发现,姑娘们喊出他的名字,就要受到为姑娘们捡柴禾、寻野果、烤食品、摘山花的“惩罚”。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族,每年农历谷雨节的前两天要过一个“土王节”。届时各寨的青年男女要结伴来到离寨不远的土王坡上,举行各种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年轻人的欢乐节日。除了对歌、斗鸡、赛臂力、比试鸟枪外,还有具有传统特点的吃茶苞活动,即男青年用藤枝将茶苞串成圈,然后趁姑娘不注意之际,套住其脖子,或者干脆将其扔进女青年的背篓里,并将未脱壳的茶苞塞进她们的嘴里,强迫其吞下又苦又涩的茶苞,以此对姑娘爱情的忠贞与否进行考验。传说古代有18对侗族男女青年,因不甘屈服于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而于谷雨前自缢身亡。为了缅怀这18对殉情的情侣,人们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聚集一起吃茶苞以示纪念。逐渐演变为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活动的固定的节日。

湖北省边境鹤峰、恩施、建始、宣恩等地的土家族,还分别因地而异的在农历五月初三、七月十二或八月十五过一年一度的女儿会。这一天前来赶墟场的姑娘们,打扮得特别漂亮。她们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有的购置日用品,有的出售土特产等等。而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结识初交或约会情人。有的人家还在这时相亲定情,形成了一个热闹、喜庆、充满情意的节日。

贵州省的仡佬族则在正月十五日起过三天“赞姑”节(意为“跳姑娘”)。青年们除了歌舞以外,还进行赛马及唱歌比赛等活动。

云南省普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过一个“日往笾〔bian边〕”,意即娃娃节。传说在古代,普米山村气候寒冷,雨水频繁,很多人都患有风湿病,手足骨节等处疼痛不已。后来有一个叫阿根的孩子,带着弟妹们在老君山砍柴,被一猛虎拦住归路,阿根毫不畏惧,以拳击虎,将虎击倒在地。接着,阿根与弟妹们一起,蜂拥而上,拳打脚踢,使虎毙命。他们高兴地抬虎回村。将虎肉虎骨分给村内各家,大家吃虎肉,喝虎骨汤后,风湿全部痊愈。人们为了纪念阿根兄妹,把他们打虎的日子二月初八定为“日往笾”。届时,村里的男女小孩都身背小巧玲珑的背篓,内装煮熟的猪蹄、鸡蛋、糯米饭来到山上,唱歌、游戏、野餐,度过一个愉快的日子,尽兴而归。这一天遂成为孩子们的节日。

云南省富宁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一至四月间,要过“陇端节”,即赶风流街。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如果双方有意,可以互赠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丝线、首饰、花毛巾和糕点等;而回赠给男青年的则是自己手制的布鞋,五色糯米饭和粽粑等等。

有的青年人的节日,已由一个民族拓展到附近几个民族一起参加,成为民族间未婚青年的盛会。如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处的大雾梁,接近通道县的侗族地区。原来按侗家的习俗,每年初的六个戊日,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都不下田动土,因此是青年男女上山对歌的大好时机。六个戊日中,又以戊寅日到大雾梁欢歌最为隆重,因此大雾梁又作大戊梁。据说其起源是有一个侗家青年门龙,出身贫寒,但与财主女儿肖女相爱,二人常到大雾梁对歌,被财主发现,常去干涉,想把二人拆散。在此情况下,这对情侣被迫私奔,但在途中却不幸遭山洪遇难,化成为两块依偎在一起的岩峰。而他们遇难之时正好为戊寅日,因此侗族青年每年的此日都去大雾梁对唱,歌颂坚贞的爱情,后来逐渐变为在立夏前18天为“大戊梁歌会”的节日。附近侗、苗、瑶、壮、汉各族未婚青年男女都来参加,以歌代言,对歌传情,到处歌声回荡,直到傍晚才依依不舍地道别。如若双方有意,还可带回村寨、行歌坐夜,畅抒恋情。在上山时,人们还要采摘野花,投入河中,以示对门龙、肖女的悼念。有的青年小伙还可将采摘的鲜花乘机插在自己中意的姑娘的发髻上。如果姑娘假装不知,便说明对该男青年也有好感,建立了进一步谈情的基础。这种举动,俗称“号花”。

黔东、湘西交界地区的侗族,也有戊日不动工劳作的习俗。到了这一天,青年男女盛装聚集,欢度“赶坳”节日,又称“玩山”。它的起源有着另一个缠绵悲惨的传说。原来这里的未婚青年在欢歌中互相产生感情后,姑娘就会将一块丝巾或手帕赠与意中人,并订下一次约会时间、地点,由此逐渐议及婚事,结成夫妇。后来有一对英俊美貌的情人,男的叫哪万,女的叫哪艳,以歌传情,相互爱恋。哪艳将丝帕赠给哪万,订了终身。但是有一个歪心眼的小伙,曾向哪艳求婚未成,就找哪万骗取丝帕,并将哪万推下悬崖,公开欺骗别人说,他已得到哪艳的丝帕,所以哪艳已成为他的情人。哪艳听说以后悲伤万分,便也在哪万受害的地方,跳崖自尽,为哪万殉情。此事传开后,青年们纷至沓来,用歌声为他们致哀。每年的这一天,成为了赶坳的节日。在村旁的山坳里,人们对歌求偶,以歌诉情,在欢乐的歌声中度过节日。

居住在云南省新平、峨山、双相一带的彝族,一年要过两次“赶花街”的节日。第一次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第二次在七月十四、十五日。届时,彝族男女青年身着盛装,来到三县交界的大西山上,跳舞唱歌,买卖土特产,通宵达旦。姑娘小伙在这高寒山上,通过赶花街,不仅度过欢乐的节日,而且还有交流物资、祈求庄稼丰收的种种意义。

广东连南的八排瑶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要过“放牛出栏节”。这一天凡是青年男女,不论有无对象,都可以在村外唱歌求爱,不受拘束。到了夜间,则在柴房附近度过他们的甜蜜时光。这显然是一种带有人类社会早期婚姻形态色彩的节日习俗。现在已有一些变革,但还保留了在野外聚餐,青年们歌舞联欢,追求爱情等习俗。

在春节期间,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山区的景颇族,要过“吉达”节。邻近几个寨子的青年男女一起上山寻找适合玩耍的山地,带去米饭,粑粑丝与鸡蛋等,共同歌舞嬉戏。情人们互赠礼物,倾吐衷情。姑娘赠给小伙花带、绒花,小伙子回赠以织布梭“必叔”,扇子和耳环上的“乾筒”等。大家一起共同煮食、饮酒,饭后又一起玩乐。夜晚来临后,青年男女们互订约会,到公房或其他幽僻的地方谈情说爱,直到夜深。

每年的冬去春来、大地回春之际,不少民族都在这春暖花开之时,进行以青年男女活动为主的节日。

甘肃省夏河一带的藏族,每逢新春佳节时,都要举行叫作“斗姆”的室内歌会。事先要打扫场地,准备茶、酒,备足夜间烤火照明之用的木柴,还要从各家攒蒸好的包子,作为歌会的夜间食品。歌会开始时,主人一方的男子,一手端酒,一手拿帽,口诵赞词,移动脚步,选择来宾一方接唱,如此往复进行。妇女则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到了夜晚,以唱情歌为主,男女歌手轮流演唱,其余的人则大声喝彩助兴。

广西罗城县的仫佬族,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日以及八月中秋节前后三天的街期(墟日),集中到花源洞举行走坡节。由于主要是青年男女参加,所以又称“后生节”。他们开展唱山歌、爬山、拔河、球赛等活动。男青年唱起山歌:“见妹行路脚悠悠,我把山歌拦路头;千兵万马让他过,只拦阿妹停坡沟。”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建立恋爱关系。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农历正月下旬的第一个子日和午日,也要举行“闹冲节”。青年男女集中在平坦的地方,对唱情歌,挑选意中人,相送回家,建立情侣关系。

贵州凯里舟溪的苗族则在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聚集在一起过芦笙节。是日清晨,主持人先到甘囊香笙堂凭吊竖立在那里的石碑,吹响芦笙曲,然后捧着短笙的青年男笙手在高有丈余的母笙引导下,边吹边跳。姑娘们围成舞圈,三步向前,两步后退,配合芦笙翩翩起舞。芦笙曲调从“邀请曲”、“圆场曲”,吹到“讨花带歌”,姑娘们就解下腰间的花带,缚在情人的芦笙之上,以示自己的心意。三天狂欢后,老人前来宣布农忙开始,此后不许再吹笙跳舞,要到农历十月丰收以后,过苗年时才能解禁。第四天是闹春,为节日的尾声,青年人在野外散步轻声谈唱,姑娘向赠给花带的小伙索取信物,男青年往往以戒指、手帕、衣物等赠给情人。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的瑶族青年,在每年农历立春时,要过一个“浪希结”的节日,即“合在一起种爱地”之意。届时,男女青年先要分别组成小的集团,然后派出代表,互相协订盟约,其内容包括有:一、参加者必须心怀诚意,不得中途变卦,擅自退出。二、浪希结期间,白天共同劳动,夜晚一起对歌,亲属不能干涉。三、男女交往要热情大方,不能说下流话,唱伤情歌。四、在此期间,如果有人不幸受伤或患病,大家要集资帮助,使其早日健康等等。议定盟约后,男青年每人凑钱,共购鸡二只、猪肉五斤、糯米、酒、烟叶等作为礼物,送给女方。与女方正式定约。浪希结这天,为男女两集团共同挖地下种的吉日,大家都身穿盛装,姑娘们手提煮好的糯米饭,扛着锄头,腰挎花篓;小伙子手持砍刀,带上烧好的野味佳肴,如果子狸肉、烧鸡等,与姑娘们一起上山,共种爱地。劳动之余,对歌谈情,欢乐聚餐,在生产劳动和文娱活动中,共同播下农作物的种子和爱情的幼苗,欢度青春的节日。

春季的青年节日除了歌舞联欢,谈情说爱以外,还有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主,或迎接野外鲜花盛开,或观赏当地自然奇观的节日,为青年节增添了新的内容。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族村寨,在春季要轮流过日期不一的花炮节,如程阳在正月初三,光辉为正月十五,梅林在二月初二,斗江是二月十五,老堡、富禄则为三月初三等等。届时,附近各地青年群集该村,进行抢炮等活动。中午时分,随着炮响,铁圈被抛向半空,几百名青年群起抢夺铁圈,突破层层封锁,你截我抢,以送到报炮台报到为胜。夺得花炮的村寨,在第二年的花炮节要举行隆重的还炮仪式,又称“游炮”。队伍以芦笙为前导,抬着宰好的肥猪,长竿上悬着几千小鞭炮,中年妇女们耍着摇尾晃首的狮子,还有扮演古装戏曲《大闹天宫》、《水漫金山》、《西厢记》的化装人物表演。几十名放炮的小伙,大头巾包头,青衣白裤,肩扛炮枪,边走边放,有声有色的队伍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这种抢炮、还炮活动,既是民族传统的体育竞赛,又兼具文娱活动的色彩。除此以外,人们还以斗鸟取乐,所斗的大多为经过训练的画眉鸟。一只常胜的画眉,甚至有“牛不换”之说。

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一带的侗族,则在每年的芒种前后,也就是要分栽秧苗的时刻,过一个青年男女欢乐嬉闹的“打泥巴仗”节日。原来这里侗族的传统习惯是,姑娘结婚后,一般先不住在夫家,只有农忙和节庆时,才由同伴陪同来到夫家小住几天。因此,当夫家整好秧田,定下分栽秧苗的日子后,就要邀集一些青年前来帮忙,并由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夫家来共同插秧。而新娘也要邀集一些女伴同来。男女青年汇集一起,既进行分插秧苗的劳动,大多又是参加社交和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刻。节日那天,青年们和新婚夫妇一起来到田间插秧,男女之间展开竞赛,你追我赶,十分热闹。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福建省福安县的畲族,每年六月初一日,要在县境内留洋附近的白云山上,过一个白云山歌会的节日。节日之前,远道的畲族青年男女要走二三天的路程,前来参加盛会,从六月初一的前夕,便开始对歌,主要使用的曲调为流行于福安、宁德一带的“福宁调”。延续两天两夜,直到初二傍晚才分别回家,山上除了过节的畲族外,还有前来求神敬香的汉族及游人,届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每年七八月间,藏北草原的藏族牧民,要择日集中在那曲镇附近过赛马会。节日活动除赛马外,还有男女赛跑、举重、骑术射击表演等。赛跑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赤脚跑完180米的矿石跑道。举重是用双手抱起沉重的沙袋,从身前举过肩膀,扔向身后,才算获胜。近来的赛马会节日,除传统的体育项目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及物资交流等内容。

云南省大姚县华山区的彝族,每当鲜花盛开之际,要在二月初八日欢度插花节。传说过去这里有个叫咪衣鲁的姑娘,十分勤劳美丽。她与青年猎手朝列若是一对恋人。有个土官以天仙下凡教百姓织布为名,侮辱少女。勇敢的咪衣鲁为了解救众人,与土官共饮泡有马樱花的毒酒,为当地除了一害。但咪衣鲁也献出了生命。朝列若闻讯,冲进天仙园,杀掉土官的喽罗,在白色的樱花树下,找到已死的咪衣鲁。血与泪洒在树干上,使白花变红,从此这里有了红色的马樱花。为了纪念这一对坚贞勇敢的情侣,才有了这个意义深长的插花节。每逢节日清早,当晨雾未散时,青年男女就已纷纷上山采花。回来后,在门上、房子四周、甚至牛角上都插满了野花。情人们以花为媒,后生将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头上,姑娘将马樱花插在小伙的芦笙上,以示如花一般纯洁、美好的爱情。到了晚间,满头鲜花的姑娘踏着芦笙的节拍,围着篝火,开始跳舞。鲜花、青春与爱情,成为节日的主题。

广西南部的壮族传说每年二月初二是百花仙子的生日,所以每年此日要过“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节前,姑娘们要制作绣球,煮糯米饭,小伙子要准备各种传统礼物。届时,青年们欢聚在开有朵朵红花的木棉树下,进行对歌、抛绣球的活动。歌颂百花仙子的美丽、纯洁和芬芳。到了傍晚,大家都把绣球抛到木棉树上,作为将美好的祝愿献给百花仙子的象征。

云南大理的苍山云弄峰麓的神摩山下,有一个驰名中外的蝴蝶泉。泉水清凉,终年不涸。更为神奇的是每当农历四月百花盛开时节,都有千万只彩蝶来此聚集,连须钩足,首尾衔接,悬于树枝之上,成为一串串色彩缤纷的“蝶花”。有时哄然腾空,漫天飞舞,随后又马上衔成串,结成团挂于树上,与泉水相映,成为奇异绚丽的立体景观。传说古代这里有一条凶狠的巨蟒化成人形,每年要从周城村捉两位姑娘入洞。后来有一位勇敢的猎人,深入蟒洞杀死巨蟒,救出姑娘。姑娘感谢猎人,要与他结成夫妻。但猎人不同意,两位姑娘于是跳入无底潭中。猎人后悔,也随之跳入。三人化为蝴蝶,每年在合欢树上串连歇息,才有了蝴蝶聚会奇观以及蝴蝶泉的名称。还有一种传说是古代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雯姑,在苍山下救了一只带箭伤的小鹿,因此与追踪而来的青年猎人霞郎相识。两人互相钟情,定下终身。但昏庸的榆王看中了雯姑,要抢亲。霞郎和雯姑逃到蝴蝶泉边,走投无路,双双跳入泉内,引来无数蝴蝶为他们的爱情凭吊飞舞。居住在这里的白族青年,有感于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出于对巨蟒、榆王的厌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来此过蝴蝶会节日。在这大自然赐予的奇观之前,人们轻歌曼舞,细语谈情。

云南省洱源县凤羽坝子一带的白族,则于每年秋季选择一天过“百鸟会”节日,用以纪念一对忠贞的恋人。据说古代有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春生和桂花,两人十分相爱,经常到山坡对歌叙情。但当地的何土司却垂涎于桂花姑娘的年轻美貌,企图霸占。春生与桂花被迫逃入山林,被何土司的土兵放火焚烧,后来从火中飞出一对金凤凰,就是这一对情侣的化身。这一对琴瑟和谐的凤凰在山上生活了多年,在一年秋天终于去世。据说百鸟闻讯,赶来用红绿叶掩埋了这一对恋人,并盘旋悲鸣在葬地的上空。从此,白族将葬凤凰的山叫鸟吊山,把百鸟聚集哀悼凤凰的日子定为“百鸟会”。年年此时,人们来此山上,点燃火把,戏耍于溪旁林间,青年男女对歌抒情,寻找中意的伴侣。

在贵州省晴隆县的布依族中也流传有一个为了纪念一对年轻情侣而设置的“赶干洞”节。传说晴隆县县城东南的干洞,原来长年流有清彻的泉水,称作“清泉洞”。它后来却变成为干洞,其中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对分属两个寨子的异性青年阿韦与阿花相爱了,他们常在清泉洞旁对歌约会,双方父母也十分赞同他们的婚事,并预定清明时成婚。但此事被族长知晓,认为他们未经媒人上门行聘,擅自私订终身,是伤风败俗之举,因此,横加干涉。阿韦、阿花得知后,便于清明节时,偷偷来到清泉洞边,以洞为媒,跪拜天地,举行婚礼。族长在第二天带人前来问罪,阿韦、阿花被逼投清泉洞自尽。自此以后洞中清泉干涸,变成了干洞。也有传说是这一对恋人投洞以后,变成一对金画眉,远走高飞。附近村寨布依族男女受他们事迹的感动,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到干洞聚集唱歌玩耍,谈情说爱,年长月久,成了“赶干洞”的青年节日。现在更进一步已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集贸、文娱盛会。这种因受迫害而发生男女殉情的节日,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追求自由、盼望美好生活的意志的寄托和象征。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方很多民族的共同节日。但其名称、内容、意义各不相同。属于青年节日的有海南岛黎族的迎春节,壮族、侗族的三月三等。

海南岛黎族的三月三,黎语叫“孚念孚”。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洪水为害,有一对名叫一肋杠发和百观任的表兄妹飘流到五指山下。洪水退去以后,不见人烟。为了传留后代,妹妹只好在脸上刺花,改变容颜与哥哥成婚。此后他们刀耕火种,互助互爱,生育子女,才使五指山地区人类繁衍、兴旺富饶。因此每年三月三,夫妇俩都要领着子孙,迎接春天,欢度节日。他们聚集到当地的牙南良、亲天峡、牡丹坡、报翠坡等传统的节日活动场所,由各村老人主持祭祖仪式。青年人要带糯米甜酒、竹筒香米饭,盛装上山。小伙子找到预先躲藏在树林中的姑娘,结伴跳起模拟生产劳动的打柴舞,狩鹿舞。休息时,对对情人共食香饭,互赠信物。夜间,大家围在篝火边对歌、摔交、钻火圈、荡秋千、跳竹竿舞,度过一个迷人的晚上。在这一年一度的迎春节里,结成无数对美好的姻缘。

广西壮族的“三月三”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著名的歌仙刘三妹。刘三妹原来是在壮族民间传说中所使用的名字。后来由于传说的改编,刘三妹被改称为刘三姐。有的传说讲刘三妹与一个秀才对歌相爱,双双化作石像,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年轻的歌手,于是在节日中进行对歌活动。也有的说是因为刘三妹上山砍柴,被地主预先割断山藤,使她不幸落崖身亡。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连唱三天三夜山歌来表达对这位歌仙的怀念。所以这一天又有“歌仙节”之称。“三月三”壮族歌圩,不仅是青年男女充分施展唱歌才华,以歌交友,以歌斗智的节日,而且也是远近闻名的文娱活动,吸引了不少民族的人前来参加观光。为了欢度“三月三”节日,壮族人民要按传统制作五色糯米饭。在歌圩上,人流如海,歌声似潮,五言、七言以及五三言、七三言的壮歌,出口成章。唱者情意绵长,听者如痴如醉,成为歌手的盛会,青年人的天堂。在歌圩上除了对歌以外,姑娘还用精心绣制的上有彩带、下有流苏的绣球抛向中意的小伙。小伙必须反应迅速,稳稳接住。如果绣球落地,就要罚作游戏或唱山歌。在绣球漫天飞舞中,夹杂着笑声、歌声,流动着青年的欢乐。在广西都安一带,壮家人还要将煮熟的鸭、鸡、鹅蛋染成红色,用绳索连成串,在歌圩上,与异性对碰。如果姑娘同意结交朋友,在彼此碰蛋以后就会离开人群,择地谈心。假若姑娘不愿意的话,则用手护住红蛋,不让碰撞,以示拒绝。红色的圆蛋,成了打开爱情之门的钥匙。

有一些民族关于“三月三”节日的传说十分凄婉动人。贵州天柱一带的侗族传说,过去有一位姑娘妹腊与小伙田郎相恋甚久,但遭双方父母反对。他们约定三月初三这天,相会于风兴岩坡上,先唱三天三夜“忧伤歌”,再唱七天七夜“分离歌”。当正要唱起“发誓成双歌”时,逼婚者闻讯而来,两位坚贞的情人,便消失在电闪雷鸣之中。他们的好友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来此唱歌,兴起了三月三风岩歌会的节日。从此,每逢此日,侗家青年男女来此歌唱历史,歌唱传说,歌唱人类起源和风土人情,也歌唱恋人的爱情和他们对幸福的憧憬。黔东南镇远、三穗、台江等县交界的报京侗族地区也有相似的传说。

台湾的高山族在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要进行“背篓会”的节日活动。在月亮初升之际,主持人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招入槟榔树林,高颂祝词,祝愿大家幸福、美满。然后小伙子用手脚攀援上树,摘下30个槟榔,追逐在前面跑躲的姑娘,将一个个槟榔扔入她们花纹精致的小背篓中。姑娘只接意中人投来的果实,而将其他人投过来的槟榔抖落在外,又唱又笑地向前跑掉。得到槟榔的姑娘,往往掏出准备好的绣荷包送给小伙,一起感谢主持人的祝福,双双隐入槟榔林深处共度良宵。

八月十五的节日,在广西西林等地的壮族中有“骂中秋”的习俗。传说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爱虚伪的甜嘴,却欣赏尖刻的骂人艺术。有一个男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偷姑娘所种的甘蔗的人,骂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动,嫁给了青年。从此,形成一种青年人以恶作剧引人发骂的风俗。他们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赏月之际,用反锁大门、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实等小小的恶作剧,以引起主人痛骂。而恶作剧者往往还要挑选善于骂人的人家,进行挑衅活动。按惯例,骂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秽语,只能以尖酸刻薄的语言显示其骂人才能。当地风俗认为中秋之夜被骂得越多,就越长寿。因而形成一个不是以欢歌曼舞,而是以骂不绝耳为主要内容的奇特节日。

广西罗城一带的仫佬族,以八月十五为“后生节”。这一天,青年男女带着粽粑等食品,打着布伞,一起到野外走坡,从集体对歌到双双对唱,有了情意后,便约定再见之期,在皎洁的月光下播种爱情。

贵州黎平等地的侗族,在八月十五过“赶坪节”。但是以甲子计算年份,逢单年只过一日,举行芦笙会;逢双年过两天,头一天芦笙会,第二天进行对歌。在芦笙会上要选出优胜的歌队。对歌时,男青年要以粽叶包脸、泥巴文身、穿着戏装,扮成乞丐模样,与姑娘对歌,使姑娘认不出是谁,也分不清贫富。对歌结束后,小伙们下河洗身,换上整洁服装,再回歌坪与姑娘谈笑。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_第三章_欢乐的青年节日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第三章_欢乐的青年节日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