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起义反秦。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畏敌不进,他杀死宋义,率兵救赵,钜鹿一战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中,败退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粮尽援绝,四面楚歌,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亡。

《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籍传》都载有他的《垓下歌》一首,实为英雄末路之慷慨悲歌。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赏析

这首歌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因之,均无题目。此后各书所收无异文,却另加题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八题为《力拔山操》,朱熹《楚辞后语》卷一题为《垓下帐中之歌》,明人冯惟讷《古诗纪》卷十二题为《垓下歌》。此后各选本所载,都以《垓下歌》命题。“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前232—前202)于秦二世元年(前209)起义抗秦,对钜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在长期的楚汉战争中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包围于垓下,唱出了这首悲壮苍凉的歌。其歌唱的情境氛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是这样描写的: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破空而来的第一句,以惊天动地的豪迈语言作自我评价,为第二句大幅度的逆转作好了强有力的反衬。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开头写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大约是符合实际的。如今把“力能扛鼎”提升到“力拔山”,把“才气过人”提升到“气盖世”,读者可能认为太夸张。然而只要结合项羽的赫赫战功剖析他当时的心态,便知他作出这样的自我评价并非有意夸张,而是用诗的语言总结过去,毫不掩饰地抒发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从他唱出《垓下歌》之后所说的“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一段话可以得到证明。仅就钜鹿之战看,秦军围钜鹿,“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回忆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无敌、“霸有天下”的战斗历程而作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我评价,这既符合历史,又符合他当时的心态。由此可见,这句发自项羽内心的诗,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内涵深广;他的强大优势、光辉战史、连同他的致命弱点,都得到了准确生动的体现。弱点是什么,史学家已有定论。仅就异常同情他的司马迁所指出的,就有“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不觉悟”,“不自责”以及谬谓“天亡我、非战之罪”等等。而这一切,不都是他自我评价的心理根据吗?正因为这样,面对兵少食尽、重重被围的严峻形势,便把这一切都归因于“天亡我”,由衷地唱出了第二句。

“时不利兮锥不逝”中的“时”,自然指“天时”。“天时”对他“不利”而对刘邦有利,这便是他多次重复的“天亡我”。这一句中的“时不利”与“骓不逝”,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为“时不利”,所以连他心爱的千里马——骓,也跑不动了。有人把“骓不逝”解释为作者“怨恨”他的“战马也不向前奔跑”,并说“项羽就用怨恨天时、怨恨骏马的方式来表达他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似乎并不符合这句诗的原意。十分明显的一点是:项羽唱歌之后,“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到仅剩二十八骑的时候、项羽还“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溃围、斩将、刈旗”,尤显“拔山”之“力”与“盖世”之“气”,用以证明“非战之罪”,这能说“战马也不向前奔跑”吗?在自刎乌江之前,项羽对劝他渡江的乌江亭长说:“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这怎能说他在“怨恨骏马”?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项羽用他心爱的骏马不能像往日一样长驱直入、日行千里,来表现深陷重围、兵少食尽的艰危处境。这般处境,他认为乃是“时不利”造成的。如果这样的解释合乎原意,那么从艺术角度说,“骓不逝”三字,就极富表现力,并且自然流露了体贴乌骓的深厚感情。司马迁渲染项羽慷慨悲歌的氛围,特写“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乃是有意用美人、骏马皆无出路作衬托,来强化项羽这位盖世英雄从成功的顶峰坠入失意的深渊而无力自拔的深沉悲哀。

三、四两句,乃是第二句的延伸。“可奈何”,是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发出的绝望之词,意译便是通常说的“无可奈何”,直译则是“有什么办法?”既然乌骓已不能作为残兵的先导突出重重包围,那么,又将怎样为他的美人安排妥善的出路呢?“奈若何”中的“若”,是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指虞姬。“奈若何”,直译便是:对你的不幸又有什么办法!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转向“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中间的落差太大了!然而这不是玩弄艺术技巧,而是如实地抒写亲身经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即从这反映历史真实的极大落差中迸发出来,不仅使追随他多年的将士们一个个哭泣得“莫能仰视”,千载之下的读者,也不禁为之歔欷感叹,不能自己。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所载虞姬的和诗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收录,作为汉初已有五言诗的证据;然前人或以为出于伪托。姑且提一下,供读者参考。

孟子早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项羽却把他陷于困境的原因全归于“时不利”。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全部记载读这首《垓下歌》,是会在歔欷感叹中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的。

作者:霍松林,霍有明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_西楚霸王——项羽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西楚霸王——项羽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