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部分 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节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节选)

2004年5月9日晚,温家宝总理对英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期间,在中国驻英大使馆,温总理动情地向大家讲述了中国驻英使馆的由来: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担任驻英公使。清政府派遣精通洋务的郭嵩焘率三十多人的团队于1876年12月从上海乘船赴英,1877年1月到达伦敦。郭嵩焘使团住在波克伦伯里斯45号的一座四层楼房,这里从此便成了中国驻英使馆。在讲述完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后,温总理感慨万千:“那时候,我们国家是积贫积弱,在国外抬不起头来。但是有一点连欧洲人都看得清楚,那就是中国人的美德,即使在屈辱的年代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中国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美德也反映在现代的旅居海外的人身上。”

温总理所引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在《论语》中,这句名言出现了两次,由此可见孔子对这一品德的高度重视。

篇首节选的文段一中提到的仲弓就是孔子学生冉雍。仲弓其人,以德行著称。他向孔子讨教有关“仁”德的问题时,孔子从三个方面做了阐发。首先要敬以持己。即无论出门还是使民之时,都应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出门,即走出家门,或远行,或访友,均皆私人之行为;使民,即治理百姓,当属公众之事务;大宾,国宾;大祭,重大祭祀,诸如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出门的私人行为,还是使民的国家事务,都应如见大宾一样谦恭有礼,如参加重大祭奠一样持重谨慎。其次要恕己及物。即自己所不希望得到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便是儒家所强调的“推己及人”理念的延伸。如果说前两句讲的是尽己之心为忠,这两句则说的是推己及人的“恕”之道。如能推己及人,自会处处以自己之心去体会别人,也就能做到己之所不欲,决不施之他人了,所以张载说“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第三,能做到上面两点,效果也是明显的,即无论国邦之中还是家庭之内,均无人会怀有怨言。孔子对仁的阐发令仲弓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所以他说:“我虽不算聪明,但一定要认真按您所说的去做。”

篇首文段二中子贡向孔子请教一句能使自己受益终身的警语,孔子送给他的是阐发“恕”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如果说对仲弓的教诲,孔子还只是从仁德体系的建设角度提出要求,那么对子贡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恕”德是一个人终身都应持守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心统治地位。儒家的道德理念也渗入国与家的每一个细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名言警语,国人不仅耳熟能详,且已内化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自觉行为规范。所以温家宝总理将这八字警语视为“中国人的美德”,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国人从未放弃这一美德。当然,在推崇这一美德之前,温总理对积贫积弱时代中国外交悲情史的追溯,不仅有对国人坚持这一美德的赞叹,似乎还有着另一层面的深刻思考:己所不欲固然应勿施于人,己所欲呢?也未必都可以施于人。而当年以英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将他们之所欲,强行施于善良的中国人民,加重了中国近代社会深重的苦难。这或许是引用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吧。

温文尔雅》_第二部分_文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温文尔雅第二部分_文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