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六章 公司真正值钱的是人才

马化腾向右

马化腾喜欢钻研技术,并热衷于招揽技术人才。因此当他2009年在成都高新区投资5.5亿元建设研发中心的时候,就表示第一批招募本地技术人才就要达1000人,2010~2011年每年还将增招30%的人才。因为在马化腾看来,人才确是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不能不重视。

人才——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

多年的创业经验,让马化腾意识到,人才是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

在互联网中,从收入来看,最大的一块市场无疑是网络游戏,但当今的网游几乎走的都是从国外引入的方式。我国互联网行业和欧美、韩日如此的市场相比,最大的区别确是人才短缺。因为中国缺少策划、美术、编程方面的人才,缺乏有经验的人才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大的因素。

在马化腾的带领下,腾讯长期关注的热点确是人才问题,尤其是从内部来看,马化腾最关注的确是人才。马化腾从多年从业的经验得知,企业最关键的是人才的培养,一个企业未来能走多远、产品能够为用户创造多大的价值,都体如今对职员和骨干梯队的人才培养上。马化腾看到了事实上很多行业和企业都不缺乏资金、机会,但实际上最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便是人才。

腾讯正是看到这方面的因素,因此对内对外都一直强调,人才是企业发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而关于腾讯的人才战略,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很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腾讯除了腾讯研究院之外,还有一个腾讯学院,目的确是希望能够在内部培养人才。

关于老职员,腾讯提供培养机制,建立职业发展通道。另一方面,腾讯还积极从外部引入不同行业的专业化人才。马化腾关于人才培养方面,要求还在不断提高。

腾讯从一家技术型的公司,演变成一家综合性的互联网服务商,很多方面还很缺乏。这需要引入志同道合的专业人才,包括品牌方面、网络方面、搜索方面、网络广告方面、电子商务方面等,马化腾认为这是未来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关注的。

马化腾还认为,和人才分不开的另一个方面确是创新。腾讯在求生存阶段采用的学习型创新方式,让其成为业内的标杆企业。当腾讯从一些好的实践案例中学习到一些适合中国互联网本土市场、本土用户需求的精髓时,不仅仅是简单的会抽取和复制,并且是会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特色和优势,整合创新后再进行应用。

马化腾觉得腾讯在这方面如今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不过在互联网基础技术上,腾讯的研究投入不少。“我们成立了一个腾讯研究院,在很多与基础性和互联网应用还不太相关的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我相信这个效果会慢慢的引入到我们的产品中,我们的服务才会被大家看到”。

在创新投入方面,腾讯每年的投入没有一个具体的比例数字,不过目前,腾讯有基本上接近一半职员都是开发、研发人员,各自在腾讯的基础性研究、平台、产品方面进行投入。就整个研发人员占整个公司职员比例来说,在整个行业中是最高的。马化腾还表示,这一力度,未来只会多不会少,还会继续加大。

腾讯的创始精英们

说到腾讯在创业时期的成长经历,不能不提那些最早投奔腾讯而来的创始职员们。马化腾也一直强调,假如没有他们,就没有腾讯的今天。

而提到腾讯的创始精英,就不得不提李华,他是腾讯职员中的第一个“外部分子”。毕业于湖南某大学的李华,是腾讯最早招聘的外地大学生,2000年大四没毕业,他就到腾讯华强北(深圳重要的电子市场所在地,类似于北京中关村)办公室来敲门了。

李华在学校时学习成绩不错,曾担任该校计算机协会的主席,人也很活跃,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出色,可谓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专业对口,加之又有社团经验和动手能力,所以李华顺利进入了腾讯,内部编号为18。

其实,李华当时收到过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其中包括华为。华为的录用通知是李华连过了5轮面试才拿到手的,这让李华的很多同学都非常羡慕。但最后李华却选择了腾讯——一家在当时看来随时可能死掉的小公司。但后来事实证明,李华的选择是明智的。

在腾讯,李华深切地感受到了创业者们的亲密无间,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等多名创始人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创业的激情令李华神往。

2008年奥运策略实施完毕后,李华离开了腾讯。离开腾讯之后的李华,受到了众多公司的邀请,多家海内外互联网公司都通过猎头联系过他,希望他能够加盟自己的公司。一家被澳大利亚媒体集团买下的某著名海外社区,甚至以CEO的位置利诱李华,但都被他一一拒绝。李华只对他们说了一句话:“腾讯给了我一切,抱歉……今天的李华遵守自己和腾讯之间的君子协定,不做互联网。”

在腾讯内部,编号为20的职员名叫冯磊,他于1999年毕业于重庆某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天极网工作。后来看到腾讯招编辑的信息后,直接加了马化腾的OICQ号,通过OICQ,冯磊了解到了腾讯编辑岗位的要求和薪酬,于是决定前往。

2000年春天,冯磊正式上岗。他是腾讯招聘的第一个编辑和UI(用户界面)设计人员,也是腾讯首页的第一个设计者。马化腾非常重视用户体验需求,也重视对同行的学习和借鉴,并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超越,这种做事风格给设计腾讯首页的冯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冯磊至今对马化腾在改版会上提出的多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念念不忘,马化腾这些为人做事的细微之处给了冯磊极大的影响。

5个人的创业组合

创办腾讯的时候是5个人,因为分工明确,各有所长,他们把自己的团队形容成了一个组合。

5个人却分为4块,除马化腾外,其他4位创始人每人单独管一块:

张志东管研发,研发分客户端和服务器;

曾李青管市场和运营,主要和电信运营商合作,也出外找一些合作机会;

陈一丹管行政,负责招人和内部审计;

许晨晔管对外的一些职能部门,比如信息部、对外公关部,最开始的网站部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内。

同时,这个5人组合所确立的决策体系也颇有新意。

陈一丹负责行政和财务,曾李青负责营收。最开始的时候,在组织结构里他们二人很容易针锋相对,所以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一些争端,当然这些争端对事不对人。张志东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发表自己的意见。技术出身的张志东,多少有些偏执。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张志东认理,当然这个理是他认为的理。张志东往往会第三个发表意见,也确是说,当曾李青和陈一丹争论的时候,张志东会依据他的评判标准进行“站队”。

许晨晔,一个十足的“好好先生”,很多时候他会站在多数派的那一边或者弃权观望。他在整个决策体系里起个平衡的作用。

马化腾总是在最后最关键的时刻发表意见,他负责整个团队的临门一脚,或者是在2∶2的时候出来一票定乾坤(尽管这种情况不多),或者是在许晨晔弃权变成在2∶1的时候,将自己这一票投给多的一方,变成3∶1,同样是一票定乾坤。

为什么最初的创业组合是5个人而不是3个或4个人呢?直到今天,才显示出了马化腾这个“方案”的明智和正确。试想,假如只是马化腾和张志东、曾李青3人的话,这3个十分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一旦遇到分歧,很容易一拍而散。而5人决策体系的建立,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001年后,随着业务的做大,腾讯做了第二次组织结构调整:让R线(研发线)和M线(市场线)并举,其他职能部门形成支持体系的结构。R线由张志东统帅,M线由曾李青带队。这个调整凸显了曾李青和张志东的强项和地位,同时也能起到相互制衡这两个人的作用。

不过这个划分也有其弊端,问题在于,哪些属于研发范畴,哪些属于市场范畴,多少依然有些划分不清。因为很多产品并不是一开发出来就能赚钱的,怎么平衡新产品的短期营收和长期回报之间的矛盾,本身确是个难题,因此这个划分所起到的制衡作用是有限的。

不过基于QQ的会员业务增值项目,是最容易得到支持的。这个项目对张志东和曾李青都是有关联和触动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第一轮被马化腾枪毙掉还能通过的缘由,因为还有另外两位重量级人物在支持。

伴随着薪酬体系的调整,腾讯在2006年后,又在内部组织结构上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四横四纵”的格局由此诞生。

“四横”是4个支持体系,一个是行政职能部门体系,一个是运营维护支持体系,一个是创新研发体系,另一个是职员成长体系。

“四纵”和资本市场息息相关,是4个产生正现金流的业务单元,分别为:互联网增值业务、移动互联网、网络广告和互动娱乐。

4个支持体系中,行政职能和职员成长体系属于陈一丹的管辖范围,运营和创新研发属于CTO熊明华的管辖范围。

4个业务单元则由提拔上来的业务干部以执行副总裁的身份来管,分别是刘成敏掌管移动互联网业务、吴宵光掌管互联网增值业务、刘胜义掌管网络广告业务、任宇昕掌管互动娱乐业务。

曾李青和许晨晔的权限伴随着新的组织结构调整,开始变得模糊起来。新的业务体系中,陈一丹的权限得到放大,张志东也得到更多对业务的主导权,特别是对产品端的推动。

2007年3月,刘炽平被任命为执行董事,权限大了许多。张志东也为执行董事。相对来说,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刘炽平倾向偏成熟的、和腾讯即时通信平台(QQ)关联不大的业务进行纵深(主抓网络广告业务单元,同时管互动娱乐业务单元),而张志东更多的是与腾讯即时通信平台关联较大的两个业务模块(主抓互联网增值业务单元,同时管移动互联网业务单元)。

但不论如何调整,马化腾都牢牢地控制和掌握着腾讯的命运,这个不张扬、低调的潮汕小子一直处在腾讯发展的正中心,不曾偏离。

腾讯发奖励股票,上千员工受益

腾讯公司于2009年7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将向1250职员授出818.118万股股票作为奖励,并同时宣布一个约230万股的购股权(期权)打算,行权价为每股90.3港元。

据悉,此次腾讯将发出818.118万股股票,对该公司1250人进行奖励,约占该公司现有发行股本的0.453%,以及经配后继续扩大的已发行股本的0.451%。按截至当月13日的87.05港元价格计算,腾讯此次用于职员激励的股票总价值为7.1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28亿元。假如按照简单平均分配,每个被奖励职员将得到约5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新股配发后,独立受托人将以信托方式先行为受奖励人士持有该股份,当董事会授予奖励条件满足后,独立受托人持有的股份须无偿转让给受奖励人士。

其中四分之一的职员都将得到公司股票的奖励,这在已上市企业中已经很少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则更为难得。不过,对于腾讯此次重金激励的具体细节目前尚未公布。

当然,平均计算的方式只是一种调侃,其实这些股票并非平均分配,“职员将按照不同的业绩水平获得奖励。”腾讯一位内部人士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得到奖励的大部分是老职员,但也不全是老职员,还会包括一些业绩突出的新职员。”腾讯表示,此次采取股权奖励打算,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司资源,嘉奖这1250名职员所作的贡献。

此外,腾讯董事会还同时宣布授出230.745万份购股权,行使该购股权时按行使价每股90.3港元认购1股股份,购股权有效期为7年。

在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像腾讯这样大手笔的职员奖励并不多见,这不仅说明腾讯对人才的重视,并且说明了腾讯公司的运营情况良好,巨额的激励方式跟腾讯自身的财力有关,依据公司2009年一季度的财报,其总收入为人民币25.0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8%,包括网络游戏、虚拟物品销售等互联网增值服务的收入为人民币19.0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0.7%。

关于互联网公司而言,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腾讯早已深知。因此在人才奖励上才会不惜重金。

合伙人各显神通

马化腾并不是一个交友广泛的人,因此他在创业之初,能寻求一起合作的几乎都是他的同学和亲友。

马化腾最早找到的合作伙伴是他在深圳大学的同学张志东,张志东是个计算机天才。在深圳大学,两人同是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而两人都属于计算机技术拔尖的一拨,但张志东是其中最拔尖的。即便放大到深圳整个计算机发烧友的圈子里,张志东也是其中的翘楚。这一点,马化腾也不否认。

张志东在华南理工大学拿到计算机硕士学位后,回到深圳加入著名的黎明网络公司。帮助腾讯“找钱”并成为腾讯12名个人股东之一的投资人刘晓松当年也在黎明网络工作过。张志东是个工作狂,差不多没什么业余爱好,在黎明网络的时候工作就很努力,加班到翌日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情。

张志东个子不高,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冬瓜”,取张志东的“东”字的谐音,也与其身材有一定的暗合。随着腾讯的发展,张志东也逐渐位高权重,旁人逐渐把称呼改成“瓜哥”或喊他的英文名Tony,以示尊敬。

现在,张志东已是腾讯第二大个人股东,上市之初他持有腾讯超过6%的股份,按照腾讯最高市值1200亿港元计算,张志东身价接近70亿港元。

张志东的确为腾讯作出了不少贡献,1998年他搭建了QQ的架构设计。现在10多年过去了,用户数量从以前设计时的数以10万计到如今的数以亿计,至今整个架构还可适用,实在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不可思议。张志东在技术上的炉火纯青,连他的对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即便张志东不在腾讯,以他所做出的拥有上亿用户的产品来衡量,他在猎头市场上的身价也至少值10个亿人民币,只是实在想不出谁能出得起这个价钱。

马化腾和张志东创办公司1个月后,腾讯的第三位创始人曾李青加入。曾李青的加入,让马化腾和张志东的纯技术组合有了更多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成分。

曾李青曾经在深圳电信工作,是深圳互联网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曾李青也是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小区宽带的推动者。“宽带小区”这个项目说白了确是个系统集成项目,一方面去买设备,接着加价卖给地产商。但那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李青能以类似做期货的方式做系统集成的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腾讯,除马化腾、张志东之外的第三大个人股东确是曾李青。曾李青和马化腾既不是中学同学,也不是大学同学,他们的交集是马化腾的姐姐马建南,马建南是曾李青在深圳电信数据分局的同事,两人有多年的交情。

曾李青的为人,被他的老同事张春晖所称道。曾李青后来成为腾讯的COO后,一次他请以前深圳电信的老同事张春晖去腾讯公司讨论一个项目,会中网络忽然不通,打电话给维修部门,也不见人员来修理。当时坐着一桌子自己的手下,但曾李青却没有任何架子地一个人猫下腰,钻到桌子底下,把线路调通。目睹此景的张春晖想起了当年曾李青和他一起在深圳电信机房帮人调试设备的场景,张春晖感慨,曾李青是个很实在的人,今后能做大事。

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曾李青是另一种类型。依据多位腾讯职员的描述,曾李青是腾讯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位。

腾讯有5位创始股东: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

不过,最开始是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3人全职,到年底许晨晔和陈一丹才加入进来。这也确是为什么腾讯的创办时间有1999年9月和1999年11月两种说法,9月的时候只有马化腾和张志东,10月曾李青加入,11月许晨晔和陈一丹加入,并最终成立公司。

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许晨晔在深圳大学毕业后进修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则进入深圳电信数据分局工作,与曾李青是同事。后来进入腾讯后,担任了首席信息官的职务。

许晨晔是有名的“好好先生”,他有自己的观点但却不轻易表达,是一个十分随和的人。他最大的爱好是与人聊天,兴趣则多种多样。

另一位创始人是陈一丹,原名陈惠龙,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在深圳大学念化学系。从深圳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陈一丹被分配到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工作后他就开始攻读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3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并很快考取了律师资格证。

后来陈一丹担任腾讯的首席行政官。陈一丹为人非常严谨,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十分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马化腾选择了性格完全不同、各有自己特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创业,而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创业,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并且更重要的是,马化腾能够在创业团队的责、权、利上,做出很好的设计和划分。这些似乎都暗示着马化腾并非池中之物,终有鲤鱼跃龙门的那一天。

5个能力卓越的人在一起合作,组成一个集体的管理团队,不可避免会有不同想法,甚至有时候内部会有很多争辩以致最后意见无法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起推动作用的往往是马化腾。马化腾是团队中最具协调能力的人,他往往能从大家的争论中发现价值所在。

通过CFido结识益友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人的道理果然不错。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视野和境界,即使是马化腾如此的成功人士,也离不开身边朋友的影响。

从一个人的伙伴和朋友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他,才是最客观的。因此我们要了解马化腾和他的创业经历,自然不能忽略了他的交友圈子。

马化腾的第一个圈子来自CFido,CFido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Fido网是当时的BBS站台通过电话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网络之间互相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信件,CFido即中国Fido网,和我们如今熟悉的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罗依被公认为是中国CFido第一人,那一年,罗依开通了长城站,这是Fido在内地的第一个站台。后来罗依出任过CFido中国区的首任总协调人。1992年11月,罗依联手汕头的黄耀浩,将自己建立的长城站和黄耀浩建立的手拉手站(后来改名为PCUG)结合,由此形成CFido。这是国内按照Fido网体系建立的最早的BBS交换系统。

一些身怀绝技的黑客最开始玩CFido,他们的统一特征是热爱技术,喜欢新玩意,是个典型的小圈子。但不要小看这个小圈子,它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本土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丁磊、求伯君、雷军、周志农等第一代业已成名的程序员也都在这儿混迹过。

马化腾是早期CFido的热爱者之一。他在CFido遇到了他的两位早期创业伙伴“小光”和“夜猫”。此外,QQ的创意也来自CFido的一位南京网友。无疑,CFido对马化腾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求伯君也是马化腾在CFido上结识的,之后马化腾在CFido上还结识了多位日后成为中国高科技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大人物的朋友,他们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丁磊是马化腾在CFido上结识的另一位互联网业界领袖。马化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丁磊是他创业之初一起喝啤酒,一起分享成败心得的好朋友。

腾讯创立之初曾效仿网易,对于这点,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腾讯正是因为看到丁磊靠着免费电子邮箱攻城略地,走向成功。加之在CFido上又与丁磊有过交情,同有电信背景的马化腾才所以决定创办腾讯。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当初腾讯的确跟网易类似,向地方电信和门户兜售类似免费电子邮局的在线寻呼系统,只是由于天时、地利的缘由,因此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丁磊在马化腾创办腾讯之初,也给了其不少的支持和帮助,OICQ的诞生就与丁磊有密切的关系。OICQ原本是腾讯为广州电信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信服务系统的一个订单,当时丁磊一直与广州电信交往甚多,广州电信的163.net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和域名都是丁磊卖给广州电信的。看到这层关系,马化腾和曾李青找来他们的老朋友丁磊帮忙,一心想拿下这个单子。不过,并没有成功,但也因为这次“失败”,才酝酿出了后来声势浩大的腾讯帝国。

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_第六章_公司真正值钱的是人才_马化腾向右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第六章_公司真正值钱的是人才_马化腾向右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