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联想的总参谋部
战略之所以称之为战略,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问题都是全局的、长远的。长远来看,战略的效果终究要在后续的经营中体现,但并非所有的战略都能够立竿见影、直接体现在当期的经营业绩中。企业认准了战略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虽然在短期内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最终却能迎来丰收——
杨元庆
军队的总参谋部,主要功能是负责贯彻执行最高统帅和国防部长的命令,指示、搜集和提供情报,拟订和组织实施战略战役计划和动员计划,指挥并协调各兵种、军区及各武装组织的作战行动。
联想从成立之日起,柳传志就把自己的“总参谋部”——企划部成立起来。在联想内部,企划部的地位都高于任何一个其他部门,柳传志所在的联想控股公司,企划部的主任一直由副总裁唐旭东兼任,公关部的总经理被提拔为企划部副主任,都属于“高升”到核心部门,在柳传志的管理体系中,企划部就是清朝的军机处。
杨元庆率领的联想集团,自然继承了柳传志企业管理的精髓。2004年,联想内部的组织由8个业务群系统组成,部门单位达到了近百个,而在这么多部门当中,唯一接受杨元庆直接管理的就是企划部,企划部的老板李祥林,也是联想副总裁。
在联想内部,企划部的风格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横”。所有系统、部门的负责人,要跟企划部对表(联想内部的专用词汇,对时间、对方案等);企划部要用会议室,其他部门必须让出;企划部要的资料,必须马上提供;所有企划部下达的任务,必须无条件执行,不得拖延……
当年的企划负责人李祥林,被大家戏称为“可以通天的人物”。李祥林,虽然非知名大学毕业,说话带有浓重的安徽口音,然而做事麻利、思维缜密,在联想内部被公认为“执行力最强”、“挨老板骂最多”的人,在联想并购IBM电脑业务之前,一直在杨元庆左右,全面负责企划部的工作,主要包括:
·战略管理: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估。
·流程管理。
·组织设计与部门第一负责人的业绩考核。
·为总裁提供管理支持。
·情报系统:进行内部满意度调查以及市场调研等。
·内部沟通平台:内部网站、内参等。
·总裁分配的其他工作。
在2000年前后,企划部还曾肩负过一些临时的职责,比如客户满意度监控、内部工作质量监控、秘书管理等。
柳传志著名的管理三要素中“定战略”的职责,就落在企划部头上。
联想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联想从何时开始有“战略”的说法呢?柳传志从创业时候开始,就不断地确定、修正、发展他的战略地图,1984年创业之初,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与柳传志谈话,柳传志就扔下了一句豪言壮语:“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如果从历史角度看,这句话应该算是联想最早的战略,即公司的远景目标。
联想集团海外发展三部曲
第一部:在海外建立一个贸易公司(1988年建成香港联想),以国内技术优势和保底市场为后盾,结合香港合作者在当地的经营优势,迅速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选择外向型产品开发方向。
第二部:以这个贸易型公司积累的资金为支撑,在香港建立起有研究中心,有生产基地,有国际销售渠道的跨国电脑产业公司即香港Quantum公司。
第三部:就是要形成规模经济。努力跻身于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行列之中。
1988年初提出三部曲时,营业额指标是计划在1993年完成5个亿,日后,这一指标在1990年就提前超额完成。
联想集团海外发展策略
“瞎子背瘸子”的产业发展策略
联想创业初期,经过几年的苦战,有了走向海外的可能性。但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先例,在香港的中资公司亦是业绩平平。柳传志带领总裁室高屋建瓴地设计了优势互补的海外产业发展策略,即所谓的“瞎子背瘸子”。组成香港联想的三家公司各有千秋,联想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广大的国内保底市场,但不了解海外市场;香港导远公司熟悉海外市场而技术力量不足;中国技术转让公司经济实力雄厚,能提供坚实的贷款来源和可靠的法律保证。“瞎子背瘸子”的联合,使这家开业资金仅90万港元的公司在当年就达到1.2亿港元的营业额,令香港工商界、新闻界刮目相看。
田忌赛马——海外开发策略
战国时代,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三战三败。后来在军事家孙膑的指点下,改换策略,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三局两胜。
香港联想开业,一是为摸清海外市场,二是为积累资金、支持产品开发。海外市场的实际状况是并非只需要高档计算机产品,像286微机这样的中、低档产品在美国也有极为广阔的市场,而充斥这个市场的是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的产品。联想在摸准了这一脉络后,马上组织高级技术人员认真分析国际上各种类型的286机,选用国际通用的、集成度最高、最新生产的元器件,加以技术设计出上乘之品,性能远远优于其他同档次产品,将其作为联想的“上马”投入海外市场,从而在汉诺威一炮打响,当即获得上千份订单,一举挤进国际市场。
“茅台酒的质量,二锅头的价格”——经销策略
联想的286机质量好,起点高,成本不低。但为了跻身国际市场的长远目标,首先要挤进去抢占一块市场,为后续产品开出一条路来。优质低价,性价比好,无疑是抢手货。为此联想不惜做赔本买卖,以香港联想的盈利补主板的亏空,致使主板月销量达25000套,这个数字大于国内微机的需求量。这一雄才大略,使联想部分机型供不应求。
联想第二个战略目标(1990年制定)
1991年,在联想的内部总结表彰会上,柳传志清晰地表述了过去6年中联想的战略地图,“6年来的艰苦创业,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完成了联想第一个战略目标,即建成了一个外向的技工贸一体的产业结构”。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的艰辛,从开始用20万元进行资金积累,到用“联想汉卡”这个拳头产品开拓市场,最后按照当时倪光南“技工贸”的路线前行,都体现了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行业发展规律。也正是在这个会议上,柳传志又向全体员工宣布了联想新的战略目标:“10年内建成一个宏碁”。以当年宏碁年营业额4.5亿美元来看,柳传志当时所定的战略目标确实低估了联想的成长性,因为到2000年,联想的营业额就已经达到187亿人民币(约合23亿美元),远远超过了10年前的战略目标。
1997~2000年联想集团的5条战略路线(1997年制定)
为了在2000年实现30亿美元营业额的中期目标,联想制定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总路线:
·在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发展。
·以中国市场为主。
·奠定工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科研开发工作。
·加强子公司在研发中的推进作用,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做媒介,开展优势互补发展科研开发工作。
·充分利用股市作为融资渠道。
1998~2000年联想集团“龙腾计划”六大策略
·渠道:“大联想”策略——建立以客户、代理、联想三位一体,共同成长的开放型大架构。
·服务:“全面服务”策略——一切为了用户,为了用户的一切,为了一切的用户。
·研究开发:“内联外合”策略——借市场资源之优势,汇中外科技之精华,解客户应用之急需。
·产品:“联结世界,着想中国”策略——与世界同步,让中国人用得更好。
·制造:“大加工厂”策略——集百万台电脑制造经验,构筑信息产业生产基地。
·管理和文化:“成果共享”策略——传播联想经营管理理念,共享“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精髓。
联想的互联网战略
1999年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明确提出面向互联网的战略,2000财年年度规划将互联网战略进一步落实,可以称之为三个“三”战略,即:
·面向三类用户群:家庭/个人、中小企业、大客户。
·提供三类产品:接入产品和终端产品与服务,局域网络产品与服务,信息服务产品与服务。
·扮演三种角色:互联网产品/技术供应商;互联网应用服务/集成商;互联网信息/服务运营商。
不到一年就寿终正寝的战略规划
2000年,在联想拆分成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两个公司后,由杨元庆继承了所有联想品牌产品的衣钵。为了实现未来联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元庆斥巨资聘请世界顶尖的战略咨询顾问——美国麦肯锡为联想集团作未来的五年规划。当时元庆的整??管理团队,都因公司每年100%的跳跃式发展而兴奋不已,加之“互联网时代来临”的美好市场前景,最终确定了联想集团(不包括神州数码)五年后的公司目标是600亿人民币!同时整个规划还对联想的使命、愿景、路线等进行了明确。为了激励全体员工,管理层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专栏,写上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使命,放在联想总部大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可惜这个专栏的生命随着2001年IT冬天的到来就寿终正寝了。回头来看,当时这个目标是联想历史上最为激进的目标,即使在2004年底联想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之前,联想集团也只有200多亿的营业额。虽然此次麦肯锡的战略咨询在联想马失前蹄,但麦肯锡的全套战略制定方法和工具,被善于学习的联想人继承了下来,直到今天,联想内部的各种规划,都离不开这些方法和工具,这也是麦肯锡留给联想最有价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