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上篇 “蓝色资本家”沈南鹏,不走寻常路

第五章 弹不虚发的投资“猎手”

“投资者的荣耀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期待发现那些有才华和激情的年轻人,把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公司扶植起来。当风险投资进入的时候,这些公司能够快速地膨胀起来,成为新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这样的机会,你会心潮澎湃,因为其实你正在创造商业‘帝国’。”

团队的成长比物质回报更让人欣慰

在加入红杉资本之前,沈南鹏已经开始以个人身份投资过不少公司。上海岩浆数码科技公司,这个以手机游戏闻名业界的公司,应该算得上是沈南鹏个人投资的第一站。

岩浆数码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手机游戏服务商,拥有超过200款自主产权的游戏,支持100多种手机终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0%。

岩浆数码创始人为王江,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6年7月至2000年3月,任西门子(中国)市场及销售经理;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任英斯克科技副总裁;2001年10月创立岩浆数码,任董事长兼CEO。

王江的创业源于一个玩笑。2001年,王江仍在英斯克公司任副总裁,他的一个下属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顺心,向王江提出要休假一周。一周后,王江约这位同事出来喝咖啡。临走埋单的时候,王江随口对这位同事说:“既然你脾气这么大,不如出去自己创业,要不要咱们一起出去做?”

就这样,两人一同从公司辞职。2001年9月,王江注册了“岩浆数码公司”,但是当时他还没想清楚岩浆数码具体要做些什么。2001年10月,王江和几位创业伙伴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决定做“大的媒体资源和运营商资源的结合点”,为媒体提供短信解决方案。

当月,岩浆数码就得到了第一个合同——负责搭建成都电视台中国足球队十强赛直播的短信交流平台。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把短信和电视结合的尝试,让岩浆数码挣到了第一笔收入。

到2002年年初,靠着十强赛的这个案例,岩浆数码又完成了中央电视台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短信平台项目,并且被电信运营商评价为当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短信营销活动”,一夜之间岩浆数码挣了100万,在业界声名大噪。

2002年间,岩浆数码又趁热打铁拿下了2002年世界杯、上海文广传媒、广州《羊城晚报》的单子。2002年年末,央视决定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短信互动项目交给他们做。这年,岩浆数码的营收达到700多万元。

岩浆数码的年收入虽然如此高,但却只是集中在春节联欢晚会和世界杯等几个有限的大项目上,其他的小型项目根本不赚钱,甚至出现亏损。在世界杯项目结束后,公司一度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事可做,明显呈现出过度依赖个别项目的特点。到2003年年初,岩浆数码遇到了瓶颈。

首先是业务上的,竞争对手们悄悄出现。跟媒体关系很好的公司也看到这块利润“宝地”,开始进入这个市场。做完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这笔单子后,岩浆数码想趁热打铁再拿下央视2套《开心辞典》的单子,但直到2003年11月都没谈下来。对方告诉王江,他们不可能对外合作了,这个领域他们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同时,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在公司初创时,公司的组织架构、股权分配、公司章程等硬件内容都有比较具体的设计,但软件磨合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之前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大家齐心向前冲的时候,高速成长的业绩掩盖了公司内部的毛病。但一旦停止冲锋的脚步,长久积压下来的问题就一下子爆发了。

到2003年第一、第二季度,岩浆数码的业务处于全面停顿状态。股东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王江面临着财政和管理上的双重困境,这个时候他太需要有人能拉他一把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沈南鹏加入到岩浆数码的发展中来。这次他的加入还有个重要人物的帮助——谢冰。

谢冰,著名天使投资人,天汇创业投资发展联盟合伙人。1997年,谢冰从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毕业后到高盛亚洲工作了两年。到1999年,他又去法国欧洲管理学院读完MBA,并先后在美林证券香港投行部和香港上市公司宝威集团各工作了两年。在香港工作的期间,谢冰与沈南鹏相熟,并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沈南鹏与张帆结识也是通过谢冰介绍的。

2003年的下半年,谢冰打算投资国内的手机游戏运营,他与行业内的前三名种子公司分别签订了投资意向。为了保证第一次投资的成功,谢冰让沈南鹏给自己把关,决定边学边干。在谢冰的引荐下,沈南鹏开始关注起手机游戏行业。

通过考察研究后,沈南鹏最终选择来自上海的岩浆数码。

岩浆数码当时的状况已经不太乐观,正处于创业的初期。沈南鹏注意到岩浆数码的领军人物王江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王江每天会带着公司成员跑步,这个小细节,让沈南鹏觉得这个公司会很有冲劲。还有一点,曾担任过外企高管的王江,沟通能力很强。

在手机游戏这个行业里,资本的使用率也比较高,资金在投入后能够迅速转化成赢利能力。基于这些考虑,沈南鹏建议谢冰选择岩浆数码。同时,沈南鹏自己也决定出资加入岩浆数码,这让谢冰和王江都大喜过望。

有了资金的带动,岩浆数码迅速成长。2003年年底,岩浆数码开始掉转船头,开始往手机游戏这块宽阔海域扬帆起航。沈南鹏作为岩浆的投资人,又给予了王江不少经营上的建议。

最初,岩浆数码既做手机游戏的开发商,又当发行商和分销商。随着手机市场的逐渐变大,沈南鹏给予王江的建议是重点发展核心竞争力,王江也发觉应该给公司“瘦身”。“当一个产业发展得越成熟,各个价值链环节就越清晰,大家也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够抢占哪一块价值链。”

而岩浆数码的核心能力是品牌管理,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品牌意识与品牌塑造能力、渠道的管理能力以及产品的研发管理能力。

岩浆数码那时已经推出170多款原创手机游戏,并拥有“歪歪”、“皮皮”两大自主品牌。在中国移动销量前十名的游戏中,就有四款岩浆数码的产品,而且已经有数十万用户下载过岩浆数码的游戏。于是,王江决定与四五家开发商合作,并择其优秀者纳入岩浆数码的品牌体系。

王江将岩浆数码原有的分销能力转化到对分销商的管理和服务上,在渠道选择上,采取的是柔道策略,并更看中分销商的分销能力。

王江将岩浆数码的品牌运作优势发挥了出来,岩浆数码原有的产品研发能力也领先于对手。为此,王江专门建立了一个游戏研发中心,为游戏的开发提供底层核心技术,保证游戏的创新与质量。此外,他还跟手机厂商保持密切联系,借此掌握手机的技术特性和发展趋势,以便能够开发出更好玩的游戏。

在沈南鹏投资后的一年中,岩浆数码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全国前三名的手机游戏运营公司。到2005年12月,从事电信增值服务的行业“大佬”华友世纪对外宣布,投资410万美元全资收购上海岩浆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并视岩浆数码的业绩追加投资。同时,任命华友世纪副总裁徐迅光出任岩浆数码董事长,CEO一职则由原岩浆数码董事长兼CEO的王江担任。

对于成功加入华友世纪,王江对未来充满信心:“很高兴岩浆数码能够和华友世纪进行战略合作,相信借助华友世纪的庞大渠道资源和用户资源,与我们在手机游戏方面的强势内容品牌资源的充分结合,我们希望岩浆数码能成为手机游戏行业的领导者。”

作为岩浆的股东,沈南鹏的这次个人投资也得到了回报。在看到自己的投资成果,沈南鹏觉得真正让人欣慰的并不是丰厚的资金回报,而是王江率领的年轻团队的成长。在沈南鹏眼中,所投资团队的成长要比物质回报更让他骄傲。

“南南”合作,经验换股权

如果说岩浆数码是沈南鹏个人投资的开始,那么分众传媒则是他个人投资的最大亮点。提到分众传媒,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江南春。

生于1973年的江南春,是沈南鹏的老乡,1991年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江南春生性活跃,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有了创业思想。1994年,仍在读大三的江南春筹集了100多万资金成立了一家名为永怡传媒的广告公司。江南春以代理IT广告挖到了第一桶金,到2000年,他的公司年收入已超过1.5亿元,占领了上海95%的IT广告代理市场。

到了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碎,江南春的IT广告业务一落千丈。在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后,从2002年初,江南春开始关注投资当时广告市场的空白点——楼宇广告。2003年5月,他将永怡传媒正式更名为分众传媒。

分众传媒的主营业务为“城市商业楼宇信息化联播网络”,简单地说,就是电视楼宇广告。从2003年初,分众传媒在上海推出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所建造的商业楼宇联播网,在各大写字楼等电梯等候厅中以液晶电视滚动播出各类广告。

江南春在商业楼宇联播网中,还适时地加入了公益、经济文化等信息。如此一来,他的这个联播网被上海市列为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的重点应用项目和上海市公益宣传的窗口。

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之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分众传媒就将联播网从上海铺设到了全国37个城市,楼宇数从最初的50多栋发展至6800多栋,信息终端数发展至15000多个点。

在2004年,该网络每天覆盖人群就达1200万,单月利润超过千万元,2004年税后利润超过1亿元,在中国拥有7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分众传媒以其独创的商业模式、独特的分众性、生动性及强制性,不但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同,其成长速度更得到众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积极响应,纷纷表示愿意注资,推动其户外电视广告网络的发展。

在面对众多投资机构的橄榄枝时,江南春没有妄动,他冷静地选择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而此时的沈南鹏,正在为携程寻找二三线城市的广告投放途径。沈南鹏很快就注意到了江南春和他的分众传媒。

同为上海人,沈南鹏与江南春自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对于沈南鹏的加盟,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沈南鹏和江南春两人吃了两顿饭,相互感觉很不错,于是决定深入合作。沈南鹏只不过说了句“那么让我也当股东吧”,江南春就欣然同意了。

几年后,江南春才透露出自己当时的想法:“我们并不需要个人投资者的钱,但沈南鹏站在投资者角度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对公司有很大的附加价值。”精明的江南春认为用股权换取沈南鹏的经验值得,每当遇到公司重大决策时,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沈南鹏,这个习惯江南春一直保留着。

作为投资方的沈南鹏,对于两人合作的“传言”版本不置可否。“很多投资者都听说过手拿商业计划书,在洗手间堵住投资者要钱的事。”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戏剧性。沈南鹏其实很早就听闻江南春,对江南春每天连续工作16~18小时的热忱和投入早有了解。

正如沈南鹏所言,戏剧性的拿钱场面从未在自己身上出现过,“在上海,我有二三十个朋友在创业,也就投资了江南春一个。”独特的阅人眼光,注定了沈南鹏的成功。

在决定投资分众传媒的时候,沈南鹏就大胆放言“将在一年后赢得十倍的回报”。尽管当时分众的势头很盛,但能下此断言的人却不多。众人在怀疑和猜测中,等待着沈南鹏和分众传媒的表现。

2005年7月13日,江南春没有让沈南鹏失望。分众传媒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融资总金额达1.717亿美元,创下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融资规模之最。在上市5个月后,分众的市值更是飙升至12亿美元。

在一夜之间,江南春的身价暴涨2.7亿美元。分众上市的当天,江南春没有忘记沈南鹏。他打电话给正在云南的沈南鹏介绍分众上市的情况,沈南鹏听完江南春的介绍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认为应该干的一件事情,就是马上收购聚众传媒。”

聚众传媒是一家极具创新力的综合性媒体集团,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营建媒体网络。它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真正意义覆盖全国的楼宇视频媒体,所有楼宇全部自行建网并自行管理。到2005年7月,聚众已经覆盖全国45个城市、25000栋楼宇、日覆盖人群超过近3000万人次。

聚众传媒几乎与分众传媒同时诞生,一直是分众的第一竞争对手。聚众给江南春带来不小的压力,如果能够收购聚众对于分众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得到沈南鹏的“指示”后,江南春挟“上市之势”迅速布局,准备收购聚众。2006年1月7日,分众与聚众在上海达成协议,分众以总额3.25亿美元全额收购聚众。其中需要支付现金9400万美元,剩下的收购款则以股票来抵。

此次大手笔收购后,分众传媒几乎掌控了国内98%的楼宇广告市场。在这一领域,江南春再难找到对手了。

作为分众传媒的唯一个人投资者,也是分众传媒唯一的独立董事,随着分众的日益壮大,沈南鹏以后的收获将会更大。

角色不同,“帽子戏法”同样精彩

2007年8月8日,美国纽交所出现了一只新的地产股——易居中国。这是第一只在美国挂牌的中国地产概念股,而在易居中国的董事会名单上,沈南鹏赫然在列。

投资易居中国是在沈南鹏创建红杉中国之前,2004年年底,他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进入易居中国。当时的易居中国刚成立不久,规模还很小,总部设在上海的易居中国业务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

沈南鹏在投资易居之前,很清楚易居中国的发展历程。

易居中国成立于2004年,其历史可上溯到2000年成立的上海房屋销售(集团)有限公司。其董事长名叫周忻,1967年出生于上海。周忻拥有多年的房地产行业工作经验,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后,周忻就进入房地产行业发展。

经过商界的多年摸爬滚打,2004年,周忻在海外成立了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周忻看到了房地产的发展前景,果断进入该领域,开展房产的营销策划、推广和销售等业务,占领了行业的先机。易居中国的主要业务为一手房的代理销售、二手房中介业务,以及房地产信息咨询,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流通服务公司。

2004年年底,周忻找到了上海老乡沈南鹏。此时,携程已经上市,而如家正一步步走向正轨,沈南鹏手中正好有一笔热钱,他也在寻找着好的投资项目。周忻的出现给了双方一次机会,易居中国想要有更大的发展,很需要有丰富资本操作经验的沈南鹏的加入。

经过数次接触之后,沈南鹏很看好周忻和他的易居中国。当时易居中国所在的房地产服务市场前景广阔,更重要的是易居中国独特的运营模式。

易居中国不同于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它的模式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它既有房地产门户网站,又有实体门面支撑。这种“网站+网点”的经营模式可谓是携程的翻版,它集中了无形网站和有形门店的综合优势,构建起一个涵盖全国几大城市的服务体系。周忻的经营理念是“网络+实体=成功”,这个超前的想法吸引了沈南鹏。

项目很不错,沈南鹏也很看好项目执行人:“对于周忻所带领的团队的执行力我十分看好。与周忻很早之前就认识,他是一个很能团结人才并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做事情的人。”

在沈南鹏看来,“2004年,国内的房地产服务市场仍旧相对分散,易居中国这类企业的发展推动着整个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所以,即使“在当时很多人还不太看好的情况下”,沈南鹏仍然决定进入,“算是对易居中国有一些帮助吧”。于是,沈南鹏以个人身份成为易居中国的初始天使投资人和董事。在沈南鹏进入后,目标直指海外上市,他对易居中国的业务架构也重新进行了定义。

易居中国原有的业务集中于上海和华东地区,沈南鹏建议要做全国性的覆盖。在专注于新房代理的同时,也要适度关注二手房。这样的业务决策,对易居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

在此之后,易居中国迅速将业务由上海扩展至中国其他19个城市。2004年其营收为3120万美元,2006年已经增至5600万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34.0%。2004年易居中国的净利润为560万美元,2006年增至1810万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80.0%。2006年,易居中国81.6%的营收来自新房代理服务。

到2006年,经营二手房业务的易居臣信成立。至此,易居中国的整体架构全部搭建好,成为一个涉及房地产代理、中介和咨询研究等领域的公司。2004年到2006年期间,易居中国连续三年被“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评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代理和咨询服务公司。

沈南鹏的战略眼光给了周忻极大的帮助,在2007年9月周忻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易居的发展是找对了人,就是引入了沈南鹏做天使投资人,这是我们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沈南鹏带来的不仅有宏观上的战略部署,资金也是周忻最迫切需要的。沈南鹏的个人投资对当时的易居中国称得上是雪中送炭,有了这笔资金,2005年易居中国获得了强劲的发展。这还不是全部,沈南鹏在投入热钱的同时,也开始将自己在资本市场上的资源带给了易居中国。

2006年3月,在沈南鹏的帮助下,易居中国又引入了瑞士信贷集团下属的DLJ房地产基金、崇德基金、SIG和Farallon Capital等4家基金公司。这4家投资基金共投入2500万美元,帮助易居中国由专注于销售代理转向营销、咨询、经纪、创业投资等全程流通服务领域,谋局全国市场。有了这些基金的加入,易居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基石。当然,谋求海外上市也是沈南鹏引入基金的最主要目的。

2007年8月8日,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房地产经纪概念股,易居中国也是中国第一只在美国上市的轻资产类公司。此次上市共发行1460万股美国存托股份,计划融资1.297亿美元,实际成功融资约2.01亿美元。

该股以18.12美元开盘,较发行价13.8美元上涨了31.3%。易居中国的最大股东周忻持有的3112万股价值达到4.3亿美元(约合32亿人民币)。这一年的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周忻以40亿元身价排名150位。

沈南鹏的付出也有了回报,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沈南鹏持有易居中国11.88%的股份,是仅次于周忻的第二大个人股东。易居中国的成功上市,又给沈南鹏的投资经历添上重重一笔。

2003年,沈南鹏和他的创业团队一起将携程网带上纳斯达克。携程成为中国互联网海外上市第二波中的首家企业,打破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波登陆纳市之后长达近3年未有上市的坚冰。

2006年10月,沈南鹏又带着如家在三年内第二次登陆纳斯达克。

2007年易居中国的上市,“梅开二度”的沈南鹏与前两次有所不同,这次他不是以创业者而是以投资人的身份第三次出现在美国市场上。

从2003年到2007年,四年内带领三家企业成功赴美上市,沈南鹏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运动场上上演了完美的“帽子戏法”。

“一茶一坐”:传统行业的新目标

随着分众、易居中国在海外市场的风生水起,人们开始慢慢相信沈南鹏真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在投资了这些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的同时,沈南鹏的“金手指”也不忘“点”向那些传统的大众服务行业。

由台湾人陈定宗创办的“一茶一坐”中式餐饮公司,自2002年正式踏足内地以来,一直备受沈南鹏的关注。

1991年,第一家“一茶一坐”在中国台湾桃园市创办。2001年8月,台湾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与旺旺集团各半持股合资成立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由中国台湾一茶一坐负责经营。2002年6月,一茶一坐在上海新天地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进驻上海的一茶一坐,当时的资源非常有限。除了2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外,只有先期到位的3名“骨干干部”。陈定宗的目标很远大,“要做中餐连锁的国际品牌”。

对于这家起步不久的公司来说,这并不是个现实的目标。首先,标准化是中餐连锁经营的第一道门槛。陈定宗知道:“麦当劳做薯条,马铃薯在什么湿度,多高的温度,用多少时间,到底是15秒还是16秒炸出来的好吃,这是别人经过了上千次的测试得出来的。”而一茶一坐要做到“西餐化”,就必须“先专业化,然后标准化,最后要简单化”。

“按照西餐连锁的标准,开发中餐的制作流程”,这是一茶一坐的运营理念。

一茶一坐从事的是传统的餐饮行业,却有着不一样的餐饮战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被称为“中央厨房”的商业模式。

2001年,一茶一坐在上海郊区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厨房生产基地,可以为24小时车程内的餐厅配送全部品种菜式的半成品。这是借鉴了麦当劳的中央厨房模式,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制定了一套符合自己的标准化流程。

在一茶一坐的餐厅内,服务员只需按照操作规范将半成品进行简单的加热和组合,无须复杂的烹饪就可以为顾客提供快捷而美味的餐品。这样,复杂而富有艺术化的中餐烹饪演变成了标准化的工业制造过程,厨房被操作间取代,厨师则由服务员来担当。

这个流程似乎很简单,但其实真正在把每一道菜进行标准化处理时,是需要下工夫研究的。比如说泡一杯茶,需要多少克的茶叶、要几度的水、冲泡多长时间,才会取得什么样的口感。

在中央厨房的模式下,一茶一坐的特色鸡汤也有别于传统餐馆的做法。一般餐馆常常需要凌晨3点起来炖鸡,炖8个小时,到上午11点炖好,这样大厨一上班就可以直接用。而一茶一坐则是先让中央厨房炖好,把鸡汤的油和汤分离,分别进行冷冻和浓缩。待这两样东西送到分店之后,店员只要把汤稀释就可以用了,营养、口味、卫生标准也都能兼顾。而且在分店之间,鸡汤味道不会有所差异。

中央厨房的模式,为一茶一坐的规模化复制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品质保障。

一茶一坐还有专门的研发队伍,对菜品标准化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即使其他的公司想要模仿他们,光建构一套体系恐怕也要花几年的时间。一茶一坐“花在将中式餐饮专业化、简单化、连锁化的研发费用,每年都高达100多万美元”。

用豆浆煮火锅,用咖啡烹制牛排,用奶泡调制普洱茶……在一茶一坐里,除了菜品口味吸引人外,创意也迭出惊人。然而,一茶一坐似乎不仅仅局限在“美味”一个卖点上。

很多用户认为光顾一茶一坐,并不是因为那里的茶特别好喝,或者那里的菜特别好吃,而是它满足了一群消费者享受悠闲时光的需求。到一茶一坐,顾客可以看小说、听音乐消磨一下午,也可以边品茶、边享受无线上网冲浪。在这里,“吃饭”、“喝茶”已经不是唯一的目的,享受店中休闲、典雅的气氛已经是一个与“吃饭”同等重要的事。

由于提供了“吃饭”之外更多的附加值,与其他提供同等品质餐品的餐厅相比,一茶一坐这种休闲餐厅的定价能力更强。

在看到一茶一坐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形象后,沈南鹏决定踏足这个“不寻常”的传统行业。

2005年3月16日,在一茶一坐的门店里,沈南鹏约见了一茶一坐的CFO詹益洲,两人开始商谈加盟一茶一坐的有关细节。大约一小时后,沈南鹏决定投资一茶一坐。

沈南鹏善于将传统的大众服务行业改造再走向成功,携程和如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他的实力。此时的一茶一坐在国内餐饮业已经小有名气,沈南鹏加入后,一茶一坐的野心开始大了起来。詹益洲在与沈南鹏面谈后,开始“希望一茶一坐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式休闲餐饮品牌”。

下一个颠覆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似乎已经粗具雏形,“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中有41个连锁休闲餐饮品牌,有许多投资人对投资休闲餐饮有兴趣并且有深刻理解”。沈南鹏丰富的美国上市经验,将会协助一茶一坐做出最佳的判断。

一茶一坐的运营理念和全新的商业模式,都与沈南鹏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过往的成功经验,沈南鹏懂得,只有技术尖端和理念尖端的商业模式创新,才可以迅速建立足够高的竞争壁垒。

2005年年底,沈南鹏个人投资137万美元注资一茶一坐。同时,其他各路风投也纷纷跟进。顶新集团投入了360万美元,SIG投入了210万美元,IDG投入了208万美元,东元集团投入了125万美元。

在沈南鹏的带动下,进入服务行业,尤其是广义服务业似乎成为风险投资的共识。

一茶一坐随后的发展,证实了沈南鹏的眼光。自2002年6月,一茶一坐在上海新天地的内地第一家店开业,到2008年6月底,一茶一坐已陆续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开了70余家连锁店。

而按照华尔街的标准,餐饮连锁公司要上市,需要两个条件:店铺数超过100家,当年利润超过1000万美元。按照当前的发展势头,一茶一坐很有可能在2009年的第二季度上市。到时,沈南鹏又能出现在海外的资本市场上了。

他坦言:投资领域还没失过手

1851年,美国人约翰.索尔曾大声疾呼:“去西部吧!年轻人,去西部!”一百多年前的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成就了众多美国人的“财富梦”。

“而现在该轮到中国了!”沈南鹏如是说。在他看来,投资中国市场将是这个世纪最令人“激情燃烧”的事情。

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创业成了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成为创业者的“东风”。而沈南鹏正好具备刮起“东风”的能力。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蓄势待发,另一方面是众多企业的融资需求,沈南鹏希望可以用最快、最正确的方式介入到所投资的领域。“现在在中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点的成功,简单的我赚了多少钱,我反倒特别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资本可以在未来的20年来,能够抓住多少影响未来的消费产业升级下的市场机会。我不会回避传统行业和所谓的‘红海’。只要有机会,我都不会放弃,行业可能有所取舍。”这是作为投资人的沈南鹏对资本的看法,他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成功。

“投资者的荣耀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们期待发现那些有才华和激情的年轻人,把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公司扶植起来。就像红杉投资Google和雅虎的时候,它们都只有几个人。雅虎在那个阶段,只有两个人和两台电脑。当风险投资进入的时候,他们快速地膨胀起来,成为新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这样的机会,你会心潮澎湃,因为其实你正在创造商业‘帝国’。”沈南鹏会经常这样描述自己的投资梦想。

在沈南鹏眼中,千里马不多,伯乐就更少了。当千里马和伯乐碰到一起,就不要丧失机会,要干出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来。“把自己变成别人成功的人脉”,是沈南鹏投资理念里重要的一环。

沈南鹏是个很自信的人,当别人都在利用各种场合,结交关系、搭建人脉的时候,他依然信守自己的原则,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寻找投资机会。

沈南鹏说到自己的投资原则时,提到了几位同行,“我与刘二飞、阎焱他们不一样,在年龄上我都没法和他们相比,我的投资更多的是依靠理念”。

在沈南鹏的关系圈里,很难找到能够引领他走向某种成功的人。与之相反,沈南鹏却经常成为别人的“人脉”。

从与梁建章、季琦的相识,到共同搭建携程、如家,创建出业界闻名的“第一团队”,沈南鹏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业界浮沉多年的他,总是会被人“盯上”。

2005年,与张帆携手共创红杉中国的经历,沈南鹏又一次被人当成了“人脉”。在加州参加会议的沈南鹏,和张帆一起认识了红杉的主要合伙人。之前的种种经历,让红杉的合伙人很看好沈南鹏,理念相合,于是便有了红杉中国基金。

沈南鹏说起此事,显得低调沉稳,“从我的角度看,它(红杉)也许是我的人脉;而从红杉的角度看,我和张帆又是红杉的人脉。”这就是沈南鹏的人脉产生过程:通过理念的碰撞,从而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人脉。

沈南鹏始终认为只有共同的理念,才会有广泛的人脉,“也许原本大家并不是很熟,但是共同的理念会让我们成为彼此的人脉”。

多年的投资行业经历,让经营于资本市场的沈南鹏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不仅仅只是为了找到了某个人然后大发横财,还要有好的项目,有共同的理念。在沈南鹏的投资思想中,共同的理念成为关键。

并非成了别人的人脉,就一定会给人带来资本。沈南鹏并非“冒进者”,对于投资,他依然理性:“风投行业经常讲投人,你在这一行里积累的时间较长,个人阅历更加丰富,大量的行业内的联系。而将关系转变为投资,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例如,我认识齐向东、江南春可能很久了,但没有一个具体的事情来呈现彼此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就不会有合作,也就不会把关系变成投资。”

依靠人脉去赚钱,是一种生活;把自己变成他人的人脉,帮助别人走向成功,也是一种生活。沈南鹏似乎兼有了这两种生活。

不管沈南鹏自己是否愿意,他总会被人拿来“利用”。甚至有传闻说,携程的员工们都会追着购买沈南鹏担任董事的公司股票,因为“沈老大”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财富。当然,沈南鹏对此不置可否。不过,“骄傲”的沈南鹏也曾公开承认:在他的投资生涯中,几乎从未失过手。

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入主红杉中国后,沈南鹏的投资业绩有目共睹。在2007年和2008年某杂志通过风投业同行投票完成的“点金之手排行榜”上,称得上“新秀”的沈南鹏分列第二、第四位。这足以说明:如果想找人帮忙理财,沈南鹏无疑是重要人选。

沈南鹏有话说

每当我看到一个好的创业者,一个好的商业模型时,都会非常振奋,因为能成为这家公司的一员,帮助它的成长,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能产生强烈的兴奋感。

——沈南鹏对于投资的热情

中国的创业者应该考虑传统行业,在中国消费经济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传统行业所提供的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广泛的。

——沈南鹏一直看好传统行业

在投资界,只有为投资过的某个企业失败而后悔,而不能为没有投过某个企业而遗憾。

——沈南鹏的“赌性”

我不是赌徒,即使是,手上有100块钱,我也只会赌20块,我一定会预留。同时更要谨慎,在你决定投入的那一刻,就要对这个项目非常非常满意,有丝毫的怀疑就不要去投。

——沈南鹏的“谨慎”

好的风险投资家需要有对未来的洞察力、敏锐的嗅觉与远见,对投资行业的趋势、机会和经验的判断都需要有独到的眼光!

——沈南鹏的投资家“标准”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_上篇_“蓝色资本家”沈南鹏,不走寻常路_第五章_弹不虚发的投资“猎手”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狩猎财富·沈南鹏向左,熊晓鸽向右上篇_“蓝色资本家”沈南鹏,不走寻常路_第五章_弹不虚发的投资“猎手”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