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飞鸽使者”熊晓鸽,精耕细作真智慧
第七章 多面熊晓鸽
小的时候,熊晓鸽的梦想是当个音乐家,可是家里太穷,没钱买乐器,等家里有钱给他买小提琴的时候,又已经太晚了。熊晓鸽回忆起自己没有实现的第一个梦想时,还有些遗憾:“别的比我小五六岁的小孩几天就学会一首曲子,可我拉三个月也拉不顺。”
投资爱好,不忘本行
2006年夏,湖南遭遇了洪灾。在湖南省的赈灾义演晚会上,熊晓鸽登台演唱,一曲唱毕,举座皆惊。由于被安排在“超女”之后出场,熊晓鸽便得到了这样的评语:“你比‘超女’唱得好多了。”
爱唱歌的“熊掌柜”一直将自己定义为男高音,首先他的身材和长相基本上符合男高音的标准。熊晓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世界上绝大部分男高音都是圆脸,比如帕瓦罗蒂。
虽然这也许只是熊晓鸽的玩笑话,不过他的确和音乐界有着极深的渊源。熊晓鸽年轻的时候,曾得到《浏阳河》的作者朱里奇夫妇的赏识;著名音乐人谭盾和熊晓鸽私交甚好;国内老一辈艺术家吴雁泽曾收熊晓鸽为徒。
实际上,熊晓鸽并没有专门学过唱歌,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
小的时候,他的梦想是当个音乐家,可是家里太穷,没钱买乐器,等家里有钱给他买小提琴的时候,又已经太晚了。熊晓鸽回忆起自己没有实现的第一个梦想时,还有些遗憾:“别的比我小五六岁的小孩几天就学会一首曲子,可我拉三个月也拉不顺。”
随着年龄的增长,熊晓鸽又喜欢上了唱歌,虽然先天条件不错,却从来没有机会找人教。
那个时候,收音机就成了熊晓鸽的老师。在他成长的年代,收音机里还会经常放样板戏,熊晓鸽就在一旁跟着模仿。他13岁那年,居然成为就读中学里唯一考上地区京剧团的学生。
那个时候有句口号是“唱革命戏,做革命人”,对于学校来说,出一个这样的学生是不小的荣耀。于是,学校还专门派人去熊晓鸽家做工作,希望他能进入京剧团。虽然熊晓鸽的父母并没有对此表示异议,但熊晓鸽的舅舅强烈反对,熊晓鸽终究还是未能成为“梨园弟子”。
熊晓鸽的父母和音乐毫无关系。不过,父母工厂里有不少人喜欢唱戏、拉二胡,虽然都是业余爱好,但也不乏高手。熊晓鸽对音乐的爱好,或多或少也受他们的影响。这其中就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那就是《浏阳河》的作者——朱里奇。
朱里奇曾在湘潭的一个石棉厂当工人,熊晓鸽那时刚15岁,进了工厂的宣传队。恰好朱里奇的儿子和熊晓鸽是特别要好的朋友,一下班熊晓鸽就会跑到朱家去玩。有一次,朱里奇的儿子伴奏,熊晓鸽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结果,朱里奇在隔壁屋听到了,专门跑出来对熊晓鸽说:“你音准特别好,音色也不错,应该练唱歌。”
这是第一次有人发现熊晓鸽的唱歌天赋,给他增添了很多信心。不过,受时代背景的影响,熊晓鸽最终没有走上音乐的道路。尽管如此,熊晓鸽却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爱好。
在湘潭钢铁厂当电工的时候,熊晓鸽身上的文艺才能开始得到发挥。那时候的他,没事就喜欢拉拉二胡和小提琴。到长沙上大学的时候,他还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时不时还能拿个奖。那时的熊晓鸽,既是文艺演出的参与者,又是院系文艺演出的组织者,音乐爱好和组织能力在那时得到了充分锻炼。
后来到美国,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也没有让生性乐观的熊晓鸽放弃自己的文艺爱好。1987年春节,熊晓鸽还在波士顿大学读书,一场中国留学生新年晚会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resge礼堂隆重举行,包括中国驻美大使馆的一些官员以及波士顿地区的中国留学生共计数百人参与了联欢。这也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新年晚会,中国驻美大使馆和留学生们对这台晚会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这台新年晚会的组织者中就有熊晓鸽。
这场春节晚会后,连续几年的中秋和春节,熊晓鸽都会满怀热情地帮助中国驻美大使馆和留学生中心一起准备文艺活动。
1988年,中国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的森林火灾。祖国的灾情牵动了海外学子的心,熊晓鸽又组织了一场海外留学生“向大兴安岭伸出援助之手”的募捐义演。熊晓鸽将自己的组织能力发挥到极致,将当时在波士顿的明星傅海静、高曼华、朱明瑛等都请到了现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那场演出一共筹集到了两万多美元,熊晓鸽将义款全部交给了大使馆。
熊晓鸽将对音乐的爱好和社会交往结合在了一起。他在回国投资后不久,便促成IDG集团资助举办了IDG世界名人名作音乐会,并从此确定: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
1998年,中国留学生举行了海外最大的一次演出活动——谭盾音乐会,它在世界最大的艺术场所——林肯艺术中心举行。这场音乐会的主办人就是熊晓鸽,他也因此和谭盾建立了友谊。谭盾音乐会获得成功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还专门举行了庆祝酒会。
音乐对熊晓鸽的影响很大,它让熊晓鸽能够摆脱投资人“冷冰冰”的身份。熊晓鸽始终给人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这也让他更容易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有一次,熊晓鸽在纽约坐出租车,因为赶时间,他催促司机开快一点,不过司机表现得并不积极。后来,熊晓鸽看到司机的名字,知道司机是个俄罗斯人,熊晓鸽就告诉司机,自己会唱苏联歌。
没想到司机也是个音乐爱好者,于是两人一个用中文,一个用俄语,唱了一路。司机还非常热情地帮熊晓鸽抄近路,等到下车时,熊晓鸽要付给司机小费,没想到,司机给了他一个拥抱,还说:“你已经是我的朋友了!”直到现在,熊晓鸽去纽约还经常打电话找这位俄罗斯司机。
还有一次,熊晓鸽和几个投资人一起吃饭。吃完饭出来,看到有人正在唱京戏,熊晓鸽便上前与几位专业人士一起唱起了《沙家浜》。唱完之后,在场的所有投资人都说:“Hugoisa Peking Operasinger(晓鸽是个京剧艺术家)。”
熊晓鸽对音乐的爱好,最早起源于著名艺术家吴雁泽。熊晓鸽依然记得自己当年对吴雁泽出演的《百花争艳》何等痴迷,剧院演出场场不落。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熊晓鸽结识了吴雁泽。那时正值中法文化年之际,吴雁泽所在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正在筹办一场在法国的中国古乐器展览,谁知预算少了30万,古乐器没有保险费。发运迫在眉睫,吴雁泽心急如焚。
这个时候熊晓鸽正好听说了此事,他决定借机“假公济私”一把。熊晓鸽专门找到吴雁泽,对他说:“吴先生,我愿意提供30万的赞助。但是有个条件,您要教我唱歌。”吴雁泽就让熊晓鸽先唱一段,听完之后,吴雁泽认为熊晓鸽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欣然应允。
2006年9月,熊晓鸽捐资100万元,在湖南大学建立“演唱中国歌曲奖学金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主旨是鼓励那些有音乐才华的未来歌唱家们多唱中国自己的歌曲,“让中国歌曲走向世界”。而促成这一基金会成立的正是吴雁泽,在吴雁泽看来,“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时刻”。而熊晓鸽说:“这些是花钱的事情,但是我愿意做。”熊晓鸽当年在湖大上大学时得过全国大学生歌唱比赛的第一名,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也是为了“圆从小的音乐梦”。
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成立一个基金会,熊晓鸽却仍不忘自己的投资本行,“虽然是花钱,但是在这种场合里我也能发现很多适合我们IDG投资的创业人”。
助飞更多理想鸽以告慰母爱
熊晓鸽有着一张娃娃脸,小时候的他皮肤白,眉清目秀,这都继承了母亲的优点。熊晓鸽记忆中的母亲永远都是年轻时的样子,圆脸,明慧秀美的眼睛,说话慢条斯理,做事却手脚麻利,永远笑眯眯、乐呵呵的。
父母给他取名晓鸽,只有一个简单的期望,希望今后他的人生就像这清晨的阳光一样绚丽灿烂,希望他像可爱的鸽子一般自由自在、快乐飞翔。
熊晓鸽是个孝子,虽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多年,但他觉得母亲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每当熊晓鸽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都能感受到母亲在天堂默默注视着自己。
熊晓鸽始终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印象,熊晓鸽说自己近似偏执的乐观,其实源自母亲的信念和坚持。熊晓鸽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年纪不到48岁,当时的熊晓鸽还在长沙上大学。每当想起此事,熊晓鸽总是充满感伤。
熊晓鸽的母亲幼年穷苦,家里7个兄弟姐妹,母亲虽排行老二,却是家里最年长的女儿。母亲10岁的时候,还曾被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尽管有着痛苦的经历,母亲却从来不细说从前的苦处。偶尔有亲友提及往事,只要熊晓鸽在场,她也总是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尽快转移话题。
熊晓鸽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开忆苦思甜的报告会。熊晓鸽的母亲是很受欢迎的主讲人,但她从不允许熊晓鸽去听。因为在她看来,所有的痛苦、辛酸、哀愁、无奈,都不是她的儿子需要知道的事情,她的儿子应该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里。
现在的熊晓鸽总是乐呵呵的,这都是因为他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让熊晓鸽心里没有阴影和疑云,永远从光明的一面去认知这个复杂的世界。从孩提时代起,熊晓鸽就坚信:太阳会出来,明天会更好!
熊晓鸽的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在战场上受过伤,腿脚不是很利索。那时候,有小朋友嘲笑熊晓鸽父亲的残疾,经常会模仿他用假肢走路的姿势,这让熊晓鸽很难堪。但是他的母亲并不生气,只是笑着告诉他:“爸爸的腿是为国家打仗受伤的,他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我们家的光荣!”简单的一句话,就让熊晓鸽挺直了腰杆,再也不把别人的羞辱放在心上。
熊晓鸽成年后,也曾遭遇过失败和挫折,但他总是乐观面对。常有人问熊晓鸽:“你为什么总是那么乐观?在人人垂头丧气的时候依然信心百倍?”熊晓鸽总是笑一笑,然后告诉他们:“我的乐观已经是一种本能。”
熊晓鸽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忙,家里常常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十几岁的熊晓鸽经常像个小大人一样和母亲聊天,母亲会对他讲些工厂里的事,还有亲戚邻里间的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熊晓鸽则把学校里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告诉母亲:老师是否和蔼,功课是否繁难,同学是否友善。
母子间的情谊,让熊晓鸽和母亲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熊晓鸽年轻气盛,而他的母亲总是以一种平和温婉的态度让他的情绪舒缓下来,使他能够重新理智地审视、勇敢地探索复杂的世界。
后来,熊晓鸽考上了大学,这让没有上过学的母亲异常高兴。湘潭离长沙并不很远,母亲经常会去湖大看望熊晓鸽。
熊晓鸽后来回忆说:“每次走在湖南大学的校园里,母亲的脸上竟然闪烁着小姑娘一样天真的兴奋和快乐。她感叹着山水的美丽、校园的清幽,还有教室的宽敞和明亮。她满怀艳羡地说:‘你太幸福了,下辈子我也要来这里,像你一样读书。’”
当时,熊晓鸽没把母亲的这句玩笑话放在心上,但他没有想到,母亲会走得那样匆忙。
1981年,熊晓鸽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有一天,母亲像往常一样又来学校来看他。还是和平常一样,母亲早已炖好了鸡汤,看着熊晓鸽喝光。不过,这次有些不一样,她并没有提出要在学校里走一走,她说有点不舒服。熊晓鸽没有想到,母亲在回家的第二天,就脑溢血,一病不起,8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突然离去,给熊晓鸽带来了无尽遗憾:“生前,我来不及带她走出湖南,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我来不及与她分享创业的兴奋、成功的喜悦;我来不及请她坐飞机、住豪宅,遍尝人间美味;我来不及再问问她小时候吃过的苦……”
虽然有太多的遗憾,不过,熊晓鸽记住了母亲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下辈子要好好读书”。于是,熊晓鸽竭尽所能,帮助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他不仅在母校湖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在波士顿大学也设立了专门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十几年间,接受过熊晓鸽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和教师,已超过400人。
生前与母亲的一个约定,让熊晓鸽永远不能忘怀。这个承诺和约定,熊晓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他的深情。
家有智慧燕:如果你不是百万富翁,就不要嫁给千万富翁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熊晓鸽,总是西装笔挺,精神抖擞。熊晓鸽对着装的在意,对自我形象的讲究,不仅仅出于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和礼貌,还源于太太的熏陶。熊晓鸽的太太名叫罗燕,现任美国银梦电影公司负责人。
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的罗燕,成长于上海。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罗燕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人艺当演员。
1984年,罗燕主演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获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获当年“政府最佳影片奖”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5年,罗燕主演了《红衣少女》一片,获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1986年8月20日,已成为国内一线女影星的罗燕,怀揣着6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追寻电影梦;3天后,当时在新华社工作的熊晓鸽,也带着38美元踏上了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留学的征程。那时,两人还互不相识。
巧的是,罗燕拿的是波士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奖学金。就读于同一所大学,让罗燕和熊晓鸽逐渐熟识。只是当时两人都以学业为重,友情更多于爱情。
1989年罗燕读完波士顿大学研究生课程,在美国洛杉矶戏剧中心制作部实习。自1990年起,罗燕在洛杉矶戏剧中心当制作助理两年。1992年底,罗燕在房地产保险公司改行学行销。经过半年的磨炼,罗燕成为一名销售骨干。1993年,罗燕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蒙斯通国际公司,经营专利产品生产及销售。这一年,罗燕也收获了与熊晓鸽的爱情。
1994年,罗燕又在上海创建上海蒙斯通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开始发行电影电视节目。随后的数年时间里,罗燕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第一个在好莱坞八大公司担任主制片及编剧的华人。
对于电影界的人来说,制片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何况是好莱坞的总制片人。在这条道路上,华人走了很长时间,多数人也只做到了执行制片的位置,而罗燕以主制片的身份,带着她的洋助手们奔波在好莱坞的片场。
罗燕在不经意间,开创了中国制片人难以超越的运营模式:由中国制片人原创开发、运作,与世界最大的电影公司环球公司签定合作合同,自己独立运作完成电影作品。
罗燕有着忘我的工作状态:她每天带着200多名演职员一起工作,既要处理财务、人事问题,又要考虑电影的艺术效果;既要省钱,又要拍出精彩的影片……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身心都会遭受严峻的考验,而罗燕总能咬牙坚持下去。
同样的,熊晓鸽忙起来的时候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的觉。但当别人见到他时,他总是一副精力旺盛、准备放手一搏的样子。
熊晓鸽和罗燕,两人的名字刚好符合了两人各自的性格和工作状态。熊晓鸽就像一只永远充满活力的鸽子,一旦展开翅膀就会越飞越高;而罗燕则像一只不惧风雨的燕子,在风雨的磨炼下,为了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工作的时候,两人都是“飞来飞去”。作为IDG的全球副总裁,熊晓鸽需要经常穿梭于北美和亚洲之间,罗燕则会为了和编剧商量剧本,在美国各地“飞”。
如今,熊晓鸽和罗燕两人不仅在各自的事业上缔造了传奇,还共同营造着温馨的二人世界。对物质生活不太看重的罗燕,在衣食住行中,比较侧重于“住”,因为他是搞创作的,她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
熊晓鸽尊重妻子的选择,根据罗燕的建议,熊晓鸽将家安在美国帕萨迪纳市郊外一个高尔夫球场上面的山顶上。这里到处都是绿草地、大橡树,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房子的后花园紧连着国家野生公园,常有各种野生动物到熊晓鸽家的花园里散步。
很多人会羡慕罗燕的生活,因为她不仅事业有成,还有熊晓鸽这样富有的丈夫。对此,罗燕有这样一个理论:“如果你不是一个百万富翁,就不要嫁给一个千万富翁。”
当熊晓鸽开始追求罗燕的时候,她的蒙斯通国际公司已经开始赢利;当两人结婚时,罗燕已经进入美国的主流电影渠道,成为好莱坞第一位华人女制片人。
罗燕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幸福,绝大部分美满的婚姻都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双方差异太大可能会导致不合。在罗燕眼中,门当户对是双方的生活品位、艺术品位的对等,爱情在通常情况下很难改变双方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所以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罗燕口中的百万、千万富翁只是个比喻,她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对等:“假如我对熊晓鸽有什么不满意的话,比如,他花太多的时间用来应酬和交际,而某本书或某部电影,我跟他说过的,值得他看、值得他和我讨论,他却忽略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和他说。”
在罗燕眼中,那个让人羡慕的“千万富翁”熊晓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只是那个每天回到家里,随手把东西一扔,然后在第二天出门的时候,又会因为找不见它们而把自己急得满头大汗的“笨小孩”。
秀出商人的历史地位
“商人本身其实是最没有历史地位的。”这是熊晓鸽经常对朋友讲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试图改变的一种观念。熊晓鸽对于商人的认识,源自华人中曾经名列美国十大富豪之列的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1989年,熊晓鸽还在卡纳斯公司当记者的时候,曾采访过王安。王安在回顾自己商业历程时说,最值得骄傲的一点就是自己是个发明家,而自己作为商人的成功,除了勤奋外,主要靠运气。
王安的公司在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雇有三万多名员工。
现在过去了20年,王安公司已不复存在,大学里学计算机的学生也大都不知道王安这个人。由此,熊晓鸽意识到,商业上再成功、个人的身价再高,也总有被人遗忘的一天。
但王安的发明成果,他捐建的“王安演艺中心”和麻省总医院耳鼻喉研究中心,却永远能够上演属于自己的“秀”。从王安身上,熊晓鸽体会到“商人”的真正意义所在:“我希望别人不是记住我做的事,而是感受到我带来的价值。”
事业上的成功,让熊晓鸽体会到“商人”的价值,也让他有能力关心改变自己命运的教育事业。
1996年,熊晓鸽在湖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奖学金的数额高达1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留学生在国内建立的最大一项奖励基金。熊晓鸽的人生转变起源于湖南大学,他曾说过:“湖南大学是我心灵中一个美好的角落。”对湖大的感情,让他很愿意帮助湖大的学子们。令他欣慰的是,拿到该项奖学金的100多名学生中,80%都考上了研究生。
1997年,熊晓鸽又慷慨解囊,在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成立50周年之际,设立“熊晓鸽奖学金基金”,每年资助4名中国留学生。
关注教育的同时,熊晓鸽没有停下慈善的脚步。
1998年夏,湖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灾。在赈灾文艺晚会上,刚下飞机的熊晓鸽当场捐赠20万元,随后又代表IDG公司向湖南整个救灾活动捐款100万元人民币。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熊晓鸽代表IDG率先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全球华人发出共同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书。
出身媒体记者的熊晓鸽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对于新闻事业的关注,也让熊晓鸽更添文化人的气息。
2004年,熊晓鸽在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设立了两个奖项: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和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奖金分别是3.5万美元和1.5万美元,而新闻界最高的奖是普利策奖,奖金也不过1万美元。
第一届“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的得主是美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夜线》的主持人泰德?科贝尔。泰德?科贝尔在美国广播公司工作了40年,曾经荣获数次重要电视大奖。当泰德从熊晓鸽手中接过奖杯时,十分激动,他笑称:“这是一个百万富翁颁给另一个百万富翁的奖。”
由于熊晓鸽对波士顿大学的不断资助,2005年,波士顿大学董事会全票通过,选举熊晓鸽出任董事。熊晓鸽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内地留学生进入美国主流大学担任校董的第一人。
除了关注教育、慈善、新闻这些熟识的领域外,熊晓鸽还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2000年2月,IDG总裁麦戈文向母校麻省理工学院(MIT)捐款3.5亿美元,成立了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该研究院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探索人类进行学习和交流沟通的奥秘。如今,研究院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中心。
在看到MIT麦戈文人脑研究中心的成功后,麦戈文希望在欧洲或亚洲再捐资建立一个类似的中心,中国、日本、新加坡等都是候选地方。
熊晓鸽努力说服麦戈文将研究院设在中国,熊晓鸽有自己理由:“中国有8000多万脑病患者,将研究院设在中国将对中国的经济和教育有很好的影响;在我上大学时,我母亲患了轻微的脑中风,但因为当时没有医疗条件,母亲在患病8个月后去世了。因此,我希望今天中国的脑病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无论是“私情”还是“公心”,麦戈文被熊晓鸽打动了。
2008年1月14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师生交换、合作科研项目、信息和学术出版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
熊晓鸽个人捐款80万美元,用于促进与支持MIT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在中国的发展。
2008年8月2日,第二届APEC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在杭州举行。熊晓鸽在这次会议后,首次提到了自己退休后的打算。熊晓鸽已经给自己选择好了两个方向,要么去大学当教授,要么去管理慈善基金。
熊晓鸽经常会去哈佛商学院,教一些商业课程。同时,对慈善的兴趣,又让他有了另一种选择。同样是因为在投资领域的丰富经验,熊晓鸽可以让这些非赢利基金赢利,为慈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第一位华裔校董,熊晓鸽对于如何发展大学教育有着更直观的体会,教育自然成为他退休后最关注的事。“我准备利用自己掌握的投资方面的知识,为教育机构做一些事情,比如告诉他们怎样才能融到更多的教育资金。”
熊晓鸽用自己一系列的行动,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商人的地位。他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社会的“秀”!
熊晓鸽有话说
比我小五六岁的小孩几天就学会一首曲子,我拉三个月也拉不顺。后来,我又喜欢上唱歌,而且先天条件不错,却从来没有机会找老师教。
——熊晓鸽对音乐的爱好从小就有
我这近似偏执的乐观,其实源自母亲的信念和坚持。是她让我的心里没有阴影和疑云,永远从光明的一面去认知这个复杂凶险的世界;是她让我从孩提时代就坚信:太阳会出来,明天会更好!
——母亲对熊晓鸽的影响
我在湖南大学设立的奖学金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没读过书,我大学毕业那年她去世了。在她去世12年之际,我设立这个奖学金纪念她。我在美国读书时靠奖学金生活。给我奖学金的人我没见过,但内心很感激他们,是他们的善举改变了我一生。我觉得我有了钱以后应该回报,所以我在波士顿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和新闻奖。
——熊晓鸽对教育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