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二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玩出来的生产力

马化腾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随便弄着玩的那个叫OICQ的小玩意,日后会成长为互联网的“大鳄”。从深圳大学的高才生,到网络公司的工程师,马化腾一度是互联网行业内的“票友”。正是这种“玩票”心理,“一不小心”玩出了一个“QQ帝国”。

第一节 深圳大学的高才生

20世纪六七年代,祖籍广东潮州的马化腾父母响应中央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艰苦的海南工作。1971年10月,他们的小儿子马化腾出生在海南岛。

马化腾全家在海南的时候不仅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设施和书籍更是缺乏。马化腾从小喜欢《天文爱好者》,尽管当时马父一个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但儿子喜欢的书刊,马父一直坚持订阅了20多年。

马化腾父母对马化腾姐弟的教育特别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为人正直,而且要“夹着尾巴做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马化腾从小养成了低调行事的习惯。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跟着追赶经济大潮的父母从海南迁到了深圳。从小就对天文很感兴趣的马化腾刚到深圳时,就看中了一款900多元的天文望远镜。马化腾父母当时每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元,父母没有同意儿子的“奢侈”要求。后来,马化腾的母亲偶然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日记中写道:“我想买个天文望远镜,但老爸老妈不让,未来一代科学家就这样被老爸老妈扼杀了。”马化腾的父母商量后,觉得不能就这么“扼杀”了未来的科学家,一咬牙凑钱买下了那架天文望远镜。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化腾开始面临高考。他对天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曾多次表示要报考天文学专业。父母劝他“天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还是报个实际点的专业。在家人的劝说下,马化腾在1989年的高考中,以高出重点线100多分的成绩,报考了建校不过6年的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即将成为马化腾腾飞的起点。

1983年5月10日,深圳大学正式成立。同年9月27日深圳大学开学,第一批210名本科生到校上课。从筹办到开学,仅用8个月,速度之快国内外罕见,深大也由此被当时来深圳视察的邓小平誉为“深圳速度”。

深圳大学建立之初,实行了非常符合深圳这个新兴城市气质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和尝试:在全国最早提出“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率先推行学分制、双学位制、勤工俭学制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深大的在校生已达2.4万人,综合了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

2006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曾发布《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并依此推出了“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榜”,前十名中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传统名校,而深圳大学则与南京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并列第九。报告中特别指出:“深圳大学的实力令人关注,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内充分利用了自己身处国家经济特区深圳的地域优势,在杰出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超越众多老牌院校。”

正是在改革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深圳大学培养出了许多“人物”。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红豆公司的董事长周海江都毕业于此,马化腾更在深圳大学的“名人榜”上再添一笔。

作为改革开放的潮头,以计算机配件为代表的电子加工业已经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流。马化腾就读的专业正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新兴的深圳大学让他有机会更早地接触到计算机。

马化腾在刚进大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考砸了,那件事让他明白了学习不能光靠小聪明,还要打好基础。他曾透露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而在89届深圳大学的老师们回忆,当年马化腾笔试还不错,只是机考成绩不理想,综合成绩还不至于说“砸锅”。

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大学期间,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甚至经常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第一代黑客的马化腾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市场意识: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他娴熟的计算机技术能轻易解决掉普通的电脑病毒,学校电脑室的老师们也经常请教这位学生,马化腾便以清除机房机器中的各种病毒为条件来换取上机的时间。有时为了能有更多的上机时间,马化腾干脆将电脑硬盘锁住,弄得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因为有了比常人更多的机会,兼之自身的努力,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平稳步上升。他每年的考试成绩都能排在前五名,马化腾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天文所没有的乐趣。

在度过了快乐充实的四年大学生活后,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第二节 工程师的第一桶金

1993年,大学毕业的马化腾仍不愿意离开深圳,他决定继续留在深圳发展。很快,马化腾进了一家叫“润讯”的公司,成为一名电脑工程师。

润迅公司成立于1990年,最初是经营寻呼的,是90年代深圳乃至中国通讯产业的一颗明珠,其“一呼天下应”的广告至今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90年代初,对传呼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的背景。由于相对垄断,中国最早的这批寻呼企业过的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马化腾就是在润迅正处在天堂般生活的时候,加入进来的。

马化腾最早的职务是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拥有娴熟计算机水平的马化腾很快适应了工作,他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做到了润迅公司开发部主管。

升为主管的马化腾始终对互联网情有独钟,于是他向润迅公司提出利用互联网做无线寻呼业务,并开发出了一个系统。可惜的是,这并没有得到公司的支持。此时,马化腾已经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自主创业是需要资本的,马化腾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他需要的是资金。作为软件工程师的马化腾,他的第一桶金并非来自互联网,而是股市。

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是在特区深圳,炒股几乎成了“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马化腾回忆道:“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在这种形势之下,工作不久后的马化腾于1994年跟随大潮进入股市,开始了自己的“股海生涯”。在炒股的同时,马化腾仍不忘老本行,他很快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大大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动态的股民们。

看着计算机被应用到实际中,科班出身的马化腾的学习力被激发了。“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早在1993年,马化腾的师兄史玉柱开发的“汉卡”软件已经红遍中国,巨人集团更是名噪一时。从史玉柱身上,马化腾看到了技术的力量。

于是,马化腾和几个朋友开始着手分析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的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股霸卡简单实用,一经推出,大受好评,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股霸卡的火暴,让马化腾的经济实力大增,在“股海”的搏杀更让他获益匪浅。沉稳而有耐心的个性,让马化腾在股市中如鱼得水。业界更是传闻马化腾曾经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马化腾迅速积累了百万资金,这为马化腾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那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刚起步。”这时候不到30岁的马化腾已经开始“起步”,初显财富新贵的“霸气”。

在赚钱的同时,马化腾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信息的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那该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

股霸卡的成功,让马化腾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的“实用主义软件”的概念开始出现,“实用”成为马化腾后来在软件市场上寻找商机的第一理念。马化腾开发的股霸卡,是能够联网显示即时信息的。这一创造更让他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马化腾在经历“股海”洗礼时,没有让自己的目光离开互联网。

第三节 慧多网的深圳站长

因为股霸卡的成功,马化腾不仅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其在互联网圈子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尽管如此,马化腾当时并没有着急离开润迅公司,沉稳是他的性格,他仍然不紧不慢地等待着时机。在股市的这段时间里,他并不是将互联网抛置脑后。相反,他更加痴迷于新兴的计算机事物,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投资建立的慧多网深圳站。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还存在着一个更早的体验网络乐趣的慧多网。慧多网,英文名称是CFIDO,诞生在1984年的美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

直到1991年的时候,有热心的网友在北京架设了国内的第一个慧多网长城站。一个站往往就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MODEN。用户就是靠拨电话接通服务器,服务器就是那台电脑,然后下载BBS里最新的帖子,离线后看信、回信。回信的方式是将信息打包后,再拨号上传到服务器。慧多网是早期互联网网站的雏形,它的口号是“慧多网上不言谢”。意思是说:任何人帮助了你,你无须表示感谢,只需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就可以了。这个口号间接成就了慧多网的深圳站。

早期的网虫们都喜欢在慧多网上“冲浪”,这帮网络“先驱”是最早感受到网络的吸引力的。后来,他们也成为互联网的佼佼者,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马化腾已经在慧多网上挂了半年之久,他发现自己在这上面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也许是为了体现出慧多网的口号,马化腾决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慧多网的乐趣,他毅然投入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搭建起慧多网的深圳站点,而他自己成了慧多网深圳站的站长。

马化腾在工作之余,几乎都泡在慧多网上。那时,马化腾的英文名字“pony”开始在慧多网深圳站有名了。马化腾开始真正忙碌起来,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虽然当时的网络并非遍地黄金,但众多志同道合之人汇聚一起,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大家更能以诚相待。众多的网络英才便由此认识,马化腾很快结识了当时在BBS上混迹多年的丁磊。

此时的丁磊早已辞掉公职,南下广州淘金。1996年的时候,他在chinanet上架设了一个名为“火鸟”的BBS,是广州有名的计算机高手。在深圳的马化腾很快和广州的丁磊混熟,两人私交很好,经常在一起喝酒,讨论以后如何进行创业。

同为1971年出生的两人英雄惜英雄,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的故事是一段佳话。“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

马化腾担任慧多网深圳站长一事,现在看来仍有“玩票”性质,其实马化腾是在“玩”中探索创业的方法。计算机出身,搭建网站,马化腾是想在“玩乐”中实践自己的诸多想法。

在多年之后,曾有媒体询问马化腾当年作为一名“超级网虫”,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是否基于一种玩的心态?马化腾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从一开始接触网络,我就知道它哪些方面是有用的。我是有目的地选择,并不只是玩。所谓的玩,是想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用户为什么会喜欢它,是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尝试。”

正是基于研究的心态,马化腾做站长的时候就不会把自己当成一名简单用户。再次提及慧多网的站长经历,马化腾这样说道:“做慧多网时,我做到了站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网站。当时我就觉得很有用,觉得这个东西可以提供新的通讯方式。以前是4根电话线只能4个人同时用,现在是可以上万人同时访问互联网,我的舞台就大得多了。”

“超级网虫”马化腾在担任“马站”职务的时候,通过网友们的介绍,接触到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小玩意。

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使用ICQ,并成为ICQ的注册用户。

ICQ是英文“Iseekyou”的缩写,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被人们称为“网络寻呼机”。在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因上网冲浪交流的需要而设计了ICQ后,这个被形象地称为“网络寻呼机”的软件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卷走了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心。

这个“网络寻呼机”制造得不错,三个犹太小伙子还因此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定名为Mirabilis,正式向人们提供ICQ服务。最后他们以近3亿美元的价格将ICQ出售给全球最大的网站之一——美国在线,这不过是1999年的事。

ICQ改变了这三个犹太人的命运,远在中国深圳的马化腾也被这个看似不怎么起眼的小工具影响了。

第四节 从ICQ到OICQ

1998年,一直在润迅工作的马化腾,被内心的创业想法冲击着。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创业的资本已经具备,马化腾手中已有了百万的积累,已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他要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爱好和热爱的行业中。

很显然,“马站”是热爱互联网的。当时身为润迅开发部主管的马化腾却不得不面临着痛苦的抉择,作为开发主管,因为市场的需求,公司要求马化腾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寻呼业务上。而马化腾基于对市场的了解,认为应更侧重于互联网方面的相关开发,由于当时寻呼业的火暴形势,马化腾的建议没有引起润迅的重视。

作为ICQ的早期用户,马化腾看到了这个“网络寻呼机”的发展前景。于是他提出关于开发类似ICQ软件的提议,润讯高层对此却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有任何前景。后来有一位润讯的中层干部曾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当时多数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认识到,客户远比现金收入重要。

道不同不相为谋,随着自己建议的被否定,1998年10月,马化腾毅然离开润迅,从此马主管的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准备自己创业,但唯一让马化腾感到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由于资金紧张,丁磊将自己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net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的飞华网。

这个消息对于仍举棋不定的马化腾而言,起到了推动作用,马化腾似乎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于是,马化腾决定投身互联网行业。在今天看来,马化腾当时的决定尽管有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无疑是明智的: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业务迅速走向了衰落。

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和自己的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公司注册为“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腾讯”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的公司定位含义,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方面的业务,“腾”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

最初腾讯的目标是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他5年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回顾腾讯的整个发展过程,马化腾自己认为是“很简单、很平常”。但“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腾讯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的腾讯公司是个十分寒碜的“小公司”:连马化腾在内才3个人。其创业资金全部来自马化腾和张志东多年的辛苦积累,腾讯成立之初,马化腾根本没想到要争霸天下,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活下去”。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他们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总之,什么业务只要有都去接,公司看上去更像个杂货铺。

这时的马化腾仍念念不忘ICQ这个小玩意,作为用户他一直觉得ICQ很不错。当时,手机的普及率很低,“大哥大”是大富豪的标志,即使有个BP机也是相当拉风的。马化腾觉得ICQ能够在电脑上提供即时信息功能,这个就像是BP机。他认为,ICQ可以做PC机之间的传呼机。但ICQ有个很大的缺点,ICQ没有中文版,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马化腾就想做一个中文的ICQ。

很快,马化腾模仿ICQ的中文网络寻呼机诞生,他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OICQ。1999年2月,腾讯推出了“寻呼软件”OICQ,名称不过在“ICQ”的基础上加了一个“O”,意为“Open”(开放的意思),谐音仍取和ICQ相近的意思“Oh,Iseekyou”。

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完全全是马化腾基于ICQ的一个翻版。马化腾自己都表示,那时候公司忙于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别的,OICQ不过是他的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

当然,这个“副产品”OICQ并非完全照搬ICQ,马化腾也不是简单地将其汉化。从用户的体验角度入手,在将ICQ汉化的同时,马化腾还是做了一些小改动。虽然OICQ脱离不了ICQ的痕迹,但技术出身的马化腾,很快发现了ICQ的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

马化腾将前后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并编写了一套服务器终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如此一来,无论OICQ的用户在何处登陆,其用户信息始终保存在统一的服务器终端,不用担心以往添加的好友会丢失。而且OICQ一诞生,就具备离线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它甚至还提供个性化的头像。

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互联网通过网吧形式在中国全面铺开,把信息存储于服务器而不是用户电脑的特色,让OICQ成了每台电脑桌面上的必备软件。

无心插柳柳成荫,马化腾的这个无心之作却成就了腾讯的“传奇”。

第五节 卖不掉的“小企鹅”

2008年,在香港上市四年的腾讯市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腾讯已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具有竞争价值的企业。但恐怕没有人想到,马化腾最初制造出OICQ的唯一想法不过是等它成熟后卖掉套现。

时间又回到1999年,随着网吧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OICQ独特的离线消息功能和服务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实用性上要比只有本地保存功能的ICQ更受用户欢迎,OICQ已经开始走进大众的网络生活。但OICQ当时没有直接为马化腾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甚至还给马化腾带来不少麻烦。当时的互联网精英们也根本看不起这只“小企鹅”,认为整天摆弄这么个小玩意的马化腾不会有太大出息。

马化腾曾经把OICQ作为项目给中华网看,但后者说要到3万用户时才买。当时马化腾心想:3万用户得做到什么时候?马化腾自己也不知道OICQ的市场潜力会有多大,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OICQ放到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这个不被人看好的OICQ在1999年的11月就发展到了100万用户。OICQ的良好表现让马化腾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但是,大量的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在使马化腾兴奋的同时,也让他难以支撑。因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让开“杂货铺”为主的腾讯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当时既没有资金更新设备,腾讯的工作人员也快发不出工资了,马化腾不得不拿着OICQ出去寻求融资。

然而,运营商的态度一点也不积极:ICQ此时正“风行天下”,运营一个新的聊天工具风险太大,赢利才是他们追求的根本。在国内寻求融资无望的情况下,朋友们开始劝马化腾卖掉OICQ。马化腾对OICQ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他开始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进行了实质性谈判。

从当时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来看,马化腾的想法无疑是明智的,他这个“小小”的腾讯公司最初的侧重点根本不在OICQ上。要想让公司存活下去,卖掉OICQ这只“吃钱”的小企鹅,对于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来说是活命的最佳出路。如此一来,马化腾似乎铁了心要把这只看起来傻乎乎的小企鹅处理掉了。当然,OICQ毕竟是自己的“孩子”,马化腾给自己定了一个底线:OICQ不能低于100万出手。

即便如此,马化腾发现该如何卖掉自己的产品也比写代码难得多。这是一门需要重新学习的课程,马化腾不得不咬牙“补课”。在研发出OICQ之后,由于不懂市场运作,马化腾拿着OICQ出去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马化腾成功之后仍不忘当初的辛酸。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每当进行到实质性阶段时,对方公司却“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100万的底线,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

随着OICQ用户的继续暴增,马化腾反而愈发地陷入困境之中。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马化腾的言语中仍有些无奈:“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计算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如果不是看到好友丁磊的网易拿到了风险投资,不堪重负的马化腾最终很有可能60万就处理掉OICQ。网易获得风险投资让马化腾意识到了互联网的价值,他开始意识到OIC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间。马化腾最终决定不卖OICQ了,“我们决定自己‘养’下来”。

自己养下来,就得需要有足够的资金,OICQ这只小企鹅也得“吃饭”。为了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和几个合伙人开始“疯狂”地寻找风投。他们一共做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却大多是石沉大海。

1999年的深圳高交会挽救了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马化腾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腾讯找到了活路,OICQ这只企鹅将不再饿肚子。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性格温和的马化腾也会说出这样的“狠话”,足见当时的腾讯已经面临很大的困境。

当腾讯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马化腾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经历:“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OICQ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第六节 崛起的QQ帝国

刚推出OICQ时,马化腾还担心与ICQ等同类即时通讯软件的竞争。到2000年4月,OICQ的用户达到500万的时候,马化腾才松了一口气。他认为OICQ总算进入正轨,能够产生消费惯性,带动用户数量发展。这个时候,马化腾的想法也开始多起来,他开始看清腾讯的未来之路,他有信心将腾讯做大。

从他为个人用户设定的OICQ口号就可以看出,“别Call我,Q我”,马化腾的“野心”随着OICQ的发展而膨胀。

腾讯的真正崛起开始于2000年。

马化腾需要OICQ给腾讯带来利益,首先想到的是在OICQ上做广告。腾讯是世界上第一个在ICQ上做广告的,AOL的ICQ是在腾讯推出广告之后的几个月才效仿的。如今,腾讯的广告每日10亿次的显示量和每日100万次的点击量是任何网站都不敢想象的。广告商按照包月制在腾讯上做广告,要是按照显示或点击次数,就没人支付得起了。如果按日点击量和日显示量计,目前腾讯已经成为全国网络广告的最大载体。

但2000年刚刚起步的OICQ远没有如此强的实力,当时OICQ给腾讯带来的广告收益不足以令马化腾满意。马化腾需要再想办法,于是他想到与运营商合作,这一次腾讯真的要腾飞了。

2000年8月,马化腾与广东移动签了一份合作协议。通过网络与移动的互通,使腾讯的用户能和广东地区的移动用户通过“移动QQ”和手机短信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互通。当时短信服务刚刚推出,运营商非常需要有合作伙伴来促进这个业务。在此基础上,马化腾又再跟其他几家运营商合作,“移动梦网”正式推出。如果没有当时与其他运营商的合作基础,马化腾与“移动梦网”在政策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走到一起恐怕还得多费周折。

移动梦网计划彻底激发了腾讯在无线SP市场的商业潜力,马化腾由此找到了除广告之外的第二大利润来源。在与传统通讯合作方面,马化腾带领腾讯走在了世界即时通讯发展的前沿,他甚至开拓了即时通讯发展的新思路。

学习与创新,给马化腾带了丰厚的利益。2000年在与广东移动的合作中,腾讯实现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马化腾开始扭亏为盈。此后,马化腾相继推出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及付费QQ会员制,继续扩大腾讯的业务范围。其中,腾讯的品牌外包更是互联网企业的一种极大创新。

QQ卡通品牌的外包是与广州市东利行合作的,东利行原本是一家生产、销售服饰、礼品和玩具的外向型企业。其固有的渠道和制造优势,结合QQ品牌优势,QQ卡通专卖店迅速扩大到120家。除了QQ卡通玩具、服饰之外,他们还推出独立的衍生品牌——Q-Gen,放大QQ的品牌外延,纵深发展服装产业。在合作模式上,腾讯收取10%以上的代理费分成,而当时著名的卡通形象Hello Kitty的代理费也不过是5%。

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投放广告,以及腾讯的会员增值服务和腾讯的品牌外包,马化腾和他的腾讯迅速腾飞。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2002年腾讯的净利润是1.44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0倍多;2003年,腾讯的净利润为3.38亿元,比2002年又翻了一番多。

2004年6月16日,腾讯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马化腾第一次如此高调地引起众人的关注。同年,腾讯公布2004年业绩财报,腾讯实现营业额11.44亿元,同比上升55.99%;实现净利润4.46亿元,同比增长38.6%。

2007年9月19日,港股市场出现井喷,恒生指数一举突破25000大关。受利好消息影响,腾讯的股价一度涨至45港元,创下上市三年来历史新高,市值突破798亿港元(约102亿美元)。

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回顾历史,腾讯帝国的崛起经历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刻:2000年6月,腾讯QQ注册用户的数量高达1000万;2002年3月,该数字增长了九倍,达到1亿;仅仅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腾讯QQ的注册用户数量再翻一番,突破2亿大关;到2007年,腾讯QQ注册用户总数达到6.471亿,其中活跃用户数多达2.732亿;到2008年3月,腾讯QQ的注册账户数已经超过7.834亿,活跃账户数超过3.179亿。小企鹅几乎遍布全中国,马化腾的口号“别Call我,Q我”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更有突破,现在的流行语是:“今天,你Q了吗?”

在腾讯的2006年的全年财报和第四季财报中显示,腾讯净利润10.6亿元,远超过百度、新浪、网易、搜狐,成为中国赢利最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已成为真正的QQ帝国。然而,这些却都是马化腾“玩”出来的。

马化腾为人低调,他的名字远没有腾讯的小企鹅有名。那只胖胖的小企鹅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腾讯的形象代言人,而马化腾是当之无愧的“QQ之父”。

在马化腾看来,无论是公司的名称,还是QQ小企鹅,都是“偶然”所得的。当然,腾讯的崛起不是“偶然”,更多的是“自然”。当别人不把OICQ这个小玩意当回事的时候,它却在不经意间“自然”地成长起来,这一切连马化腾自己都始料未及。

“网上很多的新体验我都会使用。”正是凭着这份好学与骨子里的“不安分”,马化腾“玩”出了新意,“玩”出了价值,更“玩”出了互联网的传奇,正如马化腾所说的:“其实,‘玩’也是一种生产力。”

附录 腾讯在“一横一竖”中构筑未来

《东方企业家》:腾讯在未来的业务方向上将有哪些创新性的设计?如何保证在产品和服务渐趋多元化的同时,不会丢失核心竞争优势,且不断强化之?

马化腾:腾讯未来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发展并完善体现社区化和互动性网络人际平台;进一步凸显个人信息处理的功能;更加强调互联网应用的整合,尤其是与无线互联网资源的整合,3G机遇的融合;即时通讯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传播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价值诉求也是即时通讯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天,腾讯的目标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网络生活的平台。大家都知道,腾讯公司是从专注于互联网即时通讯起家的,从我们熟悉的QQ,到企业级的RTX,这套完整的即时通讯产品线是我们的基础,也是一个纵向的核心。同时在横向方面,我们经历了一年时间的不断完善,极大扩展和丰富了我们的qq.com门户网站。

未来,在深度整合的基础上,腾讯将采取“一横一竖”的业务模式,原有的即时通讯工具和门户网站将从两个维度叠加包括MMS、WAP等在内的无线增值服务;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互动娱乐服务,以及包括多媒体、音乐、电子杂志等在内的网络内容服务,和包括B2C、C2C、拍卖在内的电子商务。这种布局可以服务更多用户量,搭载更前沿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更广泛的网络增值业务,实现更多的用户需求。

《东方企业家》:从目前运营情况看,腾讯所采取的所谓“一横一竖”业务模式的市场前景如何?

马化腾:企业发展必须顺应环境才能有广阔的空间,要说腾讯业务模式的市场前景,首先需要了解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的成熟,互联网服务商开始为最终用户提供越来越多优秀的服务项目。在个人消费市场,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娱乐体验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主流;在商用市场中,要实现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人与企业的互动、人与服务的互动,这个市场正方兴未艾。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超越单纯的吸引眼球和注意力,开始真正思考并实践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多媒体音视频技术和网络海量资源去为用户创造价值,开始关注用户的感受和体验,为用户提供适用易用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经济的回暖正标志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几年来,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用户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像两驾马车一样驱动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互联网自身的崭新服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上网目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正是基于这种多元化的应用环境,深度整合将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代表了互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体现了互联网作为媒体平台、沟通平台、交易平台和增值服务平台间的资源共享模式,以及相互结合所激发的价值。

相信腾讯的业务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深度整合的趋势,当这种整合愈加深入的时候,顺应这种趋势将使互联网应用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将迎来雪崩式的增长。那时,网络生活化将会跃然而出,成为一个必然。

《东方企业家》:网络是发展极为迅速且业务模式相对比较容易被复制的行业,要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无疑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化腾:其实除了网络,大多数行业的业务模式都容易被复制。因此,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保持核心竞争力。庞大的用户数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而坚持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一直是我们的核心发展战略。腾讯会坚持一贯路线,深入挖掘用户在娱乐和应用方面的需求,不断加强本土化应用和突出优势。

《东方企业家》:网络公司在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微软)时,通常存在着3种命运:被彻底打败、被对方收购,或者依附于其他巨头。腾讯何以超越这一宿命?

马化腾: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值得尊重的,正是高素质的竞争对手的存在才促进了我们更快地成长。目前其实有很多网络公司在独立良好地发展着,相信您所说的三种命运并不是一种宿命。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将是“网络生活化”的十年,是这个产业继续繁荣、攀登新高峰的十年,这会给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带来繁荣商机。腾讯会一直坚持自己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树立互联网的一大品牌。

《东方企业家》:腾讯目前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是什么?最为担心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

马化腾:腾讯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持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赢利模式;如何搭建一个高效的、科学的管理平台和架构;如何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能够为员工提供发展舞台的企业文化氛围。而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还是自己。成为一个优秀公司并不难,然而要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不容易,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敌人,超越自身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和超越,实现“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的愿景。

《东方企业家》杂志2005年9月专访马化腾节选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_下篇_学习力马化腾_第二章_无心插柳柳成荫,玩出来的生产力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下篇_学习力马化腾_第二章_无心插柳柳成荫,玩出来的生产力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