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交流与交通_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2.“红夷大炮”与西方火器的传入

傅林祥
中国历史
总共34章(已完结

交流与交通 精彩片段:

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2.“红夷大炮”与西方火器的传入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火器。欧洲人在14世纪前期,从阿拉伯人那儿学到了制造和使用火药、火器的方法。从此,欧洲国家的火器制造逐渐超过了中国。16世纪初,西方的火器开始传入中国。

最先到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欧洲人是“佛郎机”人。佛郎机一词,最初是阿拉伯人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耶稣会士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记作“拂郎察”:“以西把尼(即西班牙)东北为拂郎察,南起四十一度,北至五十度,西起十五度,东至三十一度,周一万一千二百里。地分十六道,属国五十余。其都城名把理斯。……因其国在欧逻巴内,回回遂概称西土人为拂郎机,而铳亦沿袭此名。”由此看出,佛郎机原指今日的法国一带。阿拉伯人则将欧洲人或西方基督教徒全部称作佛郎机。明朝人受前来经商的阿拉伯人的影响,也用了这个称呼,并且将西洋火炮也称作法郎机。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葡萄牙人以朝贡为名,乘坐装备有新式火炮的蜈蚣船进入广东沿海地区:

初,佛郎机番船用挟板,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

其铳管用铜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用提铳四把,大小量铳管,以铁为之。铳弹内用铁,外用船,大者八斤。其火药制法与中国异。其铳一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

葡萄牙人突然驶入东莞县,用火铳射击,火力威猛。广东省的海防官员注意到双方兵器的差别,想到了改进武器这个问题。东莞县白沙巡检使何儒,在葡萄牙人船上抽税时,见到两个中国人——杨三、戴明。杨三、戴明因为长期和欧洲人在一起,所以知道造船、铸铳以及制造火药的办法。何儒将这一情报汇报给广东巡海道汪鋐。汪鋐就给何儒下达了一道指令:策划杨三、戴明回来铸造火炮,同时给这两人以重奖。何儒就派了一个人,装扮为卖酒米的小商贩,秘密地与杨三联系上。杨三等人非常乐意回来。双方约定后,何儒就在深夜驾驶着一艘小船,将两人接了回来。由此,明朝开始制造新型火铳。

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县西草湾战胜葡萄牙别都卢所率战舰,夺得葡萄牙人的火炮,便命名为佛郎机。这种炮以铁或铜铸造,“长五六尺,巨腹长颈。腹有长孔,以小铳五个,轮流贮药,安入腹中放之。铳外又以木包铁篐,以防决裂。海船舷下,每边置四五个于船舱内,暗放之,他船相近,经其一弹,则船板打碎,水进船漏。以此横行海上,他国无敌”。明军将佛郎机放到校场(演兵场)进行试验,这种佛郎机的有效射程在百步左右。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明朝在南京铸造佛郎机,所需工匠均从广东抽调而来。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南京开始仿造蜈蚣船,“置佛郎机其上,以便冲击,择民壮军人习水战之法”。并由原任广东白沙巡检使、因功升任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主簿的何儒,在操江衙门负责监造。

明朝中后期,北部边境为国家军事重镇,设有九镇,亦称九边,也就是九大军区,以防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内侵。嘉靖九年九月,已经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的汪鋐,上书嘉靖帝,建议在九边地区使用佛郎机:

国家于江北沿边各设重镇,如甘肃、延绥、宁夏、大同、宣府,每镇官军不下六七万人,又设墩台城堡,其为守御之计,似无不周。然每当虏入,卒莫能御,损伤官军动以千百计。此其故何也?盖墩台初无遏截之兵,徒为瞭望之所。而城堡又多不备,所执兵器不能及远,所以往往覆败。为今之计,当用臣所进佛郎机铳。小如二十ã以下,远可六百步者,则用之墩台,每墩一铳,以三人守之。大如七十ã以上,远可五六里者,则用之城堡,每堡三铳,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远近相应,星列棋布,无有空阙,贼将无所容足,可以收不战之功。

军队的武器装备问题,都察院官员本可不管。对汪鋐的上书,嘉靖帝内心是欣赏的,“嘉其筹边忠虑,命户、兵二部再加议处”。兵部尚书李承勋赞同这个提议,认为“佛郎机手铳,诚为军中利器,宜申饬各边如所议,修墩堡,拨军士给发教习,为守堡守墩之具”。嘉靖帝采纳了这两个大臣的提议,下令“各边督抚诸臣,务率所属尽心修举,勿虚应故事,致误边防”。嘉靖十五年(1536年)九月,以铜铁佛郎机铳2500副分发给陕西三边。

明朝在对东北后金政权的战争中,不断受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十万明军败于辽阳,笨重的火炮被明军抛弃在城外,落入后金之手。由此,后金拥有的铳炮的数量,一举超过明军。十月,徐光启在通州总理练军事务,提出十议,建议购西炮招募西炮手练习,被扣压不报。于是,徐光启自行派人到澳门购买大铁铳四门,并请来葡萄牙炮兵长官四名,通事六人。明朝对这些使用铁弹的葡萄牙、英国铳炮称之为“红夷铜铳”、“红夷铁铳”。这些铳炮“大者长一丈,围三四尺,口径三寸,中容火药数升,杂用碎铁碎铅,外加精铁大弹,亦径三寸、重三四ã。弹制奇巧绝伦,圆形中剖,联以百练钢条,其长尺余,火发弹飞,钢条挺直,横掠而前,二三十里之内,折巨木,透坚城,攻无不摧”。与“佛郎机炮”相比,“红夷大炮”射程更远,命中率高,杀伤力大,附有瞄准器,其炮弹为实心铁弹。此后,有11门大炮运至关外宁远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宁远,守将袁崇焕下令大炮连续轰击,击毙击伤后金官兵达数千名,努尔哈赤首尝败迹。天启皇帝封红夷大炮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

崇祯四年(1631年),徐光启又提出了建立一支使用西方火器的精锐部队的设想:“每一营用双轮车百二十辆,炮车百二十辆,粮车六十辆,共三百辆。西洋大炮十六位,中炮八十位,鹰铳一百门,鸟铳一千二百门,战士二千人,队兵二千人……遇大敌,先以大小火器更迭击之;敌用火器,则为法以卫之;敌在近,则我步兵以出击之;若铁骑来,直以炮击之,亦可以步兵击之。”徐光启计划设立如此规模的火器营共15个营、6万人。此时,登莱巡抚孙元化下属的部队拥有佛郎机炮20余位,西洋炮300余位,每位重二三千斤,并且拥有一批能熟练使用西洋火炮的枪炮手。

但是,意外发生了。就在崇祯四年这一年,后金军进攻关外大凌河城,孙元化派下属登州游击孔有德率师援辽。孔有德率师到达吴桥县时哗变,返回山东。第二年,孔有德叛军攻破登州,城中西洋大炮皆被叛军夺取。崇祯六年(1632年),孔有德叛军通过海路投降后金,明军最为先进的大炮由此落入后金的手中。

作品简介:

交通的发展,为国家内部各个区域间、各个民族间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也为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提供了基础。比如,战国时期士的游说之风兴盛,《庄子•胠箧》形容为:“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明朝水陆交通繁荣,商人经商、仕宦旅游之风兴盛。同样,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受当时交通条件的制约。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火铳、传教士、西学在明末进入中国。

作者:傅林祥

标签:傅林祥地图上的中国历史交流与交通历史地理

交流与交通》最热门章节:
1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4.孙中山的全国铁路建设宏伟蓝图2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3.京汉铁路与袁世凯洹水垂钓3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2.西苑铁路与统治者对铁路认识的转变4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1.吴淞铁路与中西文化在交通上的冲突5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5.图理琛使团在俄罗斯的见闻6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4.礼仪之争与中国教士在欧洲7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3.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8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2.“红夷大炮”与西方火器的传入9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1.利玛窦与耶稣会士在华传教10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4.从旅行者到地理学家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