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08·汉武的帝国_第四章 官治天下 六、条条大路通长安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31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08·汉武的帝国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官治天下

六、条条大路通长安

汉代的储备官,是郎。

郎就是廊,郎官就是廊官,即侍卫。秦制,殿上不准携带兵器,侍卫都只能站在廊檐之下,所以叫廊中,也叫郎中。后来郎中成为郎官的一种,统称为郎。

郎官们的长官叫郎中令,汉武帝改名为光禄勋,银印青绶,中二千石。下属三署,司官为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和五官中郎将(曹丕担任过此职),比二千石。

三署所辖郎官叫三署郎,有议郎(比六百石)、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他们的任务,是宿卫宫殿,侍从左右,备皇帝顾问或差遣,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打杂的。所以,也无定员。

换句话说,郎官其实不是官。

但,郎官也不是吏。相反,吏要成为官,往往得先成为郎。汉制,郡县和王国的吏员年终考核优秀,便由地方调入京城,补为郎官,叫“计吏补郎”,也叫“上计吏补郎”。这是地方基层小吏咸鱼翻身的重要途径。

当然,吏员还有另外两条出路:察举和赀补。但察举和赀补者也往往先要为郎,司马相如就曾“以赀为郎”,也就是花钱买了一个郎官。任子也一样。所谓级别二千石以上官员可以推荐子弟一人为官,其实就是为郎。

这是有道理的。郎官虽不在政府任职,却比正式官员更接近皇帝。朝夕相处,天长日久,皇帝对他们多少会有了解,他们自己也能学到不少知识。结果,郎官有了进身之阶,帝国有了培训机构,岂非双赢?

郎署,是帝国的干训班。

事实上郎官的出路相当好。外放可为县令、县长、县丞、县尉,最低也是副县级;内任则可为尚书郎,成为皇帝的政治秘书,然后步步高升,出将入相。

于是,为官先为郎,便成为踏入仕途的捷径,也成为帝国的制度安排:入选为郎叫郎选,由郎补官叫郎补。汉代有不少名流和政要,都是郎选和郎补出身,比如权倾一时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

郎,岂非储备官?

储备是必需的,何况还有见习的意义。因此,除皇帝征召和举为贤良者外,其余以各种方式(察举、任子、赀补、上计)成为预备官员的,都要先进郎署。

作品简介: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08·汉武的帝国》最热门章节:
1本卷大事年表2后记 汉武帝下诏罪己了吗3第五章 是非功过 六、帝国是怎样炼成的4第五章 是非功过 五、罪功岂在悔轮台5第五章 是非功过 四、政变与政改6第五章 是非功过 三、匈奴问题7第五章 是非功过 二、大将军卫青8第五章 是非功过 一、外戚政治9第四章 官治天下 六、条条大路通长安10第四章 官治天下 五、仕途广阔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