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往事·那些军阀那些人 精彩片段:
五二、张宗昌大举南下,孙传芳五省联军
奉军最早进入关内的,是负责进攻热河北路的第二军张宗昌部。说到张宗昌,文中曾多次提到过,趁此机会把他的来龙去脉说个明白。张宗昌,字效坤,1882年生于山东掖县,其父亲是个吹鼓手(农村婚庆丧仪中不可缺少的气氛制造者),因为家贫无计,张宗昌少年时便跟着别人闯了关东,曾在哈尔滨淘过金、修过铁路,也做过镖局的镖手。后来,张宗昌来到海参崴的华商总会中作了一名小协警,因为经常和俄警打交道,张宗昌学了一点简单的俄语,但千万别小看了这个细节,这在后来可是帮了他的大忙。
由于张宗昌身材高大魁梧(可与冯玉祥相媲美),为人行侠仗义,加上工作性质的缘故,因而很快便在海参崴的黑社会中崭露头角,而辛亥革命党也有不少是混黑社会的,因而张宗昌多多少少交到一些这样的朋友。武昌起义后,陈其美派人来海参崴招收革命义士,张宗昌也想投机一把,于是便代革命党招抚了一股土匪,随后坐俄国邮船到上海去闹革命。
按之前的约定,这批人到了上海之后,应该由这股土匪的头子出任团长,但不知张宗昌怎么七搞八搞的,最后自己当上了团长,而那个土匪头子只混了个营长,也不知道后来是不是为革命献身了还是怎么样,总之是默默无闻、未见记载,倒是张宗昌投机成功,由此顺风顺水,屡遇贵人,最终成就了民国的一段传奇。
“二次革命”的时候,张宗昌的骑兵团在徐州与冯国璋、张勋等部激战,但他们的队伍毕竟不是专业出身,结果一战即溃,张宗昌失败之后便裹伤投降了冯国璋。冯国璋见张宗昌相貌体格皆属不凡,因而将之纳入并令他去收复旧部。由此,张宗昌便拜到了冯国璋的门下,后来还当上了江苏军官教导团的团长。在袁世凯称帝的末期,据说张宗昌收了有关方面的20万大洋,派部下陈国瑞数人到上海把曾经的老领导陈其美给干掉了(在黑道上,张宗昌和陈其美两人还属同门)。
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后,张宗昌也跟着出任总统府的侍从武官。每次阅兵的时候,都是张宗昌身着笔挺的将校服,骑着马在前面做引导,因而也引起了总理段祺瑞的关注。湘鄂之战前,张宗昌奉命回江苏成立第六混成旅,后来被派上战场。
1920年吴佩孚率军北撤后,张宗昌部退入江西时被江西督军陈光远缴械,张宗昌仅以身免。回京后,张宗昌结识了曹锟军官教导团的教官许琨,于是想通过他的关系去走曹锟的门路(此时老领导冯国璋已死)。这时,他与陆军部结算的20万军饷拿到手,于是便打了八个金寿星送给曹锟作寿礼,这在当时可谓是惊人之举。
曹锟性格随和,他收了金寿星后十分满意,加上许琨在旁边说好话,于是便答应将直皖战争中缴获的一批军械拨给张宗昌,让他组织一批人马。但是,张宗昌当时有枪无人,而后来吴佩孚得悉此事后又坚决反对,使得张宗昌借机复起的愿望落空。
许琨得知后,愤而对张宗昌说:“此处不留爷,自有养爷处,咱们走吧!”于是张宗昌便与许琨到关东投奔了张作霖。在最开始的时候,张宗昌并未受到重视,而他的旧部一两百人也都陆续到沈阳投奔了他,因而有一段时间张宗昌十分困窘。直到后来,张宗昌接受了一项剿匪的任务,张作霖给了他一些简陋武器,张宗昌带着他的旧部却抓住这次机会,一举端掉了近千人的土匪窝子,张作霖这才对张宗昌刮目相看,并有心要培养他一下。
张宗昌随后便被任命为绥宁镇守使兼吉林防军第三混成旅旅长,而这时他的好运气又来了,当时中俄边境上涌来了很多俄国沙皇的溃兵,这些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愿意把武器交给张宗昌,只需折算一点遣散费即可。张宗昌由此获得了大批的俄国军械,并编成了一支500人的白俄军,也就是后来的铁甲兵团。
由于在奉军的联合秋操中表现出色,张宗昌所部被改编为奉军第三混成旅,成为奉军的正规军,随后作为主力军参加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出战之前,张宗昌对部下说:“这回我们要是战胜了,毫无问题,什么都有……要是战败回来,奉天是不会养活闲人的,到时我们就找个山窝去落脚吧!”
张宗昌的第三混成旅作为奉军第二军的前锋进攻热河北部,首先遭遇的是直系劲旅董政国部,在经过一番血战后,张宗昌迫其退却,并攻克冷口,奇袭滦州。而此时正好冯玉祥倒戈,直军一片混乱,张宗昌趁机挥兵追击,并大肆收编溃散的直军,其部队一下就膨胀了七八倍,成为奉军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第二军总司令李景林部一直躲在张宗昌的背后,他们在听说张宗昌攻陷滦州、直军大溃后,也急忙兼程赶来抢夺战利品,一天一夜竟然走了400里。最后,李景林反后来者居上,自己做上了直隶的军务督办。李景林跟随张作霖多年,他当直隶督办自然没有问题,但另一个人就不高兴了。
原来,在倒戈之前,冯玉祥与直系大将王承斌达成协议,由王承斌接收一些直系部队并重组第二十三师,由王承斌出任直隶督军。王承斌之所以支持冯玉祥倒戈,原因就在于吴佩孚夺了他第二十三师的师长职务,没想到局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的想象,刚被收拢的直系部队很快便被奉军李景林部缴械,王承斌也由此自尝苦果,从此在军政界一蹶不振。
王承斌原本也是个人才,他身材丰硕,相貌奇伟,气宇轩昂,少年时受业于表兄吴景濂,后就读于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不久便进入北洋第三镇,跟随曹锟多年,是当时直系仅次于吴佩孚的大将。论才智、论韬略、论骁勇善战,王承斌本不在吴佩孚之下,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吴、王二人终究积不相乘,彼此出现嫌隙。本来王承斌在贿选中出力甚大,但曹锟酬功不匀,王氏这才在倒戈中袖手旁观,结果既毁了他的前程,也毁了曹锟、吴佩孚多年打造的直系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