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照金 精彩片段:
自序
我终于横下心来,将这本筹划已久的书稿定名为《北有照金》。
一直以来,为故里照金“印制”一张鲜红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名片”的愿望,就在我的脑海中缠绕着。然而,当书稿定稿后,书名却让我颇费思量。思前想后,总觉得用“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提法中“北有照金”四个字最为合适。其理由是:照金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在二、三十年代创建的第一个北方山区革命根据地。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光辉灿烂的重要篇章。就连毛泽东主席也曾在一九四三年一月举行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陕北这块根据地,那么中国革命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陕北根据地,就是在照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后形成的。正是这块十分贫瘠的革命根据地,慷慨而无私地接纳了从瑞金中央根据地突围的那些衣衫褴褛的中央红军由此可以看到,陕北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当陕北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大发展时,“左”倾机会主义的思潮却很快在这全国仅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如洪水猛兽般肆虐起来,刘志丹、习仲勋等六十多位根据地的创建者,被残酷无情地投进了监狱,受尽了折磨。更有甚者,一百多位革命的仁人志士被活活地埋在了根据地的属地下寺湾,成了无情的党内斗争最无辜的牺牲品。正当“左”倾机会主义的阴云在这块根据地蔓延时,由瑞金而来的毛泽东等一大批睿智的、深思熟虑的共产党人,如及时雨一般挽救了这块根据地及六十多位险些被杀头的根据地的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拨开乌云见晴天,及时的驱散氤氲在陕甘革命根据地上空的“左”倾机会主义的阴云。所以,实事求是地讲,瑞金中央根据地和照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不过用地方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相提并论,比较方式有失偏颇罢了。
然而,曾几何时,“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提法却被无限上纲上线,成了被批判的靶子,一时间人们对这一提法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一九六二年,更是由于所谓的小说《刘志丹》问题而被尘封。一九六二年当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的小说《刘志丹》五易其稿,在《工人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连载时,在一九四三年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到批判的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的、也是陕北革命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阎红彦同志,看了小说校样稿以后,认为小说“很多原则性问题与历史不符,”不赞成出版,他一面向全总和团中央建议停止刊载,一面向中央负责文教工作的康生反映。康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要中宣部通知各报刊停止发表《刘志丹》,并于八月二十四日写信给中办主任杨尚昆,要中央书记处处理这件事。康生当时并没有看过这部小说,却在信中断定“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的写作问题,看来是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小说的性质就这样起了变化。后来,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又给正在讲话的毛泽东递上了一个条子,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的小说,“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曾经两次约谈作者并提出修改意见的习仲勋同志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部小说的总后台,和参与过这部小说修改的贾拓夫、刘景范一起,被打成了“习仲勋反党集团”,后来又被同彭德怀的问题连在一起,升级为“彭、高、习反党集团”……。再后来,习仲勋等一大批西北革命的领导人受到了迫害和批判。有人甚至说出了“西北民主革命不彻底”、 “镇反不彻底”等错误论断。而且认为“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提法是习仲勋向党和毛主席分庭抗礼,是为高岗喊冤等等不切实际的荒谬论调。当时的中央也曾派人到照金调查过所谓的“习仲勋叛变”的问题……。阎红彦同志将小说《刘志丹》与高岗联系在一起,在中央全会的讨论会议上向习仲勋同志发难,被康生一伙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件事不仅牵连了习仲勋和贾拓夫同志,而且株连了刘志丹烈士的一家。这件事为后来动不动就将文艺作品上政治纲的做法开了先例。从这以后,西北和西北革命史里的许多问题,成了谈虎色变的问题。好在一九八零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终于发出了《关于为“习仲勋反党集团”平反的通知》,纠正了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冤假错案,照金革命根据地也恢复了在西北革命史上应有的地位。 “北有照金”的说法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大部分认同。此后,这一提法也不时地出现在了各种媒体上和地方的宣传册里。本书在采用这个书名的前夕,还有好心的领导和朋友发来短信和打来电话,表示了对这一提法的担心和疑问,但好在现在毕竟是科学和谐发展的年代,文字狱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原因,自幼就迷上了对这方山水爱与恨的诉与说。于是在卷轶浩繁的历史记载中,很费力地收集到了一些关于照金的点点滴滴,有的典籍中虽然只有一些片言只语,有些甚或已经成了历史的废墟……。这些关于照金的历史记写,也许很多资料和传说得不到精准的考证,但希望大家谅解则个,愿望总是好的……。照金自然雄奇的山山水水,在我幼小的心灵了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无论生命历程多么维艰,我都十分热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虽然浸润了万分的热爱之情,但因对这方山水的热爱程度的不同,却只写了自己熟悉的这一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对于这块红色的土地,在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挥戈跃马,殚精竭虑,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我费力地在互联网和对很多回忆文章的比对中,搜集到了五十几位曾经在照金革命根据地出生入死的边特委、红二十六军、地方游击队的领导人的小传,除了对于这些出生入死的革命前辈表达真诚的敬意的同时,也算是对这些老革命的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激动人心的史实部分,主要依据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改写,以追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准确性。在照金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照金革命根据地的一些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自幼从祖辈所讲的各种故事里;从与当年尚健在的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赤卫队队员的交谈中,也积累了一些素材,写成了几篇照金故事。也许思想性把握得不是很准确;艺术性方面也是捉襟见肘;趣味性也不是很足,也只求能加深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更深层次的了解而已。
另外,尚需交代的是,书里通篇所说的照金,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划意义上的照金,而是当年照金革命根据地形成时,依据照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的范围,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意义上的照金。
开篇之前,哆哆嗉嗦写下这些,只求有所交代,以便对照金革命根据地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曾曦
二零零八年仲秋于渭河之滨